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东洲往事 > 第22章 又见清源君(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立太子的旨意传到河西郡,上至郡守段知书,下至普通百姓都不胜欢喜。在他们看来,河西郡本就依赖大公主所建,不是朝廷直管,高昌王的态度也十分暧昧,只说以试行为主,没有明确地表示支持。在这种情形下,全郡的官员和百姓总有些提心吊胆,生怕哪一天王上对大公主不满,使得政令有变,或者干脆舍弃了他们。如今大公主因为设立河西郡有功成为了太子,不但地位更为尊崇,同时也是对整个河西郡执政方式的一种肯定。全郡的人感觉到自己的腰杆子都硬了许多,他们自发地张灯结彩庆贺这一大事,犹如过年一般。

两个月后,高昌国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渤海国为庆贺高昌国立储而派遣的使者——清源君林长晔。

听闻故人来,郑安雅与杜襄成十分高兴,她们带着高无疾来到高昌城与林长晔会面。一见到旧主人,高无疾饱含热泪地给他磕了个头,聊了没一会儿又被路边的人吸引住了,他指着路边一处小酒馆问郑安雅:“太子,这是什么魔术?”

其他人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只见一桌客人的酒喝完了,一个酒壶凭空在往碗里倒酒,根本没有人把盏。

郑安雅道:“哪有魔术?是那个店小二在给客人倒酒啊。”

“店小二?在哪儿呢?”高无疾一通好找,才发现那位店小二站在柜台后,离酒壶足有两丈多远。他手指轻轻一挥,酒壶就顺着他的手势收住——原来是客人的碗已经斟满。他顿时惊呆了,结结巴巴地问:“这这这……这是怎么回事?”

“这有什么稀奇的,我也会。”郑安雅指着不远处的一块小石头道:“看到那块石头没有?看好了。”

只见她不知施了个什么法,手指轻轻转动,那块石头就像被牵引一般从地上飞了起来,又绕着高无疾转了一圈。

这下林长晔也被惊到了,瞪大了眼睛问:“你也会法术?你们都会?”

杜襄成道:“我们高昌人都会的,这也是我们被世人称为‘神族’的其中一个原因。你有一半的神族血统,多练练也能学会。”

“这也太不可思议了。你们教教我!”林长晔道。

杜襄成贴着他的耳朵说了几句。林长晔照着她的方法试了试,果然那块石头轻轻动了几下,但没有飞起来。

杜襄成道:“这样已经很不错了,毕竟你是混血,法力天生比纯血的弱,而且你从来没练习过。”

“不对呀,为什么我从来没见你们这么做过?”高无疾不明白,他分明记得他来的这些年,周围的高昌人搬运物体的方式和常人没什么两样。

郑安雅笑道:“那是因为我们的法力有区域限制,在高昌城内比较高,越往外越低,出了东昌和平昌就和常人没有两样了。”

“原来是这样。”高无疾挠挠头道。

林长晔跟着杜襄成回到外祖母家,只见一个个看不出年龄、长着相似面孔的男女围拢过来。他们拉着他的手嘘寒问暖叽叽喳喳,弄得他站也不是坐也不是,很是尴尬。杜襄成见状,忙让他坐下,命族人按辈分依次来见。

第一位是个看起来很年轻的男子,头戴玉冠,五官端正,身材瘦削,只是脸色有些苍白。林长晔正猜想这位是表哥还是表弟,却听杜襄成道:“这是你母亲的父亲,我们叫阿普,也就是祖父的意思,按你们的规矩是叫外祖父吧?”他顿时呆住,待反应过来之后慌忙行了个大礼。外祖父双手将他搀起,仔细地端详他的面庞,看了一会儿,两行清泪从他的眼角滑落。只听他轻声道:“像,真像我的二姑娘。”

第二位和第三位看起来像兄弟又像父子,稍年长的那位大约二十几岁的光景,五官有几分像郑河清,年轻的那位才十来岁的样子。杜襄成又对他说:“这是咱们小姨父,高昌语叫‘阿乌生农’,这是他的儿子修文。按照神族的谱系算的话,修文是咱们堂弟,如果按照人族的算法那就是表弟。小姨是咱们杜家上一辈中唯一一个还活着的女人。对了,你知道吗?小姨父是先王之子,按照你们那里的叫法应该叫公子,也就是我们王上和你们太后的亲弟弟、太子的舅舅。”林长晔又行了一礼,唤了一声“姨父”。公子郑升平急忙扶起他,叹道:“这是咱们家的孩子?长得真好。”杜修文也过来向他问好。

其他的族人正一一和他见礼,忽听门外传来一阵响亮的女声:“我来晚了,方才王上有事找我商量,对不住啊!”杜襄成急忙打断正在行礼的人,拉着林长晔就往外走。走了没几步,只见一个身高八尺、虎背熊腰,却长着一张女人脸的人从外面进来,此人正是杜氏的族长杜偃武。杜襄成对林长晔道:“这就是我们小姨,我叫她阿咪,你要不……”她正琢磨着林长晔该管杜偃武叫阿咪吉还是阿咪,却见杜偃武上前一步打量着林长晔,欣喜地问道:“你就是清源君,我二姐的儿子?”

