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踏星巡天 > 第407章 山河重光的终章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他们簇拥在江文昊脚下,伸出一只只半透明的手,轻轻触碰少年染血的衣角。

“大人……”最前方的老道士抬起头,枯瘦的脸上血痕遍布,声音嘶哑,“咸丰十年,洋人拿我们的血淬炼锁链那天,老道就明白了——”

他指向自己空洞的胸口,“只要大夏血脉不绝,终有一日,必有英雄来救我们脱困!”

话音未散,老道士的虚影骤然崩解,化作一缕金光融入碎片。紧接着是第二个、第三个……

每一道魂魄消散前,都向着江文昊深深一揖,直至没入他手心。

最后消散的是个穿学生装的少年,他死时不会超过十五岁。

“先生!”少年突然抓住江文昊的手腕,瞳孔深处映着1860年那场大火,“告诉现在的同窗们……我们当年背不出《春秋》,不是笨……”

带着哭腔的声音在空气中震颤,“是饿啊!每天背完书,他们只丢给我们半碗掺着观音土的稀粥啊!”

虚影像轻烟般散去,唯有这泣血的控诉,混着漫天金雨,狠狠砸在十四亿观众的心坎上。

直播间的弹幕,瞬间一片死寂。

三秒后,一条带着哭腔的语音弹幕猛然炸开:

“我是北大历史系的……当年斯坦因的日记里写过……他们饿死的小孩,嘴里还咬着《三字经》的残页……”

紧接着,满屏猩红的弹幕如血潮般疯狂奔涌:“这哪是文物?!这是我们的祖宗啊!”

声音落下的瞬间,江文昊掌心的玄黄鼎碎片化作一道流光,精准落入圆明园沙盘阵眼——

万里外的昆仑山脉突然传来惊天动地的轰鸣,无极殿中的玄黄鼎炸裂成粉,一道混沌光柱直冲霄汉,在平流层勾勒出与纽约碎片完全吻合的轮廓。

两处光芒隔空呼应,整个地球的大气层开始浮现出蛛网般的金色道纹……

刹那间,帝都西北郊的地脉突然剧烈震颤。

圆明园遗址的断壁残垣上,那些被火焰灼烧了上百年的焦痕竟开始片片剥落。

破碎的琉璃瓦自动飞回檐角,烧毁的梁木从灰烬中重生,十二生肖铜首也从江文昊纳戒中飞出,精准回归各自的水法喷泉。

“轰隆隆——”

西洋楼的巴洛克立柱拔地而起,青石基座忽现两行小篆:“匠作监张廷玉,雍正九年督造此柱,愿九州永固。”

字迹浮现刹那,某座海外博物馆内,一尊无名匠人石像悄然化为粉尘。风卷尘沙过重洋,落入圆明园新雕的梁枋之上。

那些仅存在于图纸中的未完成建筑——

九洲清晏的最后一进殿宇、方壶胜境的空中楼阁、甚至乾隆皇帝梦想中的“万方安和”水殿,都在这股力量下自动构筑成型。

全球直播的太空镜头剧烈晃动,拍摄到令世人震撼的画面:

被异域联军焚毁的四十景同时重现!

海晏堂前干涸的喷泉突然涌出灵液!

观水法的石雕巨龙睁开琥珀色的眼睛!

整个圆明园如同倒放的电影,正在恢复它最鼎盛时期的模样。

所有被掠夺的大夏珍宝穿透时空界限,从世界各地博物馆的展柜里消失,重新回到它们原本的位置。

圆明园核心的“正大光明”殿基座裂开处,浮现出一座微缩的九州地貌沙盘——

这才是当年雍正帝设置的真实阵眼。沙盘上的黄河长江正在改道,被扭曲了百余年的龙脉正回归原本走向。

突然,十二道虚影从沙盘中升起,正是当年守护圆明园的修士魂魄。他们对着中心齐齐跪拜:“恭迎圣器回归。”

昆仑山与纽约的光芒此刻在帝都上空交汇,形成一个巨大的混沌鼎影。

鼎腹的混沌道纹流转如星河,渐渐凝聚成八个古朴篆字:‘山河重定,气运归源。’

刹那间,全球各地的博物馆同时震颤——

维多利亚博物馆的玻璃展柜无声碎裂,商周青铜器上的饕餮纹目泛金光;卢浮宫东方馆的敦煌绢画无风自动,画中飞天衣袖翻卷。

东京国立博物馆的唐三彩马踏碎展台,釉色下浮现出征战的将士虚影……

每一件漂泊海外的文物都化作流光,在夜空中拖曳出璀璨的轨迹,如同万千流星逆飞向大夏各地。

直播镜头猛地切向圆明园废墟边缘——

原本是遗址公园的围栏处,此刻已挤满了从四面八方涌来的人群。

他们并非游客,而是附近闻讯赶来的居民、研究学者、甚至是由家人搀扶着的老人。

一位白发苍苍老者跪在地上,颤抖的手抚摸着刚刚复原的汉白玉栏杆。

他的曾祖父曾是圆明园的守园人,1860年那场大火后,家族世代流落海外。

“回来了……都回来了……”老人从怀中掏出一块焦黑的木片——

那是他祖父从火场中抢出的唯一遗物,上面依稀可见“九州清晏”四字。

此刻,木片竟在金光中焕发生机,化作一缕青烟,融入重建的殿宇。

老人泪如雨下,重重叩首:“列祖列宗……子孙……带您回家了!”

李锐本是圆明园遗址的常驻讲解志愿者,无数次向游客讲述那场“文明之殇”。

此刻,他手中的扩音器早已滑落在地,呆呆地看着“观水法”石雕巨龙那倏然睁开的琥珀色竖瞳。

巨龙的目光似乎扫过人群,带着苍茫与释然。

李锐猛地蹲下,双手捂着脸,肩膀剧烈抖动,压抑的哭声从他指缝中溢出。

他讲解过无数次屈辱,却从未想过能以这种方式见证“归来”。“是真的……不是梦……”

一个穿着现代校服的小学生,与妈妈一起正好到这里参观。

她仿佛感应到什么,抬起头,纯净的目光望向天空,露出一个灿烂的笑容,轻轻挥了挥手。

这个画面,无声地回应了百年前那个饿着肚子背书的少年“同窗”的期盼——

“现在,我们吃得饱,穿得暖,可以安心读书了。”

一古一今,两个孩子的影像通过剪辑手法重叠一瞬,是对历史最深情的告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