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活在深山 > 第22章 空手而归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省扶贫办就在省委大院靠河边的一栋两层的小楼里。小楼是砖木结构,青砖黑瓦,人字形斜顶,两米高的围墙使成为省委大院中的院中院,从建筑风格看,估计是民国时期建造的,十分古朴,充满岁月的沧桑。

张进强平时上下班,想沿河边走时,都要路过这栋小楼。偶尔会看见有人在二楼走廊或在一楼园子里行走,他们基本上都穿深色中山装。估计这个单位人不是很多,显得冷清。开始张进强并不知道是什么单位在这里办公,他也没有想知道是什么单位的欲望。一点好奇心促使他带着探究的目光,向里面张望。很久以后,张进强也不知道从谁的口里才知道是省扶贫办在这里办公。有时,也会遇到从这里进出的人,如果离得很近,大家礼节性地打打招呼。慢慢地他也认识一位在这里工作的人,他叫苏楠,瘦高个,四十多岁,总爱穿一身蓝色中山装,听说他是人事处处长。

张进强感觉到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自己路过这里已经四年了,从没有过问过这楼及所在单位的情况,连一次都没有进过这个小院的大门。今天为了扶贫,他第一次走进这个小院。只在这个时候他才意识到,过去一心只为做好工作,其他与工作没有直接关系的人和单位都漠不关心是错误的,应该是把做工作与交朋友结合起来,最终才能更好地做好工作。

他在一楼办公室的门牌上没有找到人事处,从左边楼梯上二楼,楼梯和二楼走廊的地板是木板,刷了一层棕色的油漆,显得深沉和悠远,走起来发出咚咚的响声,还有一股陈旧和油漆散发出来的气味。在二楼终于看到了人事处的牌子,他直接走到人事处办公室门口,门开着,看见苏楠在埋头写东西。张进强轻轻地敲了一下门,喊了一声苏处长,苏楠抬起头来,正好看见他。

张处长,你怎么来了?苏楠站起身,用奇怪的眼光看着张进强,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似的。他马上反应过来,赶紧招呼张进强进门,在沙发上坐下,又给他倒茶。他还没坐下来,就问张进强有什么事?

张进强告诉他,自己在东山县扶贫,担任扶贫工作队队长、挂任东山县委副书记,主要扶贫该县的桃花乡。桃花乡一共六个行政村,除了一个行政村在乡政府所在地外,其余五个行政村都不通公路,给老百姓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的困难,老百姓非常贫困,想到省扶贫办申请一点资金,自己投工投劳,修通乡政府到各村的公路。

苏楠说,这件事归我们扶贫处管,你先喝水,然后我带你去扶贫处找刘处长。

水不喝了,请苏处长带我到扶贫处,张进强站起身来。苏楠带着张进强来到二楼最里面一间办公室,门牌上写着扶贫处。苏楠敲了一下办公室的门,刘处长,省委办公厅的张处长找你有事。

刘处长马上来到门口,把苏楠和张进强迎进办公室,安排他们在长沙发上坐下,她又去倒了两杯茶,送给苏楠和张进强。张进强看了一下这间办公室,虽然不大,收拾得干净整洁,窗台上一盆葱郁的兰草开着白花,传递着淡淡的清香,也给办公室增添了生气,让房间弥漫了悠远的文化气息。

苏楠介绍,这是省委办公厅张进强处长,这是我们扶贫处的刘芳处长。

刘芳与张进强握手,说,大家都在一个院工作,平时各忙各的,见面的机会不多。

张进强知道她说这话的意思是,虽然都在省委大院工作这么久,互相还不认识,有些不可思议。张进强何尝不是这种感觉,当他见到她时,感到十分惊讶,因为这个人他从来没见过。按理说都在一个大院工作,时间可能要以年来计算,不可能一次都没有遇见过。这充分说明陌生并不完全是距离造成的。张进强接着刘芳的话讲,是的,是的,今后多交流。

