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中国古今名人传 > 第65章 刘长卿:寒汀孤雁,诗骨嶙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5章 刘长卿:寒汀孤雁,诗骨嶙峋

一、寒汀孤雁,诗骨嶙峋

在唐诗的璀璨星河中,有一颗星虽不像李白般豪放飘逸,也不如杜甫般沉郁顿挫,但却散发着清冷孤峭的光芒,他就是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送灵澈上人》),这一句诗仿佛勾勒出一幅宁静而深远的画面,寒汀、孤雁、寂静的寺院、悠远的钟声,恰似他一生的写照。刘长卿,字文房,他的人生充满了坎坷与磨难,然而他的诗歌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唐代诗坛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刘长卿所处的时代,正处于盛唐向中唐的过渡时期。安史之乱的爆发,打破了唐朝的盛世繁华,使国家陷入了长期的动荡不安之中。在这种背景下,唐诗的风格也发生了转变。王维、李白、杜甫等盛唐大家相继离世,诗坛需要新的力量崛起。刘长卿以其“清冷孤峭”的诗歌风格,成为中唐诗坛一股清新的力量。

二、早年求仕:江东才子,志存高远

(一)出身与少年才名

刘长卿,约生于709年,河间(今属河北)人。他出生于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家庭,家学渊源使他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育。刘长卿自幼通经史,善诗文,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据史料记载,他年少时就以诗文闻名乡里,同乡们都对他寄予厚望,认为他将来必成大器。

在当时的社会,科举是士人进入仕途的主要途径。刘长卿心怀壮志,渴望通过科举考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年未三十,应进士举”,他凭借着自己扎实的学问和出众的才华,自信满满地踏上了科举之路。

(二)第一次科举落第与屡试不第

然而,命运似乎并不眷顾这位年轻的才子。刘长卿在初次参加进士考试时便遭遇失败。据《唐才子传》记载,他“屡黜于名场”。这在当时的社会是不能被接受的,因为科举考试不仅关系到个人的荣辱,更关系到家族的声誉。

他屡试不第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科举制度本身存在着不公现象。考官的受贿、权力寻租等现象时有发生,许多权贵子弟凭借家族的势力占据名额,而真正有才华的寒门子弟却难以施展抱负。另一方面,刘长卿的诗风在当时也显得格格不入。“其刚健诗风与当时流行的浮艳诗风相左”,他的诗风清冷孤峭,注重写实,而当时的诗坛却被一种追求辞藻华丽、内容空洞的浮艳诗风所笼罩。

(三)隐居湖湘与自我砥砺

科举的失败并没有让刘长卿一蹶不振。他选择了隐居湖湘之地,在山水之间沉淀自己。“隐居江南,纵情山水,诗歌渐臻化境”,在隐居期间,他深入体验大自然的美妙,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诗歌创作中。

这一时期,他的诗歌风格逐渐形成。他以自然山水为题材,通过对山水景色的细腻描绘,表达自己内心的孤独与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例如,他的诗作中常常出现寒汀、孤雁、秋林等意象,这些意象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反映出他内心的落寞。如“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长沙过贾谊宅》)这样的诗句,虽然后来创作于他被贬谪期间,但其中体现的孤高与寂寥,在他隐居湖湘时就已初见端倪。

三、仕途浮沉:仕而困,贬而隐

(一)初入仕途(736年左右)

经过多年的磨砺,30岁后的刘长卿终于得授左卫率府兵曹参军。这一职位虽然不高,但却是他进入仕途的起点。然而,他的仕途之路并不顺利。不久之后,他便外放为转运使判官,开始了辗转多地的任职生涯。

在任职期间,他深入民间,了解到百姓的疾苦和社会的黑暗。他的刚正不阿的性格使他不畏权贵,敢于为百姓发声。然而,这种性格也给他带来了许多麻烦。“仕途维艰”成为他这一时期的真实写照。

(二)肃代之际的宦海风波

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问题日益严重。刘长卿身处这样一个动荡的时代,不可避免地卷入到政治的漩涡之中。

