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三界争斗之地府讨公道 > 第1070章 长宁万载 公道绵延2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070章 长宁万载 公道绵延2

时光如鎏金长河,携着星霜流转的清辉,在三界穹宇下缓缓奔涌。三百年朝暮更迭,看尽晨钟暮鼓;五千年风雨沧桑,阅遍世事浮沉,那份根植于天地肌理的安宁与公道,在众生日复一日的虔诚坚守中,愈发坚如昆仑玄石,稳若东海磐石,成了三界生灵心尖上最坚实的依托。

东海之滨,晨雾如轻纱漫舞,缠缠绕绕间晕染开一片朦胧清景。昔日被浪涛亿万年雕琢得黝黑嶙峋的礁石旁,青瓦白墙的渔村依海而居,依旧安宁祥和。晨曦微露时,天际泛起鱼肚白,粼粼波光中便泛起点点渔舟,如散落海面的星辰。渔民们披着晨霜扛起渔网,踏着微凉的潮声出海捕鱼,粗糙的手掌攥着船桨,划开层层碧波。船帆扬起的刹那,总能感受到一缕清劲的长风如约而至——那风携着昆仑仙草的幽淡清芬,裹着天庭星辉的温润暖意,温柔却坚定地驱散海上的氤氲迷雾与骤起风浪,让渔船在深蓝碧波中稳稳前行。日暮时分,残阳如血,渔船载着满仓鲜渔与一身霞光平安往返,船舷溅起的水花折射着余晖,恍若碎金跳跃。礁石缝里,海螺低低轻鸣,似在诉说沧海故事;浪花拍岸的声响如舒缓歌谣,伴着渔村袅袅升起的炊烟,在暮色中交织缠绕,勾勒出人间最质朴纯粹的静好。

西昆仑下,终年覆雪的峰顶在日光下泛着莹白微光,如仙人遗落的琼玉。山麓间却是另一番生机盎然:灵鹿踏着晨露在林间漫步,雪白的蹄印轻印湿土,犄角上凝结的朝露滴落,叮咚作响,滋养着脚下的千年仙草;彩蝶在姹紫嫣红的花丛中翩跹,翅尖沾着花粉,与枝头欢唱的灵雀相映成趣,鸣声清脆婉转,穿透林海。漫山草木郁郁葱葱,松涛阵阵如仙人低语,清泉潺潺似丝竹弦音,沿着青石板路蜿蜒流淌,滋养着一方生灵。仙凡在此和谐共处——仙人执棋品茗于松下石桌,白衣胜雪,指尖落子间自有风雅;凡人采药寻幽于曲径通途,竹篮轻挎,眉宇间满是安然,再无昔日的猎杀与争斗,唯有岁月静好的悠然,在山水间静静流淌。

南瞻部洲的田垄上,风过之处,金色的麦浪翻滚如涛,层层叠叠涌向天际。沉甸甸的麦穗低垂着头,饱满的颗粒透着成熟的光泽,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谷物清香,沁人心脾,引得蜂蝶萦绕。书院外的青草地郁郁葱葱,缀着点点晶莹的露珠,在日光下闪闪烁烁。孩童们身着素色衣衫,挽着衣袖,围坐成圈诵读诗书,琅琅书声清脆悦耳,如珠落玉盘,穿透云层,与地府幽冥古道上的景象遥相呼应。幽冥古道旁,符文灯笼次第排开,橘红色的微光摇曳闪烁,如跳动的星火,驱散了无尽黑暗,照亮了魂灵前行的道路,符文流转间,透着善恶有报的凛然;而九天之上的天庭议事堂,星辉如银瀑倾泻,洒满玉阶,清风吹拂着阶上的仙草,摇曳生姿,仙官们议事的低语温和而庄重,字字句句皆关乎三界安宁,三道景致跨越天地幽冥,交织成三界最动人的图景。