刘芳四十六七岁。身高偏矮,身体显胖,戴一副深度眼镜,着一身灰色衣服。

苏楠对刘芳说,张处长在东山县扶贫,担任扶贫工作队队长、挂任东山县委副书记,主要扶贫该县的桃花乡。桃花乡一共六个行政村,除了一个行政村在乡政府所在地外,其余五个行政村都不通公路,给老百姓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的困难。张处长想帮助桃花乡在省扶贫办申请一点资金,组织老百姓投工投劳,修通乡政府到各村的公路。

张进强从公文包里取出申请报告交给刘芳。然后说,五个行政村不通公路,老百姓卖和买东西都很不方便,生产生活成本很高。比如,好不容易把猪喂大了,想换点钱,这也是农村普通家庭主要的经济来源。由于没有公路,得请人抬到乡场卖,离乡场近一点村,最少也得花二百元,远一点的要开四五百元,由于运输费用高,老百姓养猪也找不到钱,其他方面找钱的渠道就更少更窄,老百姓生活确实很苦。我们想把乡政府到各村的路修通,想请省扶贫办解决买炸药、工具等方面的资金,我们组织村民投工投劳。

刘芳认真地看完报告,面带难色地说,张处长,非常遗憾,今年的扶贫资金已经全部下拨下去了,而且一点机动资金都没留。我知道东山县的桃花乡很贫困,修通村公路确实很有必要,也应该修。再说,我们必定都在一个大院工作,虽然以前见面不多,不等于今后仍然见面少。特别是今天认识后,彼此都有了印象,今后一定是抬头不见低头见。你第一次来找我们办事,我内心真不想让你空手而归。

张进强感到心像沉入水底,全身发凉,他用乞求的口气问刘处长,还有其他办法吗?

刘芳埋着头想了又想,抬头说,应该没有别的办法。

苏楠说,你已经尽力了,当地党委政府也能理解。他们都知道,申请资金也好,项目也好,不是一申请就会得到,得到的是少数,得不到的是多数,他们也应该也习惯了。

是的,作为扶贫办的人,都是别人来求他们办事,让别人失望的事,对他们来说是家常便饭,他们不会因此而有半点难过。可对张进强来讲,修不通这条路,他就是感到没尽到力,因此而内疚。

张进强非常难过地告别了刘芳、苏楠,同时,也谢谢他们热情地接待。

张进强从省扶贫办出来,沿着河边走着,他也没有想好往哪里走。这条路他记不清走过多少遍,但是,从来没一次像今天这样脚步沉重,底气不足。河两岸樱花盛开,赏花的人、行走的人络绎不绝。河水湛蓝,白鹭掠过,河对岸小学孩子们朗朗读书声,这一切他看见了听见了,怎么也进不了他的心里。他感叹自己的力量有限,自己的无力。

他突然想到已经好几天没有与刘敏联系了,他想见到她。他拨通了刘敏的电话,电话那边传来了笑声,我还以为你把我忘了,是不是突然发现秘书走丢了吧?

你应该主动汇报工作,我不打电话,你准备脱离组织是吗?张进强说刘敏。

我听你的声音有点低沉,好像没精打采似的,事情办得不顺利吧?刘敏问。

你在哪儿?

我在天阳经济开发区,正准备回来,刘敏回答。

张进强抬手看表,上午十一点四十分。我们下午两点半在清水河边上的春光茶室见面,汇总一下情况。

好的,下午见,正想给你汇报工作,你就来电话了。

下午两点半钟,张进强来到春光茶室,这个茶室古香古色,地上铺的是青砖,桌椅凳全是木制的,喷的是黑红色漆,里面人很少,十分清静。刘敏站在最里面靠窗子卡座处向张进强招手。

卡座的桌子是长方形,桌子的一边紧贴窗子下面的墙,桌子的长与墙面垂直,座位是皮沙发。张进强在刘敏的对面坐下。

刘敏今天穿白底青花连衣裙,脚上穿的是白色高跟鞋,青丝短发,右手提一个白色小布包,这不就是二三十年代女性吗?张进强感觉自己穿越到民国时代,看着她发呆。

你怎么了?刘敏奇怪地问。

我穿越了,穿越到民国时期,是你带着我穿越的。

刘敏上下打量了自己,又向四周看,觉得没什么变化,不得其解。

你看你这身打扮,典型的民国女性的打扮。刘敏这才反应过来,笑着问,好看吗?

