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既这么多人要依靠着纺织作坊活下去,就必须要赶紧把这件事落实了才行。
秦怀道和尉迟宝林两人脸色也凝重起来了,齐齐冲张楚行了一礼后,便赶忙折回了秦川府。
他们的马,还都在秦川府门外拴着呐。
张楚望着两人的背影,轻轻吐了口气,再看了看人满为患的玄都观,转身一头扎进了汹涌的人流中。
刘氏,秦怀道和尉迟宝林他们都有分工,自然,张楚也清楚自己的任务。
这纺织作坊,张楚不计划着把它打造成自己的摇钱树,只想着把纺织作坊能够成为工业的一环,它的目的不是盈利,而是提供就业岗位,提供工业基础环节,提供纺织作为大宗消耗品的锚定基石。
自然,这纺织作坊就不能像是钢厂焦厂那样,放在自己的名下了。
这纺织作坊,张楚打算着成为北山县旗下的产业,作为自己在北山县这一任上,最亮眼最精彩的政绩之一。
所以,这投入所需的一切资源,也就不能自己掏了。
刘氏可以帮着张罗张罗,但,朝廷该出的,一个子都不能少。
工部少府监太仆寺的精湛织工,司农寺养育棉花的农学博士,工部少府监将作监要出的建造纺织作坊必须的铁匠,木匠,甚至于纺织作坊一系列要消耗的车,器具,牛马等等。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要寻户部,再拨下来一大笔启动资金。
纺织工业关系着天下万民,这样的基础工业特点就是大资金,重资产,多员工·······
到时候,当棉花彻底推广向天下后,江南地区,这个最适合纺织产业的区域,当也会设立大量的,犹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纺织工匠。
同时,辅佐于纺织作坊这样的大工厂,也会有手工业者大量进入纺织业,如此,纺织这个盘子,才算是真的活了。
张楚很清楚的明白,这样的大宗基础工业,不是说依靠自己一个人就能搞定,推广的。
像是煤炭,虽说长安煤业几乎还在自己的掌控下,可河北道,河东道,乃至于陇右,江南,山内道等等这些地方,都已是有朝廷所开设的部门,进行推广,生产了。
天下太大了,张楚从来没有想过把一切都掌握在自己手里,除非,自己是神。
当然,张楚也从未没有想过,把这些东西,都交给朝廷。
而是要通过朝廷这张大手,把它们,推于百姓之间,行走于黔首之尾,从而结成一张大网,一张官民可共同经营的大网,以至于能够把所有大唐百姓都放在这张网上,并且让各个环节都流动起来,让生产者得到自己该得的利益,让使用者能够便宜而又低廉的享受朝廷的进步,工业的进步,社会的进步········
这一步,想要做到,很难,就比如,张楚现在要做的第一步就很难。
一般情况下,给这些衙门上缴东西,他们会显得极为热情。
不论是给户部一斗米,还是说给太仆寺一匹马,他们的官吏会无比热情的欢迎你。
可,你若是要向他们要东西,嘿······
哪怕是一块风干了的臭狗屎,他们也都会死死搂在怀里,非得你把他们的胳膊掰开了不成,就算如此,或许你拿到这块风干臭狗屎的时候,上面还都沾着他们舔舐的口水。
司农寺那边,倒是不用担心。
主要,还是太仆寺,将作监,少府监和户部这些难产的地方。
工部,有熟人,这好说话的多,张楚想着,敲动这些衙门,让戴胄出面,或许是个不错的法子。
所以,张楚直奔大唐医院工地。
-----------
东宫。
自昨夜从立政殿回来后,李承乾整个人都处于一种极度亢奋之中。
虽说完整的东宫六率自己还不能组建,但,父皇所应允下的东宫三率,已是让他无比满意和激动了。
同时,在这个明确的信号下,他还嗅到了一丝更让他感到兴奋的判断。
父皇,对李泰,好像心中已是有不满了!
想想也是,昨日自己站在父皇一侧,李泰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竟然站到了父皇的对面。
为李泰感到可惜?
笑话!
李承乾可以说是一点都不感到可惜,同时,只有幸灾乐祸和落井下石。
这不,一大早,他就把秘书监丞长孙冲,尚书省员外郎萧宪,兵部职方令史贺兰越石,刑部协律郎赵节等等········
自上一次科举围猎失败后,当时李承乾花费了不小力气所拉拢的世族子弟纷纷落榜, 着实是让李承乾恼怒了好一阵子。
不过,不得不说,李承乾的运气是不错的。
科举之后,各家的安排也都是改变了不少,他们知道,短时间内,科举这条路估计很难往里面塞人了,所以,各家又和朝廷掣肘了许久,一些子弟趁机都被各家以举荐这条路,走上了仕途。
所以,李承乾突然发现,好像自己的拉拢之举,并没有完全失败啊。
尽管人数比自己拉拢时少了不少,但,这些世族子弟可都已是实打实的拥有了官身。
自然,李承乾再抛出橄榄枝后,之前本就熟悉,也可以说是臭味相同的世族子弟,自然纷纷围到了李承乾身侧。
这可是东宫,可是太子亲自招揽,他们没有理由不顺着往上爬。
毕竟,一入仕途,和之前的情况就不一样了。
自己身边已没有白身,自己完全不能像是之前那样欺负寒门子弟,欺负黔首百姓一般,欺负身边的同僚了。
大家都是一样,都是出自于高门大户,都是有着不同的背景·····
所以,在这个他们突然发现自己之前无往而不利的身份不好用了的圈子里,也都知道,后面的路多是要靠自己了。
而且争斗比以往当公子哥的时候,更是惨烈。
当时,他们所争的不过就是姑娘,文章罢了。
而现在,他们要争的,是前途。
不是你死,便是我活!
不是你下,就是我上!
在这里,压根没有折中的选择,自然,在这个节骨眼上,对于东宫的好意,谁不捧着,谁不接着,谁不珍惜、
东宫正堂,可以说是人才济济,四通八达,完全称得上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