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对于庞籍有过一段这样的记载:“极小律令,长于吏事,执法生巧,军中有犯,或断斩枯折。
累之死,已故氏族为父之名,颇有灰爱,极为想声望减于智俊时。”意思是说庞籍治军严厉,士兵犯法将会面临非常严酷的刑法,轻则砍之断足,重则剖腹裂体,想痛快地死去,都有可能是种奢望。
于是那些成为残疾的士兵回乡之后开始到处传播庞籍的残酷,以至于他任职宰相时的声望要远远低于从前。
所以个人猜测设定庞太师姓名的原因很可能是源于此处,将庞籍的这种残酷手段映射为庞太师的心狠手辣。
然而我们发现历史对庞籍与包拯的关系并无太多记载,两人之间的较量似乎并不存在。但是当时以范仲淹和韩琦为首的改革派在推行庆历新政之时遭遇了重重阻力。
包拯因此得罪了不少人物,而庞籍又与范仲淹和韩琦是好友。
所以大胆猜测小说的作者也许是在无中生有,把原本没有交集的两个人在小说当中设定成了敌对关系。
我们再看庞太师中的“太师”称号。庞籍在死后的谥号为“庄敏”,跟“太师”这个称呼毫无关系,包括所有活着的官员。而唯一拥有“太师”称呼的就是在死后被赠为太师的张尧佐。
张尧佐曾在地方任职期间帮助很多蒙冤之人脱离冤案,因此在民间得到了非常不错的评价。曾经接二连三地被皇帝提拔。
而张尧佐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他其实是仁宗皇帝的宠妃,张贵妃的伯父,名副其实的皇亲国戚。
当时的张贵妃虽然深得宋仁宗的宠幸,但也仅仅是嫔妃之一的修媛,所以他想以门第来抬高自己的身份,于是经常在仁宗旁边示意,希望皇帝能够提拔张尧佐。
包拯等人听说之后立刻上奏皇帝:“比年以来水冒城郭地震和一盖小人盗圣。
天下皆为瑶族主大计,诸路困于朱北唐繁余借助法治自产十字摇作。”
意思就是近些年来灾害不断,这是因为小人当道所致,而张尧佐就是这样的小人。他在治理期间贪得无厌,这是当地法制凋敝,从而引来了老天的不满。
其实史书并未记载张尧佐都具体做了哪些恶事,但在这段话中我们看出笔下的张尧佐显然已经成了一名奸臣,甚至被包拯认为是引来灾难的根本原因。
所以他在当时应该做了一些极恶之事,不然不会遭到众多官员的如此弹劾。最后失去了这次升官的机会。
而在不久之后,宋仁宗又要升任张尧佐,并且把他的两个儿子赐为进士出身。包拯于是再次进行阻拦,并且狠狠地批评了阿谀奉承张尧佐的大臣。
结果张尧佐的升官之梦又被包拯破坏,甚至还被罢免了现有的三司使的职务。
我们猜想一下,包拯三番四次地破坏了张尧佐的好事,两人之间会不会爆发一系列的矛盾?但是史书当中并未过多的提及。
不过这也恰恰说明史书很有可能为了皇家的颜面,故意不去记录皇亲国戚的负面事实。其中也可能包括张尧佐与包拯的矛盾。张尧佐去世之后被赠为太师。
所以无论是“太师”的称呼还是为官时期的作为,都与小说中的庞太师有所关联。再把庞籍的姓名和治军的残酷进行结合,所有特征几乎与庞太师相近。
因此庞太师很有可能就是张尧佐和庞籍的结合体。
【鹿鼎记中的沐王府,在真实的历史上到底是什么来历,为什么对明朝忠心耿耿#历史#小知识#历史人物】
他从街头乞丐一跃成为明朝开国六王之一,一生征战,屡立奇功,首创了领先世界的三段射击法。其子孙后代更是忠于明朝,世代守护云南200多年。本期视频就来了解云南沐王沐英的传奇一生。
在影视剧《鹿鼎记》中,韦小宝共有7个老婆,其中一位是沐王府的小郡主。虽说这个人物是杜撰的,但沐王府却在历史上真实存在,金庸还用了大量笔墨进行描写。