这一日,恰逢昆仑台三百年一度的“公道盛典”。昆仑台耸立于天地正中,如擎天之柱,白玉高台通体莹润,倒映着日月星辰的光辉,台周环绕着七十二根通天石柱,柱身镌刻的天规符文在日光下熠熠生辉,流转着上古的神秘力量。三界代表齐聚于此:仙者衣袂飘飘,周身萦绕着淡淡的灵光,步履轻盈如踏云,衣角翻飞间带起阵阵清风;凡人神色庄重,身着浆洗得整洁的衣袍,脸上满是敬畏与虔诚,目光灼灼望向高台;冥官身着玄色官服,腰佩执法令牌,肃穆威严,眉宇间透着公正无私的凛然。吉时一到,金钟长鸣三声,响彻三界,通天石柱上的符文骤然迸发万道金光,如利剑破云,与后羿所化的清长风岚、三皇妹所化的璀璨星辉交织缠绕,化作漫天绚烂光雨,如甘霖般洋洋洒洒洒落三界。所过之处,草木愈发繁盛,花苞瞬间绽放;生灵心头暖意融融,过往伤痛皆被抚平。

人间大地,百姓们纷纷净手焚香,在庭院中、田埂上、街巷里虔诚跪拜,朝着昆仑台的方向叩首不起,额头触碰到温润的泥土,眼中满是感激的泪光——是公道守护了家园安宁,让他们免受战乱之苦,得以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地府深处,魂灵们褪去往日的迷茫与戾气,静心叩拜,感激善恶有报的公正裁决,让他们得以明辨是非、洗去罪孽,重获轮回新生的机会;天庭之上,仙官们肃立玉阶,拱手行礼,感念天道的公正无私,正是这份跨越万载的坚守,才守护着三界的和平与安宁。这漫天光雨,是对三百年公道传承的最高赞颂,也是对万载长宁的美好期许——洒落人间化作甘霖,浸润干裂心田;落入幽冥化作暖意,驱散彻骨寒凉;飘向天庭化作霞光,映照万里苍穹。

阿砚身着素色锦袍,腰束玉带,站在白玉高台之上,衣袂被清风吹起,猎猎作响。他望着眼前这万众归心、霞光普照的盛景,心中百感交集,过往的一幕幕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先祖阿明在明辨堂内谆谆教诲,“公道在心,而非在形”的话语犹在耳畔,字字珠玑;明辨堂外,受助百姓脸上真挚的感激笑容,如春日暖阳般温暖,驱散了所有疲惫;试验田里,他亲手培育的“济世稻”茁壮成长,绿油油的稻叶在风中舒展,承载着滋养众生的殷切期许。恍惚间,他忽然恍然大悟:公道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刻板教条,也不是一两个人的孤独坚守,而是三界众生代代相传的坚定信念,是融入血脉、刻入骨髓的行为准则。它藏在书院孩童的琅琅书声中,藏在地府冥官的善恶评判中,藏在天庭仙官的公正裁决中,更藏在每一个生灵的心底深处,如种子般生根发芽,在岁月滋养下茁壮成长。

风轻轻地吹过昆仑山脉,仿佛是从三界的各个角落汇聚而来的微风,它们带来了三界生灵们的虔诚祈愿。这些祈愿如同风中的细语,悄悄地诉说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公道正义的渴望。

当夜幕降临,星辉洒落大地,宛如银辉洒落在人们的心田。那点点星光,映照出人心向正的赤诚初心。无论世界如何变幻,只要人们心中始终怀揣着对正道的坚持,公道就如同日月星辰一般,高悬在天际,永不消散。

只要世世代代都能坚守这份公道,长宁就会像江河湖海一样,奔腾不息,永不落幕。这三界,终将在公道的温暖照耀下,岁岁安宁无扰,万载长宁如初。

不灭的公道之光

太行深处的古村落里,李氏一族守护“公道”二字,已逾千年。祖辈传下的规矩刻在祠堂的青石板上:“宁折腰,不亏心;宁舍利,不负人”,这不是空洞的教条,而是流淌在血脉里的信仰,是刻进骨血的传承。

