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出生地
张平院士,1959年4月8日出生于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
汉中市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地处秦巴山区西段,北靠秦岭,南倚米仓山,北与陕西省西安市、宝鸡市为邻,南与四川省广元市、巴中市相连,东与陕西省安康市相接,西与甘肃省陇南市接壤。
汉中历史悠久,夏至西周时,这里有褒国,先后属梁州、雍州。
春秋战国时,这里为南郑地,先后分属巴蜀、秦国。
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前312),秦始置汉中郡。
此后,汉中历经多个朝代的更迭,行政区划和名称虽有所变化,但一直是重要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区域。1996年2月21日,汉中地区改为地级汉中市。
汉中人文底蕴深厚,这里被称为“汉家发祥地”,西汉时期开凿的褒斜道是历史上着名的交通要道。
古汉台奠定了汉室四百多年的煌煌基业。
这里也是魏蜀两国兵戎相见的主战场,众多三国故事在此发生,留下了丰富的三国文化遗迹。
汉中的宗教文化源远流长,这里有许多古老的寺庙、道观等宗教建筑,如张良庙,是为纪念西汉开国功臣张良而建,其建筑风格融合了明清特色,环境清幽,文化底蕴深厚。
汉中名人辈出,张骞,汉中城固人,西汉时期杰出的外交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
他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经济的交流与融合。
诸葛亮虽然不是汉中人,但他曾在汉中屯兵8年,北伐曹魏,最终归葬定军山下。
尽管蔡伦也不是汉中人,但蔡伦的封地和葬地在汉中洋县,他总结以往造纸经验革新造纸工艺,制成了“蔡侯纸”。
出生地解码
张平院士出生于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该地在文化氛围、教育资源等方面对他成为院士产生了一定影响。
城固县历史悠久,早在旧石器时期就有人类活动。
这里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张骞墓、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五门堰和杨填堰等,不可移动文物多达409处。
在这样文化厚重的地方成长,张平院士自幼可能就受到历史文化的熏陶,培养了对知识的尊重和对探索的兴趣,激发其内心深处对成就一番事业的渴望,为其日后在科研道路上的不懈追求奠定了精神基础。
汉中市及城固县拥有一定的教育资源基础。
张平毕业于城固县第一中学,中学阶段是培养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期。
母校良好的教育为他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培养了他的学习能力和科学思维。
些都助力他顺利考入陕西理工大学,为后续的学术深造和科研之路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汉中是张平院士的故乡,无论走到哪里,家乡情结都在他心中有着重要位置。
这种对家乡的热爱和牵挂,成为一种精神动力,激励着他在科研领域努力奋斗,为家乡争光。
同时,这些也让他始终保持着对家乡发展的关注,期望能以自己的成就为家乡带来积极影响。
院士求学之路
1978年—1982年,张平就读于陕西理工大学实验专修科。
1983年—1986年,张平就读于西北工业大学电子工程系信号、电路与系统专业,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1987年—1990年,张平就读于北京邮电大学电信系信号、电路与系统专业,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求学之路解码
张平院士的求学经历,涵盖了本科、硕士、博士阶段,在不同高校的学习经历,对他后来成为院士有着深远影响。
张平院士的本科阶段,在陕西理工大学实验专修科,这一阶段是他求学的基础时期。
这段学习经历,为他打下了扎实的实验基础和对相关专业知识的初步认知,也培养了他的动手能力和对科学实验的严谨态度,为后续深入学习专业知识提供了实践层面的支持。
张平院士进入西北工业大学电子工程系攻读硕士期间,他开始在信号、电路与系统专业领域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这所高校在电子工程领域有着深厚的学术积淀和优秀的师资力量,为他提供了良好的学术环境。
在此期间,他系统学习了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了该领域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培养了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为进一步深造和未来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张平院士在北京邮电大学电信系攻读博士经历,是他学术生涯的重要阶段。
北京邮电大学在通信领域具有卓越的声誉和领先的科研水平。
在这样的顶尖学术平台上,他能够接触到通信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思想,与国内外顶尖学者交流合作。
这不仅拓宽了他的学术视野,更使他能够站在学科前沿,把握行业发展趋势,为他日后在通信领域取得一系列创新性成果,成为院士奠定了关键基础。
通过博士阶段的深入研究,他在信号、电路与系统专业上达到了很高的学术造诣,具备了独立开展高水平科研工作的能力,为其在通信领域的深耕和成为院士提供了强大的学术支撑。
由此可见,张平院士在不同高校的求学经历,使他在专业知识、科研能力、学术视野等方面不断积累和提升。
这为他最终成为院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助力他在通信领域取得卓越成就,为国家和社会作出重大贡献。
院士从业之路
1990年—1992年,张平担任北京邮电大学电信系讲师。
1992年—1996年,张平担任北京邮电大学电信系副教授。
1996年—1998年,张平担任北京邮电大学电信系教授。
1998年,张平担任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5年—2013年,张平担任北京邮电大学泛网无线通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2013年,张平担任北京邮电大学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19年11月,张平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从业之路解码
