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我在抗日卖军火 > 第943章 武器展示(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反观苏联,1941 年莫斯科保卫战后确立 “牺牲部分精度换量产” 的策略,大规模简化火炮设计:将炮管由锻造改为铸造,取消复杂的炮口制退器,用木质炮轮替代橡胶轮(虽降低机动性,却可快速生产)。

甚至将部分部件公差放宽至 0.5 毫米。这种 “粗制” 策略成效显着 ——1942 年苏联生产各型火炮 12.7 万门,德国仅 6.8 万门;1944 年苏联火炮年产量突破 18 万门,是德国的 2.5 倍。

即便苏军火炮存在精度误差较大(152 毫米加农炮射程误差达 150 米)、使用寿命较短(平均故障间隔 1200 发)等问题,但 “以量补质” 的逻辑足以形成对德军的火力压制。 更关键的是,苏联喀秋莎火箭炮的实战优势与德国火箭炮研发的停滞,进一步放大了双方的火力差距。

喀秋莎火箭炮(bm-13 型)虽精度有限(122 毫米火箭弹落点偏差 200 米)、发射时火光明显易暴露,却凭借 10 秒倾泻 16 枚火箭弹的射速、8.5 公里的射程,以及轮式底盘的快速转移能力,成为苏军 “火力突袭” 的核心武器。

1942 年斯大林格勒反攻中,一个喀秋莎火箭炮营(18 门)在 3 分钟内发射 288 枚火箭弹,将德军第 6 集团军的补给站炸成火海,德军士兵在报告中称 “密集爆炸声让大地颤抖,根本无法判断炮弹来源”。

而德国虽早于 1930 年代启动火箭炮研究,却因战略误判与技术瓶颈进展缓慢:早期研发的 Nbw41 型 150 毫米火箭炮,射程仅 6 公里,射速为喀秋莎的三分之一,且采用固定发射架,转移速度慢,极易被苏军反炮兵火力摧毁。

1943 年推出的 Nbw42 型 210 毫米火箭炮,虽射程提升至 8 公里,但结构复杂、故障率高(发射 10 枚平均出现 3 次哑火),始终未能规模化列装。

与火箭炮研发的滞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德国将大量资源投向 V1、V2 导弹这类 “战略武器”,放弃了对战场实用火箭炮的深耕。

1942 年后,德国出于 “威慑盟军、扭转战局” 的目的,优先推进 V 系列导弹研发:V1 导弹作为巡航导弹,虽射程达 240 公里,却精度极差(命中率不足 10%),且飞行速度慢,易被盟军战斗机拦截。

V2 导弹作为弹道导弹,射程 320 公里,却存在燃料泄漏、导航误差大(平均偏差 5 公里)等问题,且制造成本极高(单枚造价相当于 20 门 150 毫米榴弹炮)。

从 1944 年 6 月到战争结束,德国共发射约 1.5 万枚 V1 导弹、3000 枚 V2 导弹,虽造成盟军平民伤亡,却未能打击苏军炮兵阵地、装甲集群等关键军事目标,更无法弥补地面战场的火箭炮火力空缺。

反观苏联,始终聚焦喀秋莎火箭炮的改进与量产,1943 年推出的 bm-31 型 300 毫米火箭炮,射程提升至 13 公里,单枚火箭弹杀伤半径达 50 米,进一步强化了 “大炮兵” 的火力优势。

实战中,苏德火炮与火箭炮的差距直接决定了战役走向。1943 年哈尔科夫反击战中,苏军以 2000 门火炮与 50 个喀秋莎火箭炮营为核心,实施 “徐进弹幕” 战术,形成移动的 “火力墙”,即便单门火炮精度有限,密集覆盖仍摧毁德军 70% 的工事。

德军虽投入 800 门高精度火炮,却因数量不足与缺乏火箭炮支援,无法突破苏军火力网,最终损失 10 万兵力。

1945 年柏林战役中,苏军集结 4.5 万门火炮与 100 个喀秋莎火箭炮营,对柏林外围防线实施持续 3 小时的炮击,倾泻 123 万枚炮弹与火箭弹,德军防线瞬间崩溃,而德军仅存的 6000 门火炮与少量老旧火箭炮,根本无力组织有效反击。

而魏德曼的眼睛还停留在 130 毫米火箭炮冰冷的发射管上,耳边似乎还回荡着刚才 38 枚火箭弹齐射时的轰鸣。

听到参谋长提及 “采购事宜”,他眼底的震惊瞬间被难以掩饰的惊喜取代,连呼吸都不自觉加快了几分 ,对德国而言,这款火箭炮的价值,远不止 “压制苏联喀秋莎” 那么简单。

他身后的几名随从更是按捺不住激动,悄悄用德语低声交流起来,眼神里满是兴奋。其中一名负责军工技术的随从,甚至从口袋里掏出卷尺,趁着众人不注意,偷偷测量起发射管的直径和间距,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参数,连卡车底盘的轮胎宽度都没放过。

魏德曼很快稳住情绪,他清楚此刻不能表现得太过急切,以免在后续谈判中陷入被动。但语气里的迫切还是藏不住:“参谋长阁下,您是说…… 贵军愿意将这款 130 毫米自行火箭炮纳入合作清单?”

参谋长自然看出了魏德曼的心思,他笑着点头,语气从容:“我们与贵国的合作,本就是基于互惠互利。这款火箭炮性能很优异,但对我们而言,更重要的是通过合作换取更多的资金。只要贵国诚意足够,这些都可以谈。”

“可以提供给我们?” 魏德曼的心脏猛地一跳,他原本只敢奢望采购冬装,没想到八路军竟然愿意提供这么先进的武器。

这意味着德国军工部门能直接拆解研究,甚至可以逆向仿制。他强压着心头的狂喜,故作镇定地追问:“不知贵军对‘诚意’的具体要求是?比如黄金、古董,或者其他方面的合作?”

“黄金、古董自然是越多越好。” 参谋长话锋一转,目光落在魏德曼身上,“当然,若贵国能在其他领域提供支持 ,比如给我们多提供一些技术人员、科技人才。”

魏德曼立刻接话:“黄金、古董都不是问题!你们要技术人才、科技人才我们可以协调国内。”

其实魏德曼心里早已算好了一笔账:用些对德国不是很重要的黄金、古董,换得 130 毫米火箭炮的样车和技术,绝对是稳赚不赔的买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