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都是几年前的事儿了,维珍也没有再提过,更没有因此半夜痛哭过,四爷都有些淡忘了,不知怎么的,这个时候维珍又突然提起了。

“那个梦,就发生在苏州,”维珍环着四爷的腰,脸贴着四爷的胸口,一字一字轻轻道,“在梦里,我的家就在……报恩寺旁边。”

“我家附近几条巷子特别漂亮,慕名而来的人总是特别多,报恩寺的名气相对要小,但是就是我最喜欢它。”

“尤其是夏天。”

“顶着暑气一口气儿爬到塔顶,就能俯瞰整个姑苏城,路两侧的香樟枝繁叶茂,像一条气势磅礴的长龙,承载着姑苏城里的繁华喧嚣、车水马龙。”

“塔顶却不同,凉风习习、蝉鸣阵阵,间或传来一两声清脆的惊鸟铃,在上面不管是看书还是画画或者干脆就是发呆,都特别舒坦。”

“有时候姆妈不忙,会陪我一起去爬塔,她会给我带一份绿豆汤,苏州的绿豆汤跟京师不同,是薄荷味儿的,夏天最不少了的,一口下去,整个人都神清气爽得不行。”

“从塔上下来,斜对面那个小巷子,就有一家苏氏面馆,特别地道,我最喜欢吃里面的素浇面,姆妈爱吃大排面,我们吃面的时候还喜欢点一份姜丝,可爸爸不行,他从来不吃苏氏面,每回都是穿过四条街去吃牛肉面。”

就算在苏州活了半辈子,就算对熏鱼、桂花蜜藕、响油鳝丝爱的深沉,但是在吃面这件事儿上,西北汉子绝不向苏氏面妥协!

“什么都可以甜,但就是面绝对不行,在西北,是会引众怒的!”

想起爸爸的慷慨陈词,维珍忍不住笑眼弯弯。

“对了,在梦里,我叫阿玛爸爸。”

“就是很可惜,那家面馆后来关门了,还有对门的那家小吃店也关门了,那家的玉兰饼也好吃的要命。”说到这里,维珍又忍不住叹气。

疫情过后,倒闭的店面实在不少,就包括那家她从小吃到大的面馆。

苏式汤面的连锁满地都是,可是却再也没有味道好过那一家的,就连地地道道苏州师傅江师傅,做的汤面也比不上那家。

也不知是不是心理因素作祟,反正她固执地认为那家最好吃。

“好在报恩寺塔一直都在,陪着姆妈长大,也陪着我长大,”说到这里,维珍顿了顿,然后小声道,“也不知道姆妈跟爸爸现在是不是也常去报恩寺。”

若是去的话,是不是……

能看到胤禛种下的香樟树?

不会吧,哪儿有凭空多出来棵树的道理?而且还是三百多年的古树。

可是……

万一呢?

连穿越这样玄之又玄的事儿都能存在,它为什么就是不可以存在呢?

如果真能如愿的话,三百多岁的香樟,肯定能受到政府保护,它会跟报恩寺一样矗立在家的附近,默默陪伴着爸爸妈妈。

妈妈最喜欢香樟树了。

她家院子里就种了四棵,是她出生那年种下的,同时树下还埋了整整十坛女儿红。

妈妈说,等她出嫁的时候把树砍了给她做箱子,装满两箱丝绸做的嫁衣,寓意是两厢厮守。

至于那十坛女儿红,到时候也一并挖出开启,贺她新婚之喜。

都是老辈的传统了,如今哪儿有人还会费二十几年的心思准备?什么樟木箱子、女儿红,哪里买不到?

但是妈妈却异常坚持,就像从前外婆一样。

……

听着维珍一时欢喜一时怅然,四爷的脑中随之浮现出一幅幅画面,年幼时的维珍坐在高塔之上,一边吹着凉风一边唱着他未曾听过的小曲儿。

捧着面碗认认真真把每一根面条都吸进嘴里的维珍。

拿着玉兰饼,一边走一边吃,偶尔还要蹦一下的维珍。

被……姆妈还有爸爸牵着穿街过巷、无忧无虑的维珍。

……

好像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毕竟没有那个梦能清晰、丰富、生动、具体到这种程度。

难怪维珍会说像是她的另外一种人生。

难道是……维珍过奈何桥的时候孟婆汤没有喝干净、所以还留着前世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