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冬季,王清晨和郑良都在为开春的远航做着准备。
这次崖州一行算是试航,自然发现了许多问题,他们都要在这个冬季解决。
而王清晨的白糖量产计划也提上了日程,四叔家的两个小子青雉清俊两兄弟自告奋勇前往崖州主持糖坊的建造。
也是出乎了王清晨的预料。
起初两个懵懂的小家伙,经过这些年的锻炼竟然也能独当一面了。
临近新年,王清晨特地将师父以及四叔一家全都请到国公府共度新年。
国公府如今有了几分当初将军府辉煌时的样子。
这是王家迁入京师后首次如此齐整地过年,府中上下洋溢着难得的温馨。
“小五,我们哥俩别的本事没有,崖州那边的事你就放心吧!”青雉拍着胸脯,来京师这段时间他听到了太多关于自家兄弟的传说,总感觉云里雾里的,这一切都太不真实了。
“是啊,这些日子我们仔细研究过南方的气候,定能在儋州建立起最好的糖坊。”
这两兄弟这些年慢慢已经做到了掌柜的位置,王清晨相信他们能将作坊建好。
只是崖州地处偏远,但愿四叔一家不会怪罪自己。
“你们可想好了?此去路途少说上千里,回来恐怕要等到过年了!别让四叔到时候怪罪于我!”王清晨问道。
“你尽管差遣。年轻人就该多闯荡,总窝在京城能有什么出息?去了崖州,也好叫他们知道,王家的基业不是凭空得来的,是你一点点积攒下来的,他们没你那个本事,但是他们有把子力气,添砖加瓦还是能做到的。”王老四递给两个儿子一个欣慰的眼神说道。
青雉、清俊连忙起身称是。
来了京师他们才知道京师何其大,自家兄弟又是何其惊才绝艳。
以往他们总觉得祖坟冒青烟是形容词,直到连同他们鸡犬升天他们才有切身体会。
……
窗外爆竹声声,雪花纷飞,室内却暖意融融。
源冰抱着已会蹒跚走路的小文瑜,小丫头穿着大红袄子,咿咿呀呀地要去抓王清晨的酒杯,惹得众人欢笑不已。
王文瑾和其他小孩子在席下难得热闹。
墨涤和云霞忙着布菜添酒。
……
昌武二年的元夕灯会,京师金吾不禁,火树银花。
源冰替小文瑜拢了拢棉衣的领口,看着窗外漫天绽放的烟火,轻声道:“夫君,你看这万家灯火,天下太平……真希望永远如此。”
“会的。”小丫头伸手探向遥远空中散落的焰火,似要抓握。
不知从何时起,逢年过节放焰火便成了惯例。
民间也由此诞生了许多焰火作坊,年节也终于有了年节的独特记忆。
不多时,墨涤匆匆入内,在他耳边低语几句。
王清晨神色不变,只微微颔首,“请他去书房稍候。”
他起身向家人告歉离去。
小文瑜似有所觉,仰起小脸,含糊地唤了声:“爹爹……”
“娘在这陪着你,爹去去就来!”王清晨和小丫头亲昵了几下便匆匆离开观景阁楼。
书房内,烛火摇曳。
一名身着普通棉袍、面容平凡无奇的中年男子静立等候,见王清晨进来,躬身行礼:“大人。”
“漠北有消息了?”王清晨直接问道。
“是。骁骑主力已回撤至漠北,不过好像在丰州地界遭遇了边军,起了冲突!”男子顿了顿,声音压得很低。
丰州也就是以后的河套地区,也是大朔在北方重要的产粮区和粮仓。
“冲突大吗?”王清晨没想到两方竟然这么快就产生摩擦了。
“据说丰州大营的军旗都被砍了!”那中年男人尽量克制,毕竟他也清楚王清晨和魏王的关系。
这,已经不能再大了,果然是骁骑的风格。
杀些兵士估计还没这么打脸,直接砍军旗,这是真不把边军当人。
这显然也是让朝廷知道漠北到底是谁的地盘。
恐怕梁朝现在欲除漠北军而后快。
“辛苦了,继续搜集漠北消息,有任何动向,立刻回报,切记,不要和朝廷的探子有所交叉。”
这些年,王清晨花费在消息渠道上的银子可以以海量计,如今总算是有所回报了。
至今为止梁朝还没召集百官商讨,足见他消息来源的时效性。
“是。”男子领命,悄无声息地退入阴影,消失在夜色中。
窗外是京师不夜的璀璨灯火,王清晨忍不住皱眉。
“算了,这两个老爷子一个比一个妖,什么时候也轮不到他来操心!”