1974年,江苏南京出土了一块金牌,上面写着:“凡我子孙,勿要忠心报国。时上比秦,神小心谦和为本,特意甚至皆知。”
其内容主要是告诫后世子孙处世之道,而这块金牌正是来自明朝开国六王之一——原名王木英,也是沐王府的最初建立者。
其家族更是谨记金牌告诫,晋中大名,整整守护明朝276年,最终在满清入关之后几乎全部战死,可谓是满门忠烈。
时间回到公元1351年,江淮地区爆发了红巾军起义,元朝为了镇压起义而战事不断,从而导致百姓流离失所。
这一年,义军将领朱元璋在杭州街头看到一个小乞丐,让他回想起了自己的过去,于是心生怜悯,把这个只有7岁的乞丐收为了义子,取名朱英。
当时朱元璋夫妇膝下无子,对待朱英犹如亲生儿子。
4年后,只有11岁的朱英开始随军出征,虽然主要负责侍奉朱元璋,但期间也在学习带兵打仗的本领。
18岁时,朱英已经可以独当一面,被朱元璋提拔为指挥使,驻守在江西的重镇广信。22岁时,朱英攻破了分水关,占领崇安,又攻破了闽西18寨。
元朝将领冯国宝曾根据《黄明通鉴》记载,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曾亲自询问朱英到底是谁的孩子,这个问题显然有些敏感。而朱英却不停地回答:“是陛下的孩子。”
当时的朱元璋已是一国之君,毕竟与朱英没有血缘关系,于是因其思念生母养育之恩为由,赐姓为沐。朱英从此改姓为沐英。
1371年,26岁的沐英被升任为大都督府同知,掌握兵马大权。8年之后,沐英被封为征西将军。他率军一路攻至今天的甘肃临潭,俘虏了西番18族头领,随后又平定了多干纳尔七站拖地数千余里。
其实早在1368年,元朝势力已经退回蒙古,并且继续使用大元的国号,史称北元。而驻军和林的北元军队又屡次骚扰边境。
于是,35岁的沐英在攻打西方之后,再次奉命领兵翻越贺兰山,穿过沙漠,以短短七天到达和林附近,然后分兵四路连夜围击,一举打败了北元军队。
与此同时,镇守云南的梁王仍然效忠元朝,朱元璋曾多次派出使者与其谈判,结果均被杀害。于是,朱元璋决定动用武力统一云南。
这也是沐英一生中最重要的功绩。之后,沐英率领主力部队与10万敌军隔江相望。
他为了避免损失,并未直接渡江,而是派出几十人从下游偷渡至对岸,然后在民间虚张声势,制造声势。敌军以为侧背受敌,陷入混乱。
沐英于是趁机渡江,大败敌军,俘虏其大将,斩杀敌兵的尸体延绵数十里。就连昆明也不攻自破,盘踞在云南的北元残余全被消灭。
随后,大理段氏居住在龙尾关,沐英身先士卒,策马渡河,最终斩关而入,攻占大理,与蓝玉取得了平定云南西部的胜利。沐英从此奉命镇守云南。
期间,曾接受朝廷册封的思伦发突然叛变,并且号称30万大军侵犯定边。
沐英挑选3万骑兵奔赴救援。根据《明史》记载,思伦发在当时使用了上百头大象攻击。沐英于是改进了火器的射击方式,将火枪手和弓箭手混编分为三队前后排列。
第一队射击之后退至后排专心装填,其余两队再行射击,如此循环就可以解决装弹速度太慢的问题。
沐英的军队最终斩首敌军4万余人,俘获大象37头,其余全被射死,敌军将帅也因身受百余处创伤而死在大象的背上。
沐英不仅屡次平叛,而且广屯田粮,兴修水利,重视教育,使农业和商业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因此深得云南百姓的爱戴。
他在44岁时回京朝见,结果当地的官吏和百姓生怕他被调离云南。沐英得到朱元璋的赏赐,返回之后,百姓居然前往数百里相迎。
史书记载,沐英也在这次返回之后彻底平定了思伦发叛乱。
