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我的故事里有你 > 第694章 空手的归途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中秋前夜,李素梅站在阳台上,望着小区门口的方向出神。手中的毛线针停了许久,那件织给丈夫的老式毛衣还差两个袖口,她却忽然失去了继续的动力。

“看什么呢?”丈夫王建国端着茶杯走过来,顺着她的目光望去。小区门口的桂花树在暮色中摇曳,洒落一地细碎的金黄。

“明明说今天回来的。”李素梅轻声道,“这都几点了。”

王建国抿了口茶:“孩子工作忙,路上又堵,你又不是不知道。”

这话他们彼此说了太多次,几乎成了一种心照不宣的仪式。李素梅转身回屋,继续收拾已经擦了三遍的茶几。茶几上摆着明明最爱吃的糖炒栗子,还有今早特地去城南买的老字号核桃酥。

时钟指向七点,楼道里终于传来熟悉的脚步声。李素梅几乎是跳着起身去开门,王建国也放下报纸,不自觉地整了整衣领。

门开了,王明站在门口,肩上的双肩包鼓鼓囊囊的,手里却空空如也。

“爸,妈。”他换鞋进屋,把背包随意扔在沙发上,“饿死了,今晚吃什么?”

李素梅的目光在他空着的双手上停留了一瞬,很快又笑起来:“都是你爱吃的,糖醋排骨、油焖大虾,还炖了鸡汤。”

饭桌上,王明埋头吃饭,手机不时震动。他一边回消息,一边扒拉着碗里的饭。

“工作还顺利吗?”王建国给他夹了块排骨。

“就那样。”王明头也不抬,“对了,明天高中同学聚会,我晚上不回来吃饭了。”

李素梅盛汤的手顿了顿:“中秋也不在家吃?”

“晚上回来吃月饼。”王明接过汤碗,“妈,你这汤盐又放多了。”

饭后,王明径直回房打游戏。客厅里,王建国默默收拾碗筷,李素梅站在水池前,看着窗外那轮将圆的月亮,忽然觉得眼睛发酸。

她想起明明高三那年,也是这样一个月亮将圆的夜晚。她和王建国提着保温桶,站在学校铁门外等晚自习下课。保温桶里是明明最爱吃的红烧带鱼,为了保温,她特意用毛巾裹了三层。

放学铃响,明明从教学楼里冲出来,接过保温桶就蹲在路边吃。少年狼吞虎咽的模样,让她觉得每周两次、往返两小时的奔波都值得。

“妈,我们班同学都说你做的带鱼最好吃。”明明仰起脸笑,嘴角还沾着酱汁。

那时王建国站在一旁,悄悄揉着发酸的腰。他白天在工厂站了八个小时,晚上还要陪她来送饭,却从无怨言。

如今,那个会在吃饭时冲她笑的少年,已经很久没有好好看过她做的菜了。

第二天是中秋节。王明睡到中午才起,穿着睡衣就在电脑前坐下。李素梅在厨房忙活了一上午,准备了一桌丰盛的午餐。

“明明,吃饭了。”她敲了三次门,里面才传来不耐烦的应答。

饭桌上,王明突然说:“下午我请你们出去吃吧,新开的那家海鲜酒楼。”

李素梅一愣:“我都做好饭了...”

“偶尔也改善一下生活嘛。”王明低头刷着手机,“我订好位置了。”

那家酒楼确实气派,水晶吊灯晃得人眼花。服务员递来菜单,王明熟练地点了几个招牌菜,然后把菜单递给父亲:“爸,你看看还要加什么。”

王建国推了推老花镜,看着菜单上的价格直咂嘴:“太贵了,随便吃点就行。”

“没事,我请客。”王明说得随意。

结账时,王明拿出手机准备付款,却发现网络不畅。他皱着眉摆弄手机,服务员站在一旁等待。王建国默默掏出钱包,抽出积攒的退休金。

“爸,回去我转你。”王明说着,注意力仍在手机上。

回家的路上,李素梅看着窗外飞驰而过的商场,忽然想起一件事:“明明,你上周不是说买了新电脑?什么样的,给妈看看。”

王明顿时来了精神,掏出手机给她看照片:“顶配的游戏本,两万多呢,运行起来特别快。”

王建国从后视镜里看了儿子一眼,没说话。他想起自己那把用了十年的二胡,琴弦断了都舍不得换新的。

晚饭后,王明匆匆出门参加聚会。李素梅在厨房收拾,忽然听见丈夫在客厅叹气。

“怎么了?”