762年,他与权相李辅国发生了冲突。李辅国擅权,专横跋扈,构建陷刘长卿“有怨望语”。所谓的“怨望语”,实际上是刘长卿对李辅国的专权行为不满的表达。刘长卿被贬南巴尉(今广东电白),这是他宦海生涯中的第一次重大挫折。

贬谪到岭南,对他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折磨。“岭南贬谪经历:深入瘴疠之地,写下‘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长沙过贾谊宅》),暗喻忠而被谤之愤。”岭南地处偏远,气候恶劣,瘴疠之气弥漫。在这里,他远离家乡,孤独无助,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他以贾谊自比,表达自己对忠而被谤的愤懑之情。

(三)再次被贬与宦途绝境

770年,刘长卿在江淮转运判官任内,因审理冤狱触怒新贵,再贬睦州司马。“再次被贬:仕途潦倒于吴越间,晚年在吴越间潦倒。”这一次被贬,使他的仕途陷入了绝境。

睦州地处江南,虽然景色优美,但对于刘长卿来说,这里却是他宦途的尽头。晚年的他,在吴越间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诗风转变:贬谪后作品更趋沉郁冷峭,如《新年作》(‘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仕途的不顺使他的诗歌风格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从昔日的清冷孤峭变得更加沉郁冷峭,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命运的无奈。

四、诗歌成就:五言独步,清音绕梁

(一)“五言长城”之称的由来

刘长卿在诗歌方面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五言律诗上。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五言律诗,其作品在当时就备受推崇。“安史之乱后诗坛凋敝,刘长卿以五言律诗见长,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时人推为‘五言长城’。”他的五言律诗在格律、对仗、炼字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他对五言律诗的贡献不仅仅在于继承了前人的传统,更在于他能够推陈出新。在炼字方面,他精心雕琢每一个字,力求使诗歌达到最完美的境界。例如“风雪夜归人”中的“归”字,简单而又深刻地传达出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二)主题与风格演变

1. 前期(赴京前):山水游历与隐逸之思

刘长卿早期的诗歌多以山水游历和隐逸生活为主题。在他的笔下,山水是一种宁静、美好的象征。“如《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幽的山水画卷,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2. 中期(贬谪期):怨愤与孤愤交织

贬谪经历使他的诗歌主题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一时期,他的诗歌中充满了怨愤和孤愤之情。“如《酬屈突陕》:‘落叶纷纷满四邻,萧条环堵绝风尘。乡看秋草归无路,家对寒江病且贫。藜杖懒迎征骑客,菊花能醉去官人。怜君计画谁知者,但见蓬蒿空没身。’这首诗表达了他被贬后的孤独、贫困和对未来的迷茫。”

3. 后期(江淮时期):故国之思与生命感叹

晚年的刘长卿在江淮地区,他的诗歌更多地体现了对故国的思念和对生命的感叹。“如《长沙过贾谊宅》:‘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这首诗通过对贾谊的凭吊,抒发了自己的身世之感。”

(三)后世评价

1. 《旧唐书》的评价

《旧唐书》对刘长卿有“性疏旷,多所轻忽,故人多疏之”的记载,但同时也承认他的诗名。这反映出刘长卿性格上的直率,可能得罪了不少人,但他在诗歌方面的才华却无法被忽视。

2. 白居易、刘禹锡等人的推崇

白居易、刘禹锡等中唐诗人对刘长卿的诗艺推崇备至。他们欣赏刘长卿诗歌中简洁凝练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

3. 近代学者观点

近代学者认为,贬谪经历反而成就了刘长卿的诗风,使他成为“乱世清音”的象征。“陈衍评价:‘长卿诗如寒泉漱玉,清音千古。’他的诗歌就像寒泉冲刷玉石,发出清澈悦耳的声音,历经千年而不朽。”

