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父皇这话里的分寸,朱常澍听得明白。父皇既希望他早日诞育皇孙,稳定国本,又严厉警告他不可因此玩物丧志。

当然也点出了他瞒着的那些事情,你老爹是知道的,就是单纯地不想管而已。

朱翊钧看着儿子恭敬受教的模样,他的目光似乎穿透了此刻,投向了更深远的地方。

他今年三十七岁了。

虽正值壮年,精力尚称充沛,但他深知帝王生涯的消耗有多大。

他知晓另一个时空里,那个怠政数十年的“自己”反而活得长久。

可那个“自己”是放下了肩头重担,而他,这个时空的朱翊钧,自亲政以来,几乎事必躬亲,励精图治,开拓疆土,这具身体和心神的损耗,只有他自己清楚。

他拿不准,自己是否能如那个“怠政者”一般长寿。

万一……万一活不到五十岁呢?

这个念头如同隐藏在心底的幽影,虽不常浮现,却始终存在。

即便他一直锻炼自己的身体,即便他很节制,从不饮酒,过度纵欲,但命数这件事情,谁又能说的明白。

此时的朱翊钧可是没有想过自己要比他皇爷爷活的时间长。

因此,太子若能早早生下皇孙,便意味着帝国的传承又多了一重保险。

若天不假年,他至少还能有时间亲手将皇太孙带在身边教导几年,为他铺平道路,将一些核心的国策,譬如他心心念念的海洋战略,深深地烙印在第三代继承人的心中。

太子朱常澍,在他多年的精心培养下,已然算是一个合格的储君,守成或可无虞。

若能再培养出一位优秀的第三代,那么三代人的努力,或许就足以将一些根本性的国策,如开拓海洋、重视格物等,固化下来,成为大明新的传统。

至于三代之后,王朝会走向何方,那已非他力所能及,亦非他所能奢望。

他所能做的,便是在他有生之年,为这个王朝,为这个民族,尽可能多地注入新的活力,打开新的局面,留下无限的可能。

他影响一个时代已然尽力,无法保证遥远的未来是否始终强盛。

但至少,他要确保在他之后的两代,这艘帝国的巨轮能沿着他设定的航向,行驶得足够远,足够稳。

而这一切的前提,便是继承人的培养与延续。

所以,他对太子既有严厉的学业政事要求,也有对子嗣的殷切期盼。

这看似矛盾,实则统一于帝国长远利益之下。

“儿臣……谨记父皇教诲!定当勤勉政务,亦……亦不负父皇期望,早日为皇家开枝散叶。” 朱常澍听懂了父皇话语中深藏的忧虑与期望,连忙躬身应道,语气郑重。

见太子领会了自己的深意,朱翊钧的神色稍霁。

他话锋一转,提起了另一件关乎未来国运的大事。

“京师大学堂那边,筹备得如何了?” 朱翊钧问道,语气中带着明显的关注。

实际上,朱翊钧对这件事情的关注度,是非常高的,每半个月都会问询皇太子,当然,也有此时民间北方四省正在推行的府学进学堂,已经成为了地方官吏的一个重要考核基准。

提及此事,朱常澍精神微微一振。

这京师大学堂是他这两年主要负责督办的事务之一,也是父皇极为看重的新政之举。

因为皇太子殿下亲自牵头,各部门配合的那叫一个默契,要银子有银子,要地批地,甚至前军都督府都有了搬家的计划了。

“回父皇,选址已定,就在京城崇文门内,原前军都督府的一处旧衙署及周边空地,地段尚可,面积足够广阔,足可容纳数千生员学习起居。”

他略一停顿,组织了一下语言,继续汇报:“工部,户部与内府协同,规制仿太学而略有损益,但更重实用。规划有格物院、算学院、工艺院、舆地院、乃至泰西语言馆等……”

“生员选拔,主要面向各地寒门子弟,尤重其天资与钻研之心,而非仅仅科举八股之才。由各地府学进学堂初步荐举,再经大学堂统一考核甄别,务求选得真正可造之材,儿臣听经禀告,以及东宫官吏在进学堂游走,已经选出了六十多学子,名单也已整备完成,万历二十七年春,便可迎来学子。”

朱翊钧微微颔首,手指在御案上轻轻敲击:“寒门子弟,少些纨绔习气,多些吃苦耐劳之心,正合朕意。所学内容,务必务实。格物致知,算学明理,此乃强国之本。那些虚文缛节,可适当从简。”

“父皇圣明。” 朱常澍应道,“儿臣与几位筹备大臣亦是此意。此外,按照父皇之前的设想,已初步遴选了十余名资质上佳、通晓些许番语的年轻吏员与生员,待大学堂基础课程结束后,便计划派往英格兰等国游学,实地考察其船舰、火器、格物之学。”

由储君亲自掌管这所打破常规的新式学堂,足以向天下昭示朝廷对实学、对新知的重视,也能吸引更多有志之士投身其中。

“此事关乎国运兴衰,亦关乎你未来施政之根基。办好它,让天下人看到,大明的储君,并非只知读圣贤书的腐儒,而是胸怀寰宇、锐意进取的明主。”

“儿臣明白!”

父子二人又就大学堂的师资遴选、课程设置、经费保障等具体事宜商议了片刻。

朱翊钧对许多细节都询问得很仔细,显示出他对这件事非同一般的重视。

直到日头渐高,殿外光线愈发明亮,朱翊钧才挥了挥手:“好了,今日就到这里吧。你也累了,回去歇息吧,莫要让太子妃久等。”

“是,儿臣告退。” 朱常澍再次行礼,缓缓退出了乾清宫。

站在乾清宫外的丹陛上,初夏的阳光温暖而明亮……

正在朱常澍感受温暖阳光的时候,突然见到了自己的母后,正带着一帮宫女,急匆匆的走来。

皇后林素微非常着急……

这也让太子看的心头一颤,因为他从未见到自己的母亲,这般急促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