林长晔第一次见到这般身段的女子,有些发懵。好在他反应快,连声道:“是的是的。我叫林长晔,小姨您唤我名字就好。”

杜偃武使劲地拍了拍他的肩膀,向周围的人道:“这孩子长得真漂亮,还特别像我二姐,你们说是不是啊?”

“是的是的,尤其是眉毛和眼睛,跟二小姐当年简直是一个模子里出来的!”

“外面不是说话的地方,走,我们到里屋喝酒!”杜偃武不由分说,拉起他就走。

到了屋里,杜偃武拉着林长晔坐到她右手边,杜襄成坐她左手边,其余族人各自按位次坐下。

杜偃武迫不及待地抛出了一大堆问题:“你叫长晔是吧?渤海王和太后他们对你好不好?你一个人没有母亲的庇护,在渤海国是怎么过的?你阿咪究竟是怎么死的?”

杜襄成笑道:“阿咪,您慢点说,这么多问题,叫他先回答哪个呀?”

林长晔道:“不妨事。小姨、外祖父,还有诸位族人请放宽心,我过得很好。王上待我如亲弟,太后待我如亲子。”

杜偃武道:“真的吗?你小小年纪没了娘亲,没有人欺负你?”

林长晔笑了笑,说:“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过得不大好。我和太后、王上流亡到一个海岛上,和渔民们一起过日子。不过后来我们被接到了临淄,过上了锦衣玉食的生活,只是没有自由。再后来,王兄亲政了,日子更是一天比一天好了。”

“唉,可怜的娃,真是苦了你了。我知道你怕我们担心,净拣好听的说,暗地里不知道受了多少罪。那可是一千多年呐,唉!”杜偃武搂着林长晔,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滴:“我们高昌国和渤海国,一个在最西边,一个在最东边,两国以前又没来往,消息特别闭塞。我也是过了很久之后才听说二姐死了,更不知道她还有个儿子。要是早知道你在海岛上受苦受难,我拼了这条老命也要把你带回来。”

到底血浓于水,在座的人听到杜偃武这么说,纷纷潸然泪下。林长晔也忍不住哭了,他趴在杜偃武的肩头,恍惚间似乎找到了幼时在母亲怀里的感觉。他过了好一会儿方才起身,抹着眼泪劝慰道:“小姨您别难过,那些都过去了,如今我真的过得特别好。我的封地清源郡有五个县,是整个渤海国除了首都临淄之外最富庶的地方。放眼整个渤海国,再没有人比我的封地更大、更好的了。”

“阿咪,这是真的。”杜襄成接过话茬,“别的不说,我只知道他和渤海王比亲兄弟还要亲,他俩在一起的光景您是没见着,他对着渤海王不是撒娇就是耍无赖,放肆得很。也亏得渤海王好性子,能容忍他,就是把他惯得太不成样子了。”

“我哪里撒娇了?我又不是女孩子,你别胡说!”林长晔前一刻还抹着眼泪,一听这话立马急了。

杜襄成笑道:“哎,你不懂了吧?在我们高昌国,男孩子才该撒娇呢。你也是高昌人,知道不?”

“去去去,就知道埋汰我。小姨你看,表姐她欺负我。”

俩人一唱一和把杜偃武逗乐了,这下她也真的相信林长晔在渤海国过得很舒心。因为一个国君给族弟很高的待遇可能出于多种目的,也许是亲近、喜爱、但也可能是拉拢、利用甚至捧杀,但如果君王手握大权却纵容族弟对自己撒娇耍赖,那基本可以肯定二者的关系极为亲密了。

林长晔这边忙着认亲,郑安雅可就不大舒心了。不知怎么的,西海盐场出产的第一批盐居然带有明显的苦味,工人们试了多种方法也没法把这种苦味去除。于是有人开始嘀咕:是不是只有东海的海水才能晒盐,西海的不能?好不容易发现了一片海,原以为可以彻底地解决食盐问题,没想到晒出的盐竟然不能吃,这可如何是好?郑安雅为此焦虑不已、坐立难安。没过几天,就连前来做客的林长晔也察觉到了她有心事,问她可是遇到了什么麻烦。郑安雅本想糊弄过去,但林长晔是个发现问题就咬住不放的人,她被他缠得实在没办法,又想起他曾在海岛上生活过,或许懂得制盐的方法。于是,在征得了段知书等人的同意后,她将西海的事告诉了林长晔。林长晔一听到西边有海,先是无比震惊,之后立刻施展无赖大法,软磨硬泡要求杜襄成带上他一起去看海,甚至不惜以制盐方法相“威胁”。杜襄成苦笑着同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