百年前,村里的老族长李守义,为了还邻村一个清白,顶着山匪的威胁和族人的不解,徒步三千里赴州府鸣冤。途中遇暴雨、陷泥沼,脚踝被毒蛇咬伤险些截肢,却始终攥着那封写满真相的状纸,未曾有过半分退缩。当沉冤得雪的消息传回山村,邻村百姓抬着牌匾踏破门槛,而李守义只是抚着祠堂的石板,说了句:“公道在,人心安。” 他的背影被夕阳拉得很长,像一座丰碑,立在了两村人的心上。

岁月流转,战火曾烧到山脚下,侵略者想征用村里的粮仓,年轻的族长李敬民,带着族人用身体护住粮囤。子弹擦过他的臂膀,鲜血浸透了衣襟,他却嘶吼着:“粮食是百姓的活命根,公道是咱的立世魂,谁也不能动!” 最终,他们凭着顽强的抵抗,守住了粮仓,也守住了那份不容侵犯的公道。

如今,村里的年轻人李青山,成了新一代的守护者。他放弃了城里的高薪工作,回到村里当起了调解员。张家的宅基地纠纷、李家的赡养矛盾,他总能捧着祖辈传下的《公道录》,耐心拆解、以理服人。有人说他傻,放着好日子不过偏要“管闲事”,他却指着祠堂里的青石板笑道:“祖辈用命护下来的东西,咱不能丢。” 去年,村里遭遇特大洪灾,他带头组织救援,把自家的物资分给受灾最严重的村民,自己却啃着干硬的面饼,守在河堤上三天三夜。

这份公道的传承,早已不是一家一族的执念,它如太行山间的溪流,汇聚成江河,奔流入海,滔滔不绝。它穿越了千年岁月的长河,历经了战火纷飞的洗礼、天灾人祸的考验、人心浮躁的冲击,千磨万击之下,非但没有褪色,反而愈发坚不可摧。

祠堂的门槛被千年的脚步磨出温润的凹痕,殿内三块青石板横铺于供桌前,历经风雨侵蚀与无数手掌的摩挲,石面早已亮得能映出檐角的流云,可刻在上面的“宁折腰,不亏心;宁舍利,不负人”十二个大字,却依旧棱角分明、墨色沉凝——那是祖辈用朱砂混着松烟反复填涂,才让公道二字在岁月里始终鲜活。

孩童们总爱围着祠堂的老槐树听老人讲古,阳光透过枝叶洒在青石板上,字影与树影交织,像极了祖辈们从未远去的身影。他们会说起李守义当年赴州府鸣冤的故事:老人揣着半块干粮,踩着积雪上路,毒蛇咬伤的脚踝肿得像馒头,就用山泉水冲洗,嚼碎草药敷上,夜里蜷缩在破庙里,怀里紧紧护着状纸,生怕被雨雪打湿。有人问他怕不怕,他说“怕的是真相被埋,公道不存”,这份执拗,让三千里路的风霜都成了公道的注脚。

也会说起李敬民守粮仓的往事:战火纷飞时,侵略者的刺刀抵在他胸前,他却张开双臂挡住粮囤,臂膀被子弹划开深深的口子,鲜血顺着指尖滴在青石板上,与上面的字迹相融。他嘶吼着“公道是咱的立世魂”,声音震得祠堂的窗棂都在颤,族人们见状纷纷上前,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坚墙,硬是让粮仓在战火中安然无恙。后来,人们把李敬民染血的布条埋在青石板下,说这样能让公道的根扎得更深。

如今,李青山依旧会在调解完纠纷后,带着村民们来到祠堂,用干净的棉布擦拭青石板上的字迹。阳光照在他脸上,他会指着石板说:“你们看,这些字越磨越亮,就像祖辈们传下来的公道,历经千百年,从来都没暗过。” 村里的年轻人听着故事长大,再把故事讲给下一代听,那些关于坚守与正义的片段,早已跳出“传说”的范畴,化作了村里的精神图腾。谁家遇事拿不定主意,就会来祠堂看看青石板上的字;邻里间有了矛盾,就会想起祖辈们“不负人”的教诲,公道二字,就这样在口耳相传中,融入了每个人的骨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