马皇后病逝之后,沐英把他视为生母,于是因过度悲伤而昏厥,甚至病得茶饭不思。
可是仅仅过去10年,与他情同手足的太子朱标又是病逝。沐英获悉之后更加伤心,最终在同年6月中风而死,享年48岁。
沐英去世的消息传出后,史书记载当时的云南地区无论是军队、官府还是老幼百姓,无不奔走相告,泣不成声。沐英的灵柩回葬京师之时,更是送葬者数万人。
朱元璋也是非常的悲伤,史书记载为“哭之痛失潮青之文献记”。
然后下诏破格追封沐英为黔宁王,允许其配享太庙,并且应允云南百姓在昆明城中为其立祠祭祀。
沐王府子孙从此世代镇守云南。在满清入侵、大明王朝摇摇欲坠之时,全国唯有沐王府仍在顽强抵抗。他们对大明忠心不渝,誓死守卫大明的最后一片土地。可惜区区一域怎能阻止清军铁骑。
穆家经过数年血战,最终还是无法挽救大明,于是只能保护皇帝逃亡缅甸,等待机会东山再起。只是缅甸国王担心牵连,在暗中联合清军包围了沐王府等人。
而沐王府为了保护皇帝,上上下下几乎全部战死,最终追随大明王朝一同覆灭。
【徐阶为何能让严嵩父子倒台,他使用了哪些手段#历史#历史人物#小知识】
他们是权倾天下20年的父子权臣,盘根错节,无人匹敌,凡有对立者均会被其残酷打压。然而,他们身边竟然有位权谋大师,终以招招致命的阴险之道还治其身:父亲尸骨无处安葬,被抛于荒野;儿子被绑赴西市,身首异处。本期视频就来了解徐阶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严嵩和严世蕃落得如此下场。严嵩比徐阶年长23岁,当严嵩中进士那年,徐阶还是一个2岁的孩子。不过,徐阶的才华并不逊色于年轻时的严嵩。
他20岁时便考中进士,成为翰林院编修。年轻时的徐阶也曾有过年少轻狂。
那时的内阁首辅还是张璁,他一直认为儒家名不副实,应该降低孔子的地位和祭祀待遇。可就在大家都保持沉默时,徐阶却与张璁展开了激烈的争辩。
只是这样的为官之道显得格格不入,而且当时的张璁正得宠。结果,徐阶因此被贬为延平府推官。
不过,这次波折也让徐阶看清了:当下争锋只有戒除轻率狂躁,才能立足于官场之中。徐阶确实有着一定的做事能力,再加上为官处事的改变,自从抵达延平任职之后,他便通过出色的政绩一路高升。并且在张璁倒台时,被内阁新任首辅夏言调回京城。
不过没过多久,就因母亲去世回乡丁忧。我们上期视频讲过,夏言和严嵩之间有着激烈的斗争。所以徐阶再次返京时,夏言已被剥夺了首辅之位,严嵩掌握了内阁大权。
虽然夏言提拔了徐阶,但此时的徐阶已经懂得权衡利弊,并未站队于任何一方,他也因此没有受到严嵩的打压,并且通过自己的尽职尽责被擢升为礼部尚书。明世宗最大的愿望是修道成仙,其中的很多仪式都由礼部负责。
所以这一时期的徐阶能够频繁接触皇帝。我们知道,明世宗经常以青词取悦上天,严嵩就是因为一首好的青词而备受恩宠,包括他的儿子严世蕃也是如此。所以徐阶断然不能错过这个机会,也因出众的青词得到明世宗的赏识。
虽说徐阶和严嵩都会迎合皇帝的喜好,但两人相比而言,徐阶比严嵩更为实干。公元1550年8月,蒙古俺答汗入侵。明世宗得到消息惊恐万分,立即宣召各部商讨退敌。首辅严嵩认为蒙古部落只是掠夺财物,不会对国家造成威胁。
但徐阶当即反驳了严嵩的观点,认为蒙古士兵杀人放火,对百姓伤害极大,于是建议采取缓兵之计:先是假意答应蒙古的要求,然后以修改文书为由拖延时间,等待四方援兵的到来。他的这一方案得到了明世宗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