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我刷人类进化史,祖宗全破防 > 第463章 存天理灭人欲?青年朱熹:看来科技才是格物致知!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63章 存天理灭人欲?青年朱熹:看来科技才是格物致知!

【这位大儒在从基层到中央的历练中发现,要想让儒学深入人心,光靠论证“理”统摄一切还不够,还得给出实际的方法论,使之作用到人身上。】

【那么,朱熹的方法论是什么呢?】

【作为资深儒学大师,他当然要从当之无愧的经典,《礼记·大学》中找答案。】

【在这篇文章中,儒家先贤给出了最早,也传承最久的人生正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然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也因此被朱熹单拎出来和《中庸》一起编入《四书章句集注》,获得与“五经”同等的地位。】

【所以,符合“理”的行为,最先要从格物开始。】

【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就是要通过对自身的严格要求,努力践行道德,理解圣人的道理。】

弹幕飞出——

【有一说一,朱熹提出来的格物致知主张对所触之自然存有物‘即物穷理,这一点和近代的科学思想,其实是有共通之处的。】

【朱熹这一套理论,如果再加上定量化、公式化的深化,就很类似科学研究方法了。】

【其实,朱熹不仅是思想家,他在天文学、地质学,甚至农业等方面,都有深入研究,说得上是古代的自然科学家 】

【但可惜的是,后来陆王心学的格物致知,路子就走偏了,背离了其原来的意思。】

【说到这个,就不得不提阳明格竹了,格了七天七夜,不但一无所获,还把自己搞得重病一场。】

【竹子也是有用的植物,他要是按照格物致知的本意,去探究竹子的生长、纹理、用途等方面的内容,不可能一无所知。】

【额,他格竹的时候,大概率是想借着格竹子来推究宇宙万事万物的原理,没收获也就正常了。】

……

大宋时空位面。

还是青年的朱熹,紧盯着高空玄幕,陷入了沉思之中。

格物致知与科学研究有共通之处,探究一件事物的作用及价值……

“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

最后,他想到了在先前视频中看过的这句后世之语。

然后,他又联想到后世运用科学技术创造出了许多的神奇物品。

由此,他的心中渐渐涌现出一个极为大胆的想法:“看来儒学,救不了大宋!”

“只有后世的科学,才能让大宋强大起来,才能对付北方的异族,才能收服北方故土!”

越想,青年朱熹的内心越激动。

不得不说,从先前诸多视频中学到许多后世知识之后。

青年朱熹的思想观念正在快速蜕变着。

无独有偶。

大明时空位面。

青年王阳明看着玄幕中,那些调侃他格竹出丑一事的弹幕,心中涌现出一丝尴尬之情。

但很快他便平静下来,开始思考眼前视频的内容。

在他心中,对后世的“科学”,越来越感兴趣了。

也许,这位华夏古代的心学大师,在这一世会走上不同的道路。

【可哪些才算合理的要求呢?】

【朱熹说,“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再比如,有人问,“父母之于子.有无穷怜爱”,想让孩子聪明成功,这合理吗?】

【朱熹回答:”父母爱其子,正也,爱之无穷,而必欲其如何,则邪矣。”】

【可见,朱熹反对的,不是所有人类的内在欲望,他并不反对正常的吃喝拉撒亲情关爱。】

【可一旦食欲变成了贪婪暴食,婚姻变成了多R运动,亲情变成了溺爱或苛求,就过度了。】

【所谓“灭人欲”,当然就是要戒除过度的欲望,这样才算“克己复礼”嘛。】

【其实在当代,我们也批评浪费食物、滥情纵欲,强制鸡娃等。】

【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宋代,也难怪朱熹希望限制膨胀的欲望,鼓励勤俭克制。】

【屏幕前的各位,觉得这样的思想你能接受吗?】

弹幕飞出——

【其实如果是这样的话,倒也没毛病相比铺张浪费,勤俭肯定是好事。】

【这倒不一定,从大的方面来说,欲望才是人类发展的原动力,大家都勤俭持家控制消费,社会经济就活跃不起来,国家的发展就会受到不利影响。】

【那不就跟朱熹的说法差不多?但问题的核心是没有标准,谁来定义合理不合理的问题?】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对于合理不合理的解释权力,很容易成为统治阶级压迫其余阶级的工具。】

……

大明时空位面。

朱元璋看着高空玄幕,眼中闪过震惊之色:

“勤俭持家会影响国家经济,反对国家发展不利?”

作为一个厉行节俭的皇帝。

后世之人通过弹幕传递出来的这一观点,让他觉得太过意外跟惊讶了。

因为这与他一直以来的思想,完全是背道而驰。

其实,不仅是朱元璋如此反应。

在其余诸多朝代位面。

还有许多皇帝也都感到震惊无比。

因为在华夏古代的主流价值观中,从来都是提倡节俭,抵制铺张浪费的。

但众多后世之人都说要鼓励消费,不能宣扬节俭。

甚至连后世政府都是如此做的。

这让他们不得不重视起来,开始认真思考这一问题。

【事实上,如果程朱的观点限于此,后世的继承者也不在其基础上层层加码,可能都还算正常。】

【但偏偏,历史没有如果。】

【用罗兰·巴特的说法,文本一旦落成,作者就开始隐蔽,读者渐渐获得自由多维的阐释空间,即所谓的“作者已死”。】

【因此,无论二程、朱熹本来的思想如何,一旦他们的着述开始传播,甚至被统治阶级运用,那么曲解、强制、扩大化,就很难避免了。】

弹幕飞出——

【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一句话一旦被说出,就会被各种人按照自己的需求进行扭曲解读。】

【这么说吧,一旦某种理论变成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曲解就是不可避免的,古今中外,莫不如是。】

【统治阶级:二程与朱熹不过是腐儒而已,懂什么理学?真正的理学,还得看朝廷怎么说。】

历代众多的古代精英看着玄幕,点了点头。

眼前视频所说的道理,从儒学的发展历程上就可以看出。

皇帝喜欢与接受的儒学。

早就已经不是先秦儒学那一套了。

甚至,皇帝们还会掌控儒学的解释权,按照他们的喜好。

对儒学思想进行有利于皇权统治的解读。

这何尝不是一种对儒学的扭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