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是唐朝人韩翃写的一首诗,叫《寒食》。这首诗的意思是,长安城落花飞舞、杨柳摇曳,寒食这天本应禁火,但皇帝却能特赐权贵蜡烛,赏赐新火。
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下自己腿上的肉为他充饥。后来,重耳成为了晋文公,封赏功臣,却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求利禄,携母隐居绵山。
晋文公为了逼介子推出山,下令放火烧山,结果介子推坚决不出,与母亲一同被烧死在了一棵柳树之下。
晋文公追悔莫及,下令在介子推的忌日禁止生火,只吃冷食,以表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传统的寒食节早于清明节一两天。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季的第五个节气,因进入这一时间点后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而得名。清明之后气温升高,春耕春种,生机勃勃。
万物生长于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到了唐朝,寒食节祭祀先人因唐玄宗的一道圣旨而成为定式, 他甚至还给全国放假。可是寒食节禁烟,百姓无法给亲人烧纸。于是,百姓更倾向于在与寒食节相近的清明进行祭祖,因为可以使用明火。
寒食家家出古城,老人看屋少年行。
丘垄年年无旧道, 车徒散行入衰草。
牧儿驱牛下冢头,畏有家人来洒扫。
远人无坟水头祭,还引妇姑望乡拜。
三日无火烧纸钱, 纸钱那得到黄泉。
但看垄上无新土,此中白骨应无主。
然而早在春秋时期,其实就有了祭祖的节日,叫上巳节,时间在每年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上巳日的起源被认为与水滨祓禊之俗或曲水之宴有关。
水滨祓禊,就是每年春季上巳日那天,在水边举行祭礼,洗涤污垢,消除不祥。曲水之宴则是古代宫廷赐宴的一种,席上众人临流水而坐,有点宋时曲水流觞的意思。
战国时期《韩诗》载:“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漆、消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被除不祥。”
到了汉朝,上巳节除了祭祀除灾以外,在那天还可以踏青游乐、插柳、戴柳圈,而且上巳节的日期被定在了三月三日。
《汉书》载:“古时祓祭,三月巳日为吉,偶值三日,故后人因以三日为上巳遂成俗也。”
到了后代,尤其是宋朝,由于上巳和寒食距离清明太近,且这两个节日都有祭祖的传统,于是就让这两个节日逐渐与清明融为了一体。
“小姐姐,我说这两天谦儿哥怎么准备烧纸呢!”小张听了宛儿讲的清明由来后,恍然大悟,然后又问道:“那过清明,除了烧纸,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没?”
不论什么节日,小孩子满脑子想的就是吃吃喝喝。
“有啊,好吃的可多了。”宛儿把靠在床头的身子正了正,“有青团、润菜饼、馓子、青精饭,而且不光有好吃的,还要荡秋千、踢蹴鞠、放风筝、踏青。”
“小姐姐,我要吃!我要吃!”
“吃什么吃?就知道吃!”慧梅从屋外端着食案,走到宛儿身边,轻声道:“宛儿姑娘,该吃药了。尚神医嘱咐过了,虽然你大病初愈,但还是要调理身体。你看,现在脸色还不太红润。”
“无妨。”宛儿接过药碗一饮而尽,“慧梅,你是高掌柜推荐来的,我又是岳州宛氏东家的发小,所以以后这种活你不用干,我一个人来就行。”
“就是!”小张插嘴道,“就是干她也干不好,成天就知道舞枪弄棒的,说要给高家报仇!”
“慧梅,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宛儿安慰道,“浑先生身体怎么样了?”
“他恢复得挺好的。”慧梅掩住了瞬间的沮丧,答道,“已经能够习武了。”
“嗯,这就好!”宛儿撑着身子,“小张,扶我,我要出去走走,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宛儿姑娘,我都做了。你还是安心养着身体吧。”慧梅担忧道,“尚神医说了,再吃几副药,就彻底好了,别留下病根。”
“我是想去厨房,给小张还有孩子们做点好吃的,毕竟快清明了……”
“你说怎么做,我做就是了!”慧喜推开小张,“你再好好躺几天。”
“不躺了!不躺了!”宛儿摆摆手,起身下了床,抻了个懒腰,“小张,你和你慧梅姐姐先出去等我,我换身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