张平院士的从业经历丰富且成果丰硕,每个阶段都为他后来成为院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平在北邮电信系从讲师逐步晋升到教授、博导。
他担任讲师期间,通过教学工作,巩固和深化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不断思考和探索教学方法,锻炼了自己清晰表达复杂学术概念的能力。
当他晋升为副教授后,有了更多机会参与科研项目,在学术研究上投入更多精力,积累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和经验。
当他成为教授后,在学术领域的影响力逐渐扩大,能够带领团队开展更深入的研究工作,为培养研究生和开展前沿科研创造了条件,也为他在通信领域树立了一定的学术地位。
张平院士担任泛网无线通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以后,他得以整合更多的科研资源。
他带领团队聚焦泛网无线通信领域的关键问题开展系统性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提升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张平院士担任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以后,他进一步站在国家战略高度,统筹规划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和发展布局。
他推动实验室在网络与交换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科研人才,为我国通信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
这些领导经历不仅体现了他卓越的科研管理能力,更使他在通信领域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为他当选院士积累了深厚的学术声誉和行业影响力。
总的来说,张平院士在从业过程中,通过教学、科研和科研管理等多方面的工作,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和行业影响力,为他最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院士科研之路
张平院士是我国着名的信息安全专家,长期从事移动通信领域研究及教学工作,在移动通信领域取得了众多具有开创性和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张平院士提出适应于高速宽带的移动通信传输及组网技术,如多维去耦均衡离散导频理论、多天线群小区协同组网理论以及多维信道建模体系方法等。
这些理论解决了tdd移动宽带系统理论和工程上的重大科学问题,弥补了传统移动通信技术的缺陷,为中国移动通信的应用基础研究开辟了新方向。
这有力推动了中国4G tdd - LtE技术在全球领先,并为5G研发提供了基础支撑。
张平院士带领团队成功研发出我国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4G - tdd试验网。
他们完成了核心技术的提出、试验系统的研制以及国际标准的制定。
该成果被采纳为4G国际标准,是我国在通信领域开启自主创新之路的重要标志。
该成果验证了我国4G技术路线的可行性,为我国移动通信技术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奠定了坚实基础。
针对自主研发技术缺乏配套测试设备的问题,张平院士团队攻克多模测试技术。
他们研制出全球首款时分双工测试仪表以及3G\/4G商用仪器仪表,填补了产业空白,为我国移动通信技术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张平院士团队还建立了语义信息理论体系,这是对经典香农信息理论的拓展。
该理论从传统语法通信的更高层次——语义通信入手,深度融合通信技术与AI。
它关注信息含义的准确传递,探索语义信息表征、度量、知识库构建、弹性编码及协同传输等核心方法。
该理论推动了通信与人工智能融合的方法论创新与技术体系变革,为6G标准化研究提供了新的基础理论支撑。
张平院士团队还以“智简”范式为指导,提出了通信与AI一体化融合的载体——语义基。
该载体赋能AI一体化融入通信系统,在成本和功耗等制约条件下为系统提供额外增益。
他们通过采用简约设计、智能地做减法提升性能,实现了通信系统设计从堆叠式、碎片化创新向与AI一体化融合的变革,获得了巨大的系统性能增益。
张平院士团队基于通信与智能融合的多项关键技术搭建了国际首个通信与智能融合的6G外场试验网。
他们首次验证了基于智简语义通信的智能泛在化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突破了经典信息论的框架限制。
试验结果表明,该试验网在4G\/5G链路上可以达到6G传输能力,频谱效率突破了香农极限。
同时,在容量、覆盖、效率三项通信核心基础指标上,实现了多倍性能提升,为6G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践依据和技术验证。
科研之路解码
张平院士从基础理论研究起步,提出移动通信传输及组网理论与语义信息理论框架,突破传统局限。
他构建前沿学术体系,为自身科研奠定了深厚的学术根基。
在技术层面,他成功研制我国首个tdd 4G试验系统,攻克多模测试技术,实现关键技术从0到1的突破。
这些技术成果填补了国内产业空白,推动我国移动通信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
他积极将科研成果转化,研制出商用仪器仪表,建成6G外场试验网,验证技术实用可行。
作为实验室负责人,张平院士带领团队协同攻关,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
他提升了我国通信领域科研实力与国际影响力。
这些卓越成就与突出贡献,最终助力他成功当选院士。
后记
陕西汉中赋予张平院士质朴坚韧的精神,为他后来投身科研奠定了基础。
求学之路上,他在多所高校的求学经历,使他夯实了专业根基,拓宽了学术视野,提升了科研素养。
从业之路上,他从讲师到实验室负责人,这些经历锤炼了他的教学能力、科研管理与资源整合能力。
科研中,他构建语义信息理论体系、建成6G试验网等成果,提升了我国通信领域国际竞争力。
以上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最终使他成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