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咦?”高传龙疑惑道,“《庆余年》居然也算历史小说?”
系统女神解释道:“网文《庆余年》虽为架空设定,但被称为‘历史小说’的核心原因在于其以历史为骨、虚构为肉的创作模式,通过历史框架的移植、历史细节的渗透以及历史精神的传承,构建出兼具真实感与戏剧性的叙事空间。
小说以‘北齐’与‘南庆’的南北对峙为基本格局,直接对应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
北齐前身为北魏,后分裂为东魏、西魏,最终被北周取代;
南庆则暗合南朝宋、齐、梁、陈的更迭脉络。
作者虽未完全复刻具体事件,但通过地理格局、政权更迭逻辑的移植,赋予故事以历史厚重感。
例如,北齐皇室姓‘高’,与历史上的北齐高氏政权呼应;
庆国皇室姓‘李’,则暗合隋唐李氏王朝的崛起轨迹。
这种框架移植使读者在虚构世界中捕捉到历史规律的影子,增强了叙事的可信度。
小说对古代等级制度的刻画堪称精细。
从监察院的设立到官员品阶的划分,从科举制度的运行到门阀世族的斗争,均可见对历史制度的借鉴。
例如,监察院门口的石碑铭文‘我希望庆国的人民都能成为不羁之民’,既呼应了历史上‘民本思想’的流变,又暗含对现代法治精神的投射。
此外,小说中频繁出现的‘爵位封号’‘朝服规制’‘礼仪称谓’等细节,均遵循历史典章制度,使虚构世界呈现出‘伪历史’的真实质感。
小说以‘范闲’的成长为主线,串联起家族纷争、庙堂权谋、江湖恩怨等多重叙事线索。
其核心冲突——范闲与庆帝的父子对决、与陈萍萍的权谋博弈、与北齐的南北对抗——均脱胎于历史中的权力斗争范式。
例如,庆帝为巩固统治设计杀害叶轻眉,暗合历史上‘兔死狗烹’的帝王逻辑;
陈萍萍以太监之身掌控监察院,则映射出历史上权宦干政的典型形象。
而范闲从‘贪生怕死’到‘以杀止杀’的转变,更体现了历史人物在权力漩涡中的道德挣扎与人性觉醒。
《庆余年》的独特性在于,它以架空之名行历史之实。
作者通过历史框架的移植、细节的渗透与精神的传承,将虚构世界与历史规律深度绑定,使读者在享受戏剧冲突的同时,感受到历史逻辑的强大推力。
这种创作手法不仅突破了传统历史小说的叙事边界,更以‘伪历史’的形态,完成了对历史本质的当代诠释——权力如何塑造人性,理想如何对抗现实,个体如何在历史洪流中寻找存在意义。”
高传龙追问道:“十大历史小说,宋朝背景的小说居然有四本《绍宋》《宰执天下》《新宋》《大宋的智慧》。为什么宋朝备受青睐呢?”
系统女神纠正道:“其实,在网文历史题材中,如果《明朝那些事儿》也算上的话,明朝和宋代应该是最受欢迎的两个朝代。”
“没错!”高传龙点点头,“那为什么这两个朝代最受作者欢迎呢?”
系统女神娓娓分析道:“明朝的历史本身充满戏剧张力,其开国皇帝朱元璋从乞丐到帝王的传奇经历,为‘逆袭’叙事提供了绝佳模板。
例如《明朝那些事儿》中,作者用‘大明王朝cEo’形容朱元璋,将科举制度比作‘职场晋升通道’,将东厂西厂的特务统治戏称为‘古代版监控系统’。
这种现代语境的嫁接,让读者瞬间产生代入感:
原来六百年前的权力斗争与当代职场生态存在惊人的相似性。
明朝的特殊性还在于其制度设计的矛盾性:
一方面,文官集团通过言官制度形成‘批评型政治文化’,官员以‘挨廷杖’为荣,形成独特的‘受辱型荣誉体系’;
另一方面,厂卫特务机构的泛滥又导致官员普遍缺乏安全感,形成‘抱团取暖’的派系文化。
这种‘既开放又压抑’的权力结构,为网文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冲突素材。
例如某作品描写主角穿越成小官,通过精准‘站队’在严嵩与徐阶的斗争中左右逢源,最终逆袭成内阁首辅,这类故事精准击中了读者对‘职场生存法则’的猎奇心理。
从创作便利性看,明朝史料详实且民间记忆鲜活。
相较于秦汉的遥远神秘或清代的敏感禁忌,明朝既保留了足够的史料支撑细节描写,又因距离现代较近而保留了市井文化的烟火气。
例如《回到明朝当王爷》中,作者通过查阅《大明会典》等史料,将明朝科举流程、官员服饰、市井方言等细节还原得淋漓尽致,甚至设计出‘主角用现代数学解九章算术’的穿越梗,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法既保证历史厚重感,又满足读者‘爽感’需求。
宋代则因‘文化巅峰’与‘制度创新’的双重标签,成为另一种创作热点。
美国历史学家黄仁宇曾评价:‘公元960年宋代兴起,我国好像进入了现代。’
这种判断源于宋代在科技、经济、文化领域的超前发展: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崛起,以及程朱理学的思想突破,共同构建了一个‘近世化’的社会模型。
网文作者对宋代的偏爱,往往聚焦于其‘矛盾性’——军事上的积弱与文化上的强盛形成鲜明对比。
例如《宰执天下》中,主角穿越成寒门士子,通过推广板甲、热气球等‘黑科技’改变宋夏战争格局,同时推动煤钢铁路工业体系与近代科学教育,这种‘用现代思维改造古代社会’的设定,恰好呼应了读者对‘中华文明另一种可能’的想象。
作者cuslaa在创作时查阅了《宋史》《续资治通鉴》等40余种史料,将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市易法等政策细节融入剧情,使故事在‘爽感’之外更具历史思辨性。
宋代的士大夫文化也为网文提供了独特的精神内核。
与明朝的‘权力游戏’不同,宋代文人更追求‘为天地立心’的道德理想。
例如《绍宋》中,主角作为穿越者继承赵构皇位,却选择坚守‘不割地、不赔款’的底线,甚至通过寓言故事警示岳飞等功臣避免历史悲剧。
这种‘以现代价值观重构历史人物’的写法,既满足了读者对‘英雄主义’的向往,又暗含对当代社会价值的映射。
无论是明朝的‘草根逆袭’还是宋代的‘科技强国’,网文作者的选择本质上是在寻找历史与现实的连接点。
正如《明朝那些事儿》所揭示的:
历史从不是冰冷的年表,而是无数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选择与挣扎。
这或许正是明朝与宋代持续吸引创作者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