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神话大秦:我高要,绝不太监! > 第1029章 掌握主动权的吕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029章 掌握主动权的吕雉!

更重要的是,他不愿过早地、公开地卷入高麟与高哲之间可能爆发的直接冲突。于是,他选择了高宁这条“潜龙”。这是一种风险投资,也是一种高明的自保。暗中支持,进可攻:若高麟与高哲两虎相争,元气大伤,高宁便可凭借其能力和暗中积累的支持异军突起,届时张良、英布等人便是雪中送炭的从龙之臣,功莫大焉。退可守:即便高宁最终未能上位,只要不公开撕破脸,他们仍能在未来的新君朝堂中保有一席之地。这种策略,反映了在复杂权力斗争中,高级谋士的谨慎与深谋远虑。

然而,在这场以三位王子为中心的明争暗斗之外,一股新兴的、或许将改变未来权力定义的力量,正在悄然生长。这便是年幼的王子高群,以及他背后那位深藏不露的支持者——李钊。

高群的天赋,主要体现在他那超越年龄的、对研究发明的惊人痴迷与领悟力上。虽然就目前的成果而言,尚且未能超越其父高要曾经达到的高度,但这份与生俱来的聪慧与专注,已远超同龄人,甚至让许多成年匠作大家感到惊讶。

他仿佛天生就对机械、格物之学有着独特的亲近感,那些在旁人看来枯燥无比的图纸与公式,在他眼中却充满了无限的魅力。

而真正将高群的这份聪慧与宏大的权力棋局联系起来的,正是李钊。李钊此人,身份极为特殊。他出身于闻名天下的学术与政治团体“商山四皓”门下,是四位大贤共同培养的衣钵传人,其学识之渊博、见解之深邃,自不待言。更为关键的是,从高要还担任丞相开始,李钊便追随其左右,协助处理繁杂的政务,堪称高要政策最忠实的执行者和最深刻的理解者之一。

如今他身居内阁,兼任六部侍郎,位高权重,是连接高要遗留政治理念与现实行政体系的核心枢纽。

李钊对高要有着远超常人的理解。他深刻洞悉高要的性格,更深信不疑高要生前极力推崇的科技理念。在高要的蓝图里,科技不仅仅是奇技淫巧,它是推动生产力飞跃、决定未来国运乃至战争形态的根本力量。

而“黑火药”的出现,犹如一道划破夜空的闪电,彻底坚定了李钊的信念。他清晰地看到,一支掌握了黑火药这等神威武器的部队,将在未来的战场上拥有何等决定性的力量。那不仅仅是攻城拔寨的利器,更是政治舞台上最重的筹码——谁能掌握它,谁就能掌握大部分的话语权。

李钊敏锐地观察到,在高要的诸子中,唯有年幼的高群,不仅继承了这份对科技的浓厚兴趣,更因其年幼且备受高要宠溺,极有可能在未来顺理成章地接手与科技和新式武器研发相关的领域。于是,李钊做出了一个极具战略眼光的决定:暗中支持高群。

这一支持的背后,绝非李钊一人之力。他所代表的,是庞大的商山一脉。商山学院多年来培养了大量学子,他们或许未能身居庙堂的最高位,却如同网络的节点一般,密密麻麻地渗透在高要势力范围的每一个基层角落。

接近四成的基层官员,都出身于此,或与商山学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一个庞大而坚韧的脉络,他们掌握着政策的最终执行,维系着整个统治机器的日常运转。他们的集体意志,是一股足以让任何高位者,包括萧何、曹参等重臣,都不敢小觑的潜在力量。李钊,正是这股力量的天然领袖与核心。

李钊支持高群,并非简单的政治投机,更像是一种理念的投资与传承。他将商山一脉的未来,押注在了“科技”这个代表未来的变量上,也押注在了高群这个承载着高要科技梦想的幼子身上。

他未必期望高群能在当下的王位争夺中胜出——那对于年幼的高群而言并不现实。他的布局更为长远:通过支持高群,确保科技研发这条路线得以延续和强化;通过掌控基层,为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局积蓄力量;更重要的是,他要让自己所代表的学派,在即将到来的、由科技驱动的时代变革中,牢牢占据先机和主导地位。

于是,王城内的权力棋局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态势:

明面上,是高麟、高哲、高宁的三方角力。

水面下,是李钊及其代表的商山基层文官集团,依托对科技未来和高群潜力的投资,布下的一盘长远大棋。

而吕雉,则手握“召开朝会”这把钥匙,谨慎地控制着局势发展的节奏,等待着最适合自己儿子高麟的时机。

此刻的王城,仿佛一个巨大的火药桶,各方势力都在小心翼翼地添加着自己的筹码,既想引爆局势以实现自身目的,又担心被首先炸得粉身碎骨。高麟的正统、高哲的武力、高宁的潜力、李钊的深谋与基层力量,以及吕雉手中的名器与耐心……所有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张诡异而危险的平衡网。

没有人知道,最终打破这平衡的,会是某位王子按捺不住的野心,是一次意外的冲突,还是……李钊所笃信的那名为科技的、尚未完全展露獠牙的颠覆性力量。

暮色如血,染红了骊山连绵的脊线。初夏的风本该带着暖意,但吹拂在韩信大营的辕门上,却只卷起一阵萧瑟的尘土,带着矿洞深处特有的、阴冷的泥土气息。

中军大帐内,油灯的火苗不安地跳动着,将韩信挺拔而此刻却略显佝偻的身影投在帐壁上,摇曳不定,仿佛他内心的焦灼已有了实质的形态。

日复一日,挖掘的进展缓慢得令人绝望。今天,传来的消息依旧是不足三尺。这冰冷的三个字,像一把钝刀,反复切割着韩信心中那本就日益微弱的希望之火。算上高要最初被困的时间,已经接近整整一个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