王建国指着电视柜上的空酒柜:“我那瓶喝了半年的茅台,终于见底了。”

李素梅这才想起,明明这次回来,又忘了给他爸带酒。其实老王并不缺酒,柜子里还有儿女们年前送的五粮液。但他总说,儿子买的酒味道不一样。

阳台上,李素梅收着明明换洗的衣服,从他牛仔裤口袋里摸出一张购物小票。展开一看,是那台电脑的发票,赫然印着两万三千八百元。

她捏着那张薄薄的纸片,忽然想起明明大一时那个深秋的凌晨。

那天凌晨三点,电话突然响起。明明在电话那头带着哭音:“妈,我想吃你包的海鲜大包子。”

那是儿子第一次离家在外过中秋。李素梅和王建国对视一眼,同时起身穿衣。

凌晨四点的海鲜市场,灯火通明。王建国蹲在摊位前,仔细挑选着最肥美的海蛎子。李素梅在一旁和摊主讨价还价,寒风吹得她直打哆嗦。

回家后,王建国负责处理海鲜,李素梅开始发面、切菜。厨房的灯一直亮到天明,蒸笼冒出的白汽模糊了窗外的晨曦。

天刚蒙蒙亮,他们便开车往青岛赶。三百多公里的路,王建国开得小心翼翼,生怕颠坏了后座上那笼包子。

到达学校时已是中午,明明从宿舍楼跑出来,接过还温热的保温盒。他站在宿舍楼下,一口气吃了四个大包子,嘴角流油的样子,让李素梅觉得这一夜的辛苦都值了。

“妈,还是你做的包子最好吃。”明明满足地抹着嘴。

如今,那个会因为想吃妈妈做的包子而半夜打电话的儿子,已经很久没有夸过她做的菜了。

深夜,王明带着一身酒气回来。李素梅给他倒蜂蜜水时,轻声问:“明明,你这次回来...没给爸爸带瓶酒吗?”

王明愣了一下,随即皱眉:“爸不是戒酒了吗?再说了,现在什么酒网上买不到,非要我大老远带?”

李素梅张了张嘴,终究什么也没说。她回到卧室,王建国正戴着老花镜修那把二胡。

“琴弦又断了?”她问。

“老了,该退休了。”王建国笑笑,眼角皱纹深得像刻上去的。

中秋过后,王明又要回城工作了。李素梅给他收拾行李,塞了满满一箱吃的。

“妈,别装了,城里什么买不到。”王明不耐烦地阻止。

送他去车站的路上,王明一直低头看手机。进站前,他匆匆拥抱了母亲一下:“下个月我再回来。”

李素梅站在车站外,看着儿子的背影消失在安检口。她忽然想起明明小时候,每次从奶奶家回来,都要在口袋里塞满奶奶给的糖果,然后兴高采烈地分给爸爸妈妈。

“爸爸妈妈吃!”小小的手举着糖果,笑容比糖还甜。

回去的路上,李素梅一直沉默。王建国开着车,忽然说:“孩子还小,不懂事。”

“二十七了,不小了。”李素梅望着窗外,“我们像他这么大的时候,已经省吃俭用给爹妈买电视机了。”

车经过一家商场,李素梅让丈夫停车。她走进商场,不多时提着一个小礼盒出来。

“给你买了两瓶好酒。”她把礼盒放在后座,“就当是明明买的。”

王建国从后视镜里看了妻子一眼,轻轻叹了口气。

那天晚上,王建国打开妻子买的酒,倒了一小杯。酒香四溢,他却久久没有喝。

“素梅,”他忽然说,“也许是我们把他保护得太好了。”

李素梅没有回答。她正在翻看手机里的老照片——那是明明大学毕业时,穿着学士服,一手搂着爸爸,一手搂着妈妈,笑得见牙不见眼。

才过去两年而已。

窗外,中秋的月亮格外圆。清辉洒进客厅,照见茶几上那盒已经变软的糖炒栗子,和一口没动的核桃酥。

李素梅起身,把栗子倒进垃圾桶。塑料袋发出哗啦的声响,在寂静的夜里格外刺耳。

她知道,下个月儿子回来时,她还是会早早去买他爱吃的点心,准备一桌他喜欢的菜。也许还会偷偷提醒他,记得给爸爸带瓶酒。

这就是为人父母的宿命——明知会失望,却永远做不到停止期待。

就像阳台上的那盆月季,明知会凋谢,却还是要绽放。

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又到了年末。王明打来电话说工作太忙,今年过年不回家了。李素梅握着电话,沉默良久,还是温柔地叮嘱他照顾好自己。挂了电话,她望着窗外飘落的雪花,眼泪忍不住流下来。王建国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此时无声胜有声。

大年初一,门铃突然响起。李素梅疑惑地打开门,竟然是王明。他满脸疲惫,手里却提着几瓶好酒和给父母买的新衣服。“爸妈,过年好。我请了年假,回来陪你们。”王明有些羞涩地笑了笑。原来,他在公司加班时看到同事们都赶回家过年,忽然想起了小时候一家人围在一起吃年夜饭的温暖场景,心里一阵愧疚,便立刻买了车票回来。

那一晚,餐桌上摆满了李素梅做的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年夜饭,看着春晚,欢声笑语回荡在房间里。窗外的烟花绽放,映照着他们幸福的脸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