去自家师父的屋子里看小文瑾正认真地学习医术,王清晨识趣地退了出来,再次回了阁楼逗弄小丫头。
嘻嘻呀呀的笑闹声响彻国公府。
……
二月,河口刚刚解冻。
王清晨便在洛口港告别了郑良的船队,这次长达一年的航程也不知郑良会带来什么惊喜。
船队离开后,王清晨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了朝堂之中。
漠北与朝廷在丰州的冲突虽未公开化,但紧张气氛已然蔓延。
梁帝几次在朝会上看似无意地提及漠北军务,语气虽淡,眼神却锐利如刀。
王清晨已经可以预测到这种摩擦从此往后都将成为常态化。
直到梁朝觉得有能力解决这个祸患,说不定就会主动挑起战争,历史无数次印证了这个结局。
但是鹿死谁手并不好说。
如果说昌武元年是提振士气的一年。
那么昌武二年便是大力发展的一年,自工部大放异彩以来,国库的收入便与日俱增。
这使得朝廷有更多的钱财来改善官员待遇,改善民生基建,这从官员脸上的笑容便能看出一二。
王清晨到任户部以来也算是屡立奇功,更进一步也只是时间问题。
这段时间,大朔几乎可以用海晏河清来形容。
不少百姓都称赞这可是难得的太平盛世。
登基第二年便有如此评价,梁朝的开心可想而知。
三月初一,大朝会
御史大夫严世贞的一封奏折却是在朝堂掀起轩然大波。
奏折的内容乃是请封贵妃娘娘荣登皇后尊位。
王清晨确定这不是自己找的人。
按照惯例来说也确实是时候册封皇后了,而王清晚身为太子妃,封为皇后无可厚非。
而且她还争气地为梁朝诞下两个龙子,可以说皇后位无可争议。
“陛下登基已近两载,中宫之位空悬,实非社稷之福。贵妃娘娘出身名门,淑德贤良,诞育皇嗣,协理六宫,功在社稷。
臣斗胆,恳请陛下顺应天意民心,册封贵妃为后,以正位中宫,母仪天下!”
此言一出,大明宫满殿皆静。
梁朝端坐龙椅之上,面色沉静,看不出喜怒。
目光缓缓扫过丹陛下的群臣。
王清晨站在户部班列中,心头微凛。
严世贞王清晨交流不多,仅有的几次交集也看不出很多东西,一时也不知其出于公心还是私心。
严世贞话音落下不久,吏部、礼部、宗正寺几位官员相继出列附议。
“严大人所言极是!中宫乃国本之所系,不可长久虚位。”
“贵妃娘娘德配天地,正是皇后不二人选。”
“请陛下为江山社稷计,早定中宫!”
……
附议之声渐起,眼看就要形成声势。
就在王清晨准备表态的时候,梁朝却是直接说话了。
“贵妃王氏,“梁朝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
“自朕登基以来,恪守妇道,辅佐朕躬,抚育皇子,治理六宫,确实功不可没。“
王清晨站在班列中,心头一紧。
他没想到梁朝会如此直接地回应此事,莫非御史也是他安排的?
“朕思虑再三,贵妃王氏,德才兼备,堪当母仪天下之重任。今日,朕便顺应诸位爱卿所请——“
他目光扫视全场,一字一句道:“册封贵妃王氏为皇后,正位中宫,母仪天下!“
此言一出,满殿哗然,随即响起一片叩拜之声:“陛下圣明!臣等恭贺陛下,恭贺皇后娘娘!“
梁朝抬手示意群臣安静,继续道:“礼部、宗正寺即刻着手准备册封大典,务必隆重庄严,以彰显国体。“
礼部尚书赵崇武忙出列领旨:“臣遵旨!定当竭尽全力,办好册封大典。“
梁朝微微颔首,目光中闪过一丝深意。
王清晨却是皱眉,皇后之位已定,接下来不会就立太子之位吧!
梁寅小小年纪不会就要踏进这个泥窝吧!
这不由得王清晨不担心,梁朝如今还年轻,夺嫡之事几乎是必然的。
好在这件事并没有当堂提出,要不然王清晨不得不怀疑严世贞背后有人了。
王清晚封后,对国公府的影响不可谓不大。
王清晨身为王清晚的亲哥哥,不说因此得到的政治资产,单单是因此得到的封赏便难以计数。
家里但凡沾亲带故的都封了大大小小的闲散官。
就连小丫头都封了一个“襄阳县主”,没想到管不住吃喝拉撒的年纪就已经开始领国家俸禄了。
这找谁说理去。
而王父王母在知道这个消息之后便着急着回老家祭祖,敬告祖宗。
他们虽然早有这样的预感,但是真的等到预感成真的时候还是吓了一跳。
山窝窝里真的飞出金凤凰了。
\"爹、娘,此事虽是天大的喜讯,但往后咱们家更要谨言慎行。清晚如今贵为皇后,咱们在朝在野,都不可仗势妄为。\"
王父抹了把眼泪,连连点头:\"清晨说得对。咱们王家世代清白,可不能到了这一代就忘了本分。\"
正说着,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墨涤匆匆来报:\"老爷、夫人,宫里的赏赐到了。\"
众人忙起身相迎。
只见一队内侍捧着锦盒、玉器、绸缎等鱼贯而入。
这已经是三天之内第五次赏赐了。
......
册封大典定在四月十五。
这一日,京城张灯结彩,万人空巷。
王清晨在户部兑了五千两的铜钱,自城门沿着天街开始抛洒,铜钱抛洒了整整一天。
京师几乎万人空巷,全都聚拢到天街之上争相捡拾,传为一时佳话。
皇后之名一日之间便在京师传开了。
册封大典的盛况持续了整整三日。
京师的百姓还沉浸在皇后册封的喜悦中时,另一件大事又悄然拉开了序幕。
四月底,梁帝下旨,开设恩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