五、生平憾事与历史评价的悖论

(一)刚直性格的反噬

刘长卿的性格刚直,这一性格特点在他的人生中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他刚直的性格使他在面对权贵的不公时,敢于挺身而出,维护正义。但这种性格也使他在仕途上屡屡受挫。“刚直性格的反噬:性格刚介不改,屡因直言遭贬,未能如王维、韦应物般委婉避祸。”

在与李辅国、新贵等权贵的冲突中,他的直言不讳使他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他无法像王维那样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保持中立,也没有韦应物那样的圆滑世故,因此他的仕途充满了坎坷。

(二)诗名与仕途的倒置

刘长卿的一生是诗名与仕途倒置的一生。他在仕途上一直未能取得很高的成就,多次被贬谪,最终潦倒于吴越间。然而,他的诗歌却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诗名与仕途的倒置:生前仕途坎坷,死后诗名日隆,成为中唐诗坛清冷孤峭一派的代表。”

他的诗歌在当时的社会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诗名却越来越高。他的诗歌成为后人学习和模仿的对象,他的艺术成就得到了后人的高度认可。

(三)历史争议

1. 《旧唐书》的记载

《旧唐书》中关于他的记载存在一些争议。如对他性格的描述,虽然提到了他“性疏旷,多所轻忽”,但并没有全面地反映他的性格特点。他在诗歌创作中的执着和才华在《旧唐书》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2. 近人研究中的不同观点

近人在研究刘长卿时也存在不同的观点。一些学者认为他的诗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主题较为狭窄,多局限于个人的身世之感。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他的诗歌在艺术价值上具有独特的意义,他的清冷孤峭的风格是唐代诗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六、刘长卿的诗学遗产与文化意义

(一)对五言律诗的定型贡献

刘长卿对五言律诗的定型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格律方面,他的五言律诗严格遵循格律规范,为后人提供了典范。“严羽《沧浪诗话》称其诗‘气韵沉雄’,奠定五言律诗工稳精炼的典范。”他的诗歌在对仗、押韵等方面的严谨性,成为后世诗人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2. 对后人的启发

他的炼字技巧和对诗歌意境的营造方法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人在创作五言律诗时,常常借鉴他的经验,力求使自己的诗歌更加精炼、优美。

(二)清冷诗风的历史隐喻

刘长卿的清冷诗风具有深刻的历史隐喻意义。“它映射出中唐士人普遍的彷徨与坚守。”在他所处的时代,社会动荡不安,政治黑暗,士人的命运充满了不确定性。他的诗歌通过对孤寂、清冷意境的营造,表达了士人在乱世中的无奈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这种诗风不仅在唐代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影响。后世许多文人在表达孤独、苦闷等情感时,都会借鉴刘长卿的诗歌风格。

(三)后世影响

1. 宋代“江西诗派”的推重

宋代的“江西诗派”推重刘长卿的炼字技巧。他们认为刘长卿在诗歌创作中对字的锤炼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一样,刘长卿在诗歌中也善于运用精准的字来传达丰富的情感。

2. 明清文人视其为“寒士诗人”典范

明清文人将刘长卿视为“寒士诗人”的典范。他们欣赏刘长卿在仕途不顺的情况下,依然坚持诗歌创作,并且在诗歌中表达出高洁的人格和对理想的追求。刘长卿的诗歌成为明清文人追求精神境界的一种象征。

七、孤鸿掠影,诗魂永存

刘长卿的一生就像一只孤鸿,在历史的天空中掠过。他的仕途坎坷,充满了挫折和磨难,但他却以诗歌为寄托,将自己的情感和理想融入到诗歌创作中。他的诗歌以其独特的清冷孤峭风格,在唐代诗坛独树一帜,并且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终其一生,刘长卿如寒汀独鸟,羁旅漂泊,却以诗歌铸就永恒。”“其诗魂在历史长河中悄然回响。”他的诗歌就像寒汀上的孤雁,虽然孤独,但却有着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在唐代这个诗歌的黄金时代,刘长卿以其独特的贡献,成为一颗不可磨灭的星辰,永远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人生遭遇多少挫折,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追求,就能够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留下独特的印记。他的诗歌也将永远被后人传颂,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