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东洲往事 > 第12章 河西郡(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几人说走就走,没多久就到了城外的陆宅。陆家已经多年不从政,目前家中主事的是陆大夫的孙子陆道临。卫信忠说明来意后,陆道临表示陆家已无意于朝堂纷争,只想做一户闲散人家。

卫信忠道:“我们理解陆家的想法,但滑国三城之地,百姓数万人,若无人主政必然盗贼、流寇盛行。如果您不出来主政,那可有适合的人选?”

陆道临瞅了瞅卫信忠,又看了看郑安雅,问道:“卫先生怕是已有了主意?”

卫信忠起身施礼道:“眼下滑国王室已无血脉存世,卫某斗胆提议,可否归顺高昌国?”

陆道临淡淡地一笑:“你们要吞并滑国?”

“先生不赞成?”

“每个人都有乡土情结,滑国再不好也是我们的母国,要让我们放弃滑国改做高昌国人,恐怕……咳咳”,陆道临情绪有些激动,连连咳嗽道:“怕不是那么容易的。”

卫信忠笑道:“这正是我们前来拜访先生的原因。百姓不知国政,多半感情用事,先生您是公卿后人,当知其中利害。如今天下纷争,国与国的兼并每隔几年就会发生一次,滑国本就羸弱,如今又没了王室,被他国吞并那是早晚的事。看看你们的邻居:夜郎国、祝融国、须弥国,哪个是好相与的?那些亡国的百姓日子过得怎样,先生该有所耳闻吧?”

陆道临叹道:“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国破之后,他们的财富会被劫掠,土地会被吞并,百姓流离失所,冻死饿死的不计其数,还有被抓去做奴隶的。唉……”

卫信忠道:“如果我们能让百姓过上比从前更好的日子呢?”

“你们?”陆道临用疑惑的眼神看着他们:“凭什么?”

“您不妨看看这个。”说着,卫信忠展开了一卷书册:“这是卫某草拟的滑国新政,请陆先生过目。”

陆道临接过来一看,是一篇新政纲要。他粗粗浏览了一下,大致是以下内容:

第一条:推行郡县制,改滑国为郡,设置滑、雎、襄邑三县。废除原滑国的土地分封,郡设郡守以主郡政,设郡丞以辅佐郡守,设郡尉以掌管军事,设司农以掌管农桑和钱粮,设户正以管理人口;县则比照郡,设县令、县丞和县尉。县下设乡、亭、里,分别设乡长、亭长、里长主事。

第二条:废除旧世卿世禄制,奖励耕织和军功,尤其对垦荒予以褒奖,生产粮食和布帛达到规定数额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禁止私斗,颁布按功劳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

第三条:编订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规定居民要登记各人户籍,开始按户按人口征收军赋。

第四条:对郡县官员设立考核制度,考核优秀的官员予以褒奖,不合格的官员会被降职,渎职、贪腐、以权谋私的官员将受重罚,官员犯法比普通百姓罪加一等。

他有些震惊地问道:“这是谁拟的?”

卫信忠拱手:“正是在下。”

陆道临站起身来,深施一礼:“陆某眼拙,方才怠慢了先生,敢问先生师出何人?”

“卫某出身稷下学宫,曾先后拜儒、道、法三家先贤为师。”

陆道临又施一礼道:“先生大才,陆某佩服。只是,这新政如何才能落到实处?陆某这几年赋闲在家,也曾听闻先后有数个国家尝试新政,最后能真正实现的寥寥无几。据我所知,卫兄在高昌国并未担任任何职务,你该如何保证新政的实施呢?”

卫信忠把郑安雅推了出来:“这位是高昌国的大公主,也是高昌国的继承人,她可以担保。”

郑安雅赶紧顺着他的话说:“是的,陆先生,我可以请示我王,让她批准在滑国实施新政。”

“我愿意相信你们的诚意,但兹事体大,还是等公主拿到高昌王的正式文书后再说吧。如果高昌王同意在滑国实施新政,看在三城百姓的份上,在下愿助二位一臂之力。”陆道临说罢,做了一个送客的手势。

郑安雅留下杜襄成在滑国主事,自己带着卫信忠和高无疾一路快马加鞭回到高昌向母亲请旨。

郑海晏看着地下跪着的郑安雅,不置可否地说了句:“你回来了?一路辛苦了。怎么不在临淄多住些日子?”

郑安雅拜道:“启禀王上,滑国大军已被我军全部歼灭,目前危机已经解除。儿臣私自去了一趟滑国,请王上恕罪。”

郑海晏敲了敲面前的案几:“你也知道你这是私自去的?之前联络东昌平昌共同抗敌算你大功一件,但打赢了之后呢?没有我的旨意,擅自领兵去滑国,你想干什么?还有杜偃武和牟清泉呢?也跟着你胡闹?”

郑安雅伏地道:“都是儿臣的错,请王上莫要责怪二位将军。儿臣是想一劳永逸地解决滑国问题,便前去探查一番,杜将军和牟将军借兵给儿臣只是为了保护儿臣的安全,别无他意。”

“哦?是吗?那你说说,都看到了些什么?”

