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叛逆的青少年 > 第284章 逐个点评八年级语文作文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84章 逐个点评八年级语文作文

九月的风带着桂花的甜香钻进窗缝,办公桌上摊开的48本作文本像叠着的48个小世界。我是林微,八年级(3)班的语文老师,每周最郑重的事,就是逐字逐句读这些文字——不是批改,是和一群十四岁孩子的灵魂对话。

一、陈阳:在“流水账”里藏着的细腻

陈阳的作文题目是《周末》,开头就写“周六早上七点起床,刷牙,吃早饭,然后写作业,下午去公园,晚上回家吃饭,睡觉”,通篇像记时间台账,连“公园有树,有花,有人”都写得干巴巴。

但翻到结尾,他突然加了一句:“妈妈坐在公园长椅上织毛衣,线团滚到我脚边时,她的头发被风吹得贴在脸上,我看见有根白头发,比毛衣上的白线还亮。”

这段话像颗突然发亮的星。我在评语里写:“阳阳,你可能没发现,你有双能‘抓住细节’的眼睛——妈妈的白发比白线亮,这个比喻比‘公园很美’珍贵十倍。下次写‘去公园’时,不用写所有树,只写风吹过时,叶子落在妈妈毛衣上的样子;不用写所有游人,只写卖的爷爷,糖丝粘在你袖口的甜。试着把‘时间线’换成‘你看见的小事’,你的作文会像裹了糖的桂花,读起来有味道。”

后来陈阳交来的《我的同桌》,没再写“同桌每天上课、下课、写作业”,而是写“同桌的橡皮总缺个角,因为他每次写错字,都要在橡皮上蹭三下才肯擦;他给我讲题时,会把铅笔尖朝自己,手指捏着笔尖那端递过来”。我在课堂上读了这段,陈阳红着脸低头,却悄悄把作文本的角捋得平平整整。

二、苏晓:把“不敢说”写进文字里的勇气

苏晓的作文永远字迹工整,却总带着种“隔着玻璃看风景”的距离感。这次《我的爱好》,她写“我喜欢画画,但画得不好,所以很少给别人看”,全文只有两句话,末尾还画了个小小的哭脸。

我想起上周美术课,她躲在教室最后一排画黑板报边角的紫藤花,花瓣晕得像浸了水的紫墨,却在同学凑过来时,飞快地用黑板擦擦掉了。我在评语本上画了朵小紫藤,旁边写:“晓晓,你知道吗?我见过你画的紫藤花——花瓣边缘的淡紫,像早上刚醒的雾,特别美。‘画得好不好’从来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拿起画笔时,心里藏着的喜欢。下次可以试着写一写,你画紫藤时,笔尖蘸多少水,颜色才会变浅;画到第三片花瓣时,窗外的鸟叫了一声,你有没有抬头看?把这些‘小瞬间’写下来,就是最棒的作文。”

三天后,苏晓悄悄往我办公桌上放了张纸条,背面画着一朵紫藤,正面写:“林老师,我写了《画紫藤的下午》,放在作文本最下面了,你要是有空再看。”翻开她的作文本,那篇文字里写着:“笔尖蘸太多水,紫颜色流到纸上,我以为毁了,却发现像紫藤花上的雨珠。”

三、赵磊:在“跑题”里找到真实的自己

赵磊的作文题目是《我的榜样》,可他通篇没写“榜样”,反而写了“我爷爷每天早上捡废品,却在下雨天把伞给卖菜的奶奶”,写了“爷爷的手套破了个洞,露出的手指冻得发红,却给我买了热乎的烤红薯”,最后还加了一句:“老师说榜样要选伟大的人,可我觉得爷爷最伟大。”

作文本上的字迹歪歪扭扭,还有两处用修正液盖住的痕迹,看得出来他写的时候很犹豫。我在评语里写:“磊磊,你没有跑题——你找到了最真实的‘榜样’。伟大不是站在很高的地方,而是像爷爷这样,手里攥着皱巴巴的零钱,却把温暖给别人。你写爷爷冻红的手指,写烤红薯的热乎气,这些细节比任何‘伟大的故事’都让人感动。下次写作文不用怕‘和别人不一样’,只要你写的是心里真正想写的事,就是最好的‘不跑题’。”

周一上课,我特意让赵磊读他的作文。他站起来时声音很小,读到“爷爷把伞给卖菜奶奶”时,声音突然大了些,最后说“我觉得爷爷最伟大”时,全班都鼓了掌。下课的时候,赵磊跑过来问我:“老师,下次我能写爷爷修自行车的事吗?”我笑着点头,他蹦蹦跳跳地跑开,书包上的挂件叮当作响。

四、48本作文本,48束小星光

批改到最后一本时,窗外的桂花已经落了一地。每本作文本上的评语,我都尽量写得长一些——不是说教,是想让这些孩子知道,他们写下的每一句话,都有人认真读;他们藏在文字里的小心思、小欢喜、小犹豫,都有人看见。

有孩子在作文里写“爸妈吵架,我躲在房间里数钟表的滴答声”,我会写“滴答声里藏着你的害怕,下次可以试着写,钟表响到第几下时,你听见妈妈偷偷擦眼泪”;有孩子写“数学考砸了,觉得自己很笨”,我会写“考砸的那天,你有没有在放学路上看见晚霞?难过的时候,也可以看看身边的风景,它们会帮你把不开心变轻”。

这些评语不像“批改”,更像一封封写给孩子的信。我知道,八年级的孩子正站在“想表达”和“不敢表达”的路口,他们的文字或许稚嫩、或许跑题、或许只有三言两语,但每一个字里,都藏着他们正在长大的灵魂。

第二天早上,我抱着作文本走进教室,看见陈阳在给同桌讲“怎么写细节”,苏晓在草稿本上画着紫藤,赵磊在偷偷写“爷爷的自行车”。阳光透过窗户照在他们身上,也照在摊开的作文本上——那些我写下的评语旁边,有的画了小太阳,有的写了“谢谢老师”,还有的,添了一句没写完的话。

原来,作文点评从来不是单向的“批改”,是我陪着他们在文字里长大,他们也陪着我,在纸页间重新遇见那些闪闪发光的、关于成长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