当然好看,极大地扩展了我的思维空间。让我想到了小镇,小镇的火车站,生锈的铁轨,轨道两边的芳草,一位一头短发,着蓝色上衣,黑色裙子,穿一双露出脚背的布鞋,脚上穿的是白色长筒袜子,手提藤编旅行箱的姑娘。

你真是一个浪漫的诗人。刘敏为自己的打扮引起张进强浮想联翩而暗自得意。她意识到张进强这个人虽然观念较新,思想活跃,但是,他的另一面却比较传统。

你到了多久,张进强问她。

刚到,我点了一壶茶,还需要点其他的东西吗?刘敏问。

再上一盘南瓜子吧。

一壶茶、一碟南瓜子和两个紫砂茶杯上来了。刘敏给张进强倒了一杯,给自己也倒了一杯,应该是今年的春茶,淡淡的清香扑鼻。

张进强品了一口,脱口而出,好茶。

刘敏也喝了小口,也感觉确实香。

见过赵兰了吧?刘敏突然问道。

见过,就是回天阳的第二天晚上见的,黎强约的,并组的局。张进强接着说,回来的第二天早上,黎强打电话告诉我,他们公司有一批六七成新的电脑,想支援桃花乡,让我晚上过去细谈。你知道的,你培训桃花乡干部时,我让你把桃花乡小学的教师一块培训,还说要给他们弄几台电脑,让孩子们早点学习电脑知识。话是说出去了,但是,电脑从哪里弄,连我自己都没想好。可是话已经放出去了,我总不能失信于让孩子们。真是想睡觉,有人送枕头来了。

是赵兰给你送的枕头。刘敏冒出一句话。

你怎么和黎强说得一模一样,一字不差。张进强惊奇地望着刘兰。

张进强继续说,我想到要去省教育厅申请桃花乡小学学生寄宿楼经费,就把省教育厅计划财务处长约去了,在那种融合的场合谈项目,总比在办公室公对公谈好多了吧。省教育厅计划财务处管全省学校项目建设,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很快就会开展,我把这个处的处长请过去,那黎强不得谢天谢地,也算报答他送我们电脑的情意。黎强把秦大海也请去了。

张进强把电脑的来历,省教育厅计划财务处长对桃花乡小学寄宿楼的表态、秦大海联系物资的事情都告诉了刘敏。

刘敏说,寄宿楼建设问题解决了,真是太好了,起码我们这次的任务算完成了一半。我觉得你太会整合资源了,你是有钱会办事,没有钱也能办事的人。

刘敏欲言又止。

有什么话直说。张进强对刘敏说。

我说,你别生气。

我不会生气,直说。张进强说道。

我觉得赵兰对我们的工作很上心,是因为你的原因。刘敏不敢直视张进强,把头偏在一边说。

我不完全否认你的说法,但是,我可以告诉你,赵兰对扶贫工作有情怀。张进强说。

她怎么可能对扶贫工作有情怀,我看是对你有情怀。刘敏说道。

赵兰是我们省道义市黎阳县人,她母亲是黎阳县一中的中文教师,父亲是黎阳县唯一一个贫困乡的党委书记,一直都在做扶贫工作,也经常给赵兰讲扶贫工作。她了解扶贫工作,理解扶贫工作,支持扶贫工作就不奇怪了吧。张进强把他知道的情况都告诉了刘敏。

我还以为她是从哪个大城市来的娇姐姐,原来是我们省的。刘敏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因为赵兰普通话很标准,气质高雅,怎么看都不像从县里来的。张进强能够知道这些情况,说明他们那天晚上进行了深入的交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