郑安雅正色道:“滑国民不聊生,百姓对费璟积怨已久,况且眼下滑国王室血脉已断,无力抵抗我国,这正是消灭滑国的大好时机。恳请我王降旨,将滑国三城并入我国,如此,天下再无滑国这一恶邻!”

“你好大的能耐啊,一出手就要灭了滑国?还要把他们并过来?并进来之后呢?那些百姓怎么管?他们可都是凡人,特别能生,过不了几年,整个高昌国都会被他们占领的。”郑海晏道。

“儿臣想过了,凡人不与我等混居,还让他们住在滑国境内。况且,请王上明鉴,不是儿臣要灭了滑国,而是费璟死后滑国王室血脉断绝,滑国实际上已经灭了,我们只需要收编滑国的城池和百姓。”

“那并过来有什么用?”

“可以增加粮食、税收和兵源。”

“让他们去打仗?他们会愿意?”

“儿臣相信,只要施政得当,他们会认同高昌国的。滑国有三座城,几万百姓,与其早晚被别国占领,到时候作为入侵我国的桥头堡,不如我们去占领它,让它们成为我国的屏障。”

“这……”

“王上您就让儿臣试一试吧,就算失败了,大不了把他们剔除出高昌国,对我们也没什么损失,如果成功了,好处可是极大的。”

正在此时,两个响亮的女声在她身后依次响起:“臣房如兰、牟英杰拜见王上。”来者正是丞相房如兰和太尉牟英杰。

郑安雅心中暗暗叫苦,因为牟贵君和父亲争宠的缘故,牟太尉与房丞相的矛盾由来已久,与她的关系也很疏远,此时母亲尚在犹豫,不知道又会惹出什么乱子。

“哦?大公主也在?”出乎郑安雅的意料,牟英杰竟然一把扶住正准备行礼的她,劈头就问:“费璟死了?听说是被公主杀的?”

郑安雅道:“是杜襄成先砍中了他一刀,致命的一箭是我射的。”

“哈哈哈,这个老匹夫,死得好,死得好啊!”牟英杰仰天大笑,忽然想起自己身在大殿上,上头还坐着郑海晏,忙跪拜道:“臣太过激动,一时失礼,还望王上恕罪。”

郑海晏摆了摆手,示意她起来说话。

牟英杰还是激动难耐:“二十年前,我就是败在他的手下。不是我们的将领不勇敢,也并非士兵不拼命,而是双方兵力差距太大,我眼看着朝夕相处的姐妹们一个个倒下却无计可施。最后,我连她们的遗体都没能抢回来,被费璟给……”说到伤心处,她老泪纵横:\"我恨,我恨哪!今日公主让我大仇得报,英杰不胜感激,请受我一拜!\"说着就要行礼,郑安雅慌忙扶住她连声道:“使不得使不得,您是长辈。”

牟英杰的一番话,也勾起了郑海晏的伤心事,她长长地出了一口气,说:“好了,都过去了,眼下还有要事找你商量。”她指着郑安雅对房牟两人道:“你们看看,这家伙翅膀硬了,这回不但杀了费璟,灭了滑国,还想把滑国的城池和百姓全都并入我国。”

房如兰惊讶道:“公主大手笔啊。”

郑安雅向二人行礼道:“丞相、太尉二位大人容禀。我是这样想的:如今天下不太平,各国之间相互攻伐。我们高昌国虽然地处偏僻与世无争,却仍免不了被他国觊觎。我们不想打别人,别人却时不时想要打我们。而战争的损耗,对我国的影响远远大于其他国家。尤其是人口,如果我们只依靠本族士兵打仗,恐怕不出一百年,高昌境内就会无兵可征。”

房如兰和牟英杰沉默了,国内的现状她们很清楚。

郑安雅见二人不反对,便继续说:“而人族则与我们不同,他们繁衍迅速,他国已有先例,即使七成的成年人战死沙场,仍可在几十年内迅速恢复元气。如果换成我们,至少要一千多年。”

房如兰问:“所以公主的意思是,让滑国的百姓成为我国的百姓,再有战事,就让他们替我们出战?”

“正是。当然了,不是他们替我们出战,而是与我们一起出战,受我们的指挥。”

牟英杰道:“想法不错,勇气可嘉。不过,这能实现吗?要知道,我们近几十年与滑国交战数次,彼此敌意很深。”

“所以需要王上和二位大人的支持,如果我们高昌人能接受滑国人作为我们的国民,我可以保证他们愿意替我们卖命。滑国百姓受费璟的苛政折磨已久,只要能让他们过上正常的生活,他们就能接受我们。”说罢,郑安雅拿出了卫信忠草拟的新政纲要。

三人过目后,郑海晏还是有些犹豫。郑安雅急了:“事态紧急,还望王上早做决断。滑国现在不但没有了国君,连官员们也四散逃命,社会秩序非常混乱,再这样下去就会盗贼四起、民不聊生。如果我们颁布政令、恢复社会秩序,让百姓安心度日,他们就会认同我们。一旦我们犹豫太久,就算别的国家没有趁虚而入,他们内部说不定会推选出新的首领来。而新上任的首领为了团结各方的力量,最容易的方法就是树立一个敌人。王上,您觉得这个敌人会是谁?八成就是我们高昌国,毕竟费璟死于我们之手。道理很简单:费璟再残暴那也是滑国的国君,只能死在自己人手里,被他国所杀就是国耻。如果新首领以此为契机,再举大旗征讨我国,到那时候,形势对我们可就大大地不妙了。”

郑海晏抿了抿嘴,问房、牟二人:“此事风险很大,不过要是真做成了,好处也是不可估量的,的确要早做决断,你们觉得呢?”

房如兰道:“看来公主已经胸有成竹?依臣所见,不妨一试。不是说先不混居嘛,他们管他们的,我们管我们的,就算到时候那三座城人满为患,对我们的影响也不会太大。”

牟英杰道:“臣也认为可以一试。只要军政大权由我们掌握,一群百姓应该翻不了天。”

此言一出,出乎在场的所有人的意料,要换做以前,无论房如兰说什么,牟英杰准会挑出点刺来;当然对于牟英杰的提议,房如兰也是如此。

郑海晏道:“好,难得大家意见一致,那接下来就说说具体怎么治理吧。”

郑安雅道:“方才儿臣在纲要中已经阐明了,将滑国改编为郡,名字儿臣还没有想好,请王上赐名。”

郑海晏道:“滑国在大河之西,名字就叫‘河西郡’吧。主政官员呢?对了安雅,你这次是不是遇见什么高人了?出去一趟像变了个人似的,这篇新政纲要不是你写的吧?”

郑安雅拜道:“王上明鉴,儿臣此去渤海国,从稷下学宫带回来一人,名叫卫信忠,对我国大有裨益。这篇纲要正是出自他的手笔。还有,这次我们能大败滑国,他也出了很多力。”

“哦?昨天我们家清泉跟我说,这次大捷多亏了一个从渤海国来的书生,而且还是个男人。”牟英杰道,“说的就是这个人吧?”

“正是。”

郑海晏道:“你不会是想让他做郡守吧?”

郑安雅道:“郡守事关重大,还请王上定夺。况且,儿臣与卫信忠也无此意。”

“他不想做郡守?”郑海晏觉得奇怪。

郑安雅正色道:“是的王上,他也认为自己不适合做郡守,郡守还是由我们高昌人担任更为合适。”

“你们的意见呢?”郑海晏又问房牟二人。

牟英杰道:“臣主管军事,政务非臣所长,王上还是听听房丞相的意思吧。”言下之意,别找我,我不想管这事儿。

房如兰犹豫了一下,说:“我们高昌向来是朝廷直管县,从未有过郡守一职,更何况此次是掌管滑国城池,情况复杂,臣一时想不到合适的人选。”

“那就一个个排除吧,”郑海晏道:“郡守这位置很重要,小辈们欠历练,不适合担任,还得靠我们这一辈。我们三家出不了人,那杜氏和段氏呢?”

房如兰笑道:“杜氏的杜偃武,只会领兵,政务上一点都不擅长,要是让她去管,只怕不出三个月就得出乱子。”

“至于段知书和段知礼姐妹俩嘛,段知礼就算了,跟杜偃武一个路数,段知书或许可以,她是大公主的夫子呢。”

郑海晏笑着问郑安雅:“那就由你的夫子来担任郡守如何?”

郑安雅巴不得这一声,连忙拜谢道:“儿臣无异议。”

“哎,”郑海晏叹道,“你们看看,孩子长大了,心眼也多了,你怕是早就想好了吧?以后在我面前有话直说,不要藏着掖着。”“郡守定下来了,其他官员呢?安雅,你说说看。”

郑安雅望了望房牟二人,见房如兰轻轻颔首,方才回道:“郡丞儿臣建议暂时先用当地人。”说罢看了郑海晏一眼,后者示意她继续。

“儿臣在滑国打听到当地有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其祖上为滑国上大夫,曾救过费璟的父亲陆霖一命,儿臣觉得他颇有才能,他也愿意归顺我们。”

“是不是姓陆的?”房如兰问。

“正是,他叫陆道临。”

“陆氏口碑一向很好,如果他真心归顺我们,会对滑国百姓起到一定的安抚作用。”房如兰道。

郑海晏颔首:“准了。还有三个官员呢?”

郑安雅道:“儿臣想让杜襄成担任郡尉,由房似瑜担任司农,由……”又看了看牟英杰,“由牟清泉担任户正,不知是否妥当?”

“嗯,杜襄成擅长治军,虽然年轻却是小辈中的翘楚,可以。其他两位嘛,是你们两家的孩子,你们自己说说。”郑海晏道。

房如兰道:“小女似瑜一直在大司农手下掌管钱粮,对这部分比较熟悉,有机会让她历练一下当然是好事。”

牟英杰道:“小侄清泉虽然是东昌守将,不曾管过政务,但她心思缜密,应当是可以的。”

“好!”郑海晏一拍案,“既然你们都没意见,那就这么定了。拟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