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离石游记 > 第960章 大秦帝国的税收!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杜尚城坐落在广袤无垠的里海和一望无际的沙漠戈壁滩之间,这片神奇的土地因其临近宝贵的水源地,从而成为众多游牧民族赖以生存的家园。

令人惊奇的是,尽管此地资源相对丰富,但始终未曾孕育出璀璨的农耕文明,像埃及那样,这里不缺种植粮食的土地,却生存着大量的游牧种族。

这些游牧民族似乎对耕种田地一窍不通,只会放牧羊群跑来跑去,更别提去掌握那些复杂且高级的农耕技术手段了,就是放牧牛羊,也没有孕育出强大的草原帝国。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在放牧羊群方面可谓经验老到,对周围的草场也非常了解,经过漫长岁月的沉淀,这种放牧的独特技能,已深深烙印在他们的基因之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群游牧民族渐渐察觉到一个严峻的问题——原本丰饶的草场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日益缩减,相反,那片荒凉死寂的沙漠戈壁滩却如恶魔般不断地向外蔓延、扩张的,而且从东方每隔五六百年,总有强大的草原帝国过来抓抓捕驱口。

面对如此困境,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踏上艰难的旅程,四处漂泊流浪,苦苦寻觅着新的肥美牧场以求生存。

某一天,当他们历经千辛万苦终于重返经熟悉无比的里海牧场时,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都瞠目结舌:一座规模宏大的城池竟然凭空矗立在了那里!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使得他们瞬间警觉起来,脑海中的第一个念头便是展开一场血腥残酷的厮杀。

于是,这些勇猛无知的游牧战士,毫不犹豫地挥舞起手中的武器,向着草原冲去。起初,他们凭借着自身剽悍善战的天性以及娴熟的战斗技巧,将天竺仆从军打得落花流水,可由于天竺仆从军甲胄坚硬,逃跑的很多伤亡却十分有限。

然而好景不长,就在这群游牧民族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时,一直在杜尚城内养伤休整的东突厥骑兵,突然杀了出来。这些来自东突厥的精锐铁骑身经百战、装备精良,战斗力远非天竺仆从军可比。

面对这样强大的敌人,之前还威风凛凛的游牧民族,很快就陷入了一面倒被动挨打的局面。作为更高等级的草原强盗,东突厥骑兵毫不留情地对这些只习惯,打家劫舍的低等游牧民族发动了一轮又一轮猛烈的攻击,最终以压倒性的优势彻底击溃并征服了他们。

从此以后,这些昔日纵横驰骋于草原之上的游牧民族,无奈地沦为了大秦帝国最新一批被招安归化的仆从军,从此过上了截然不同的生活。

杜尚身为新城的最高长官,身负着推动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任。然而,他知道农业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地方的重要意义,所谓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杜尚城的繁荣昌盛农业能起到基石作用,因此对农耕给予高度关注和重视。

说起大秦农家,尽管其在开疆拓土的赫赫战功中声名并不显赫,但他们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却是无可取代的。

犹如那默默耕耘的老黄牛一般,大秦农家始终坚守本职、勤勤恳恳,安守本分,大秦官府怎么说,农家就怎么做,从不问为什么。每当大秦军队成功掌控一片新的土地时,农家之人便迅速行动起来,紧跟其后,凭借祖传的精湛种植技艺,开启辛勤劳作之旅。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家迎来了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进步速度丝毫不逊色于以巧工闻名于世的墨家。尤其当食物来源日益呈现出多元化态势之后,农家所种植的农作物种类更是琳琅满目、五花八门。

还衍生出了经济作物、套种、大农庄种植,其中,仅仅是西瓜一项,作为经济作物广泛种植,便使得众多农民走上致富之路。

大秦一直以来都秉持着“宠溺”农民的优良传统。要知道,秦朝素有“耕战”的传统,秦军士卒都是农家子弟,土地也只分配给有战功的农家子弟,即鼓励民众积极从事农耕与战斗,以此作为国家强盛的根本保障。

如今,农民不仅能够真正步入仕途为官,并且担任的还是手握实权的重要官职。这种转变似乎意味着大秦正在努力弥补,前朝未能妥善对待农民的疏漏之处。

当下,大秦官府在政策制定方面明显向农民倾斜,就连内务府也利用工厂盈利所得,源源不断地对广大农民予以补贴。更为可喜的是,农民们曾经背负的徭役赋税也已被全部取消,让他们得以轻装上阵,全身心投入到农业生产之中,他们只需要种植出粮食,官府定价收购一定量的粮食,而大秦的税收,完全摊广产值更高的工商业。

让农民干活一律付工钱,在许多便利实惠政策的倾斜下,让农民也爆发出自己的力量,特别是农会的成立,在短期内给农民普及了识字率,而农家编篡的农书,又用通俗易懂的大白话书写,这直接让农民的创新热情高涨。

农家称赞秦皇不愧是先秦秦王的后代,懂得知恩图报呢!农民们给大秦的回馈就是努力耕种,种出更多的粮食,让大秦帝国一直繁荣昌盛下去。

嘿!你猜怎么着?

农家在戈壁滩有了新发现,只要有蓄电池,就能种出紫花苜蓿草哦!只要能让紫花苜蓿草活下来,它就会慢慢扩张生长。理论上,只要有水,紫花苜蓿草就能不停地蔓延。

而且啊,这种草的根系居然长达两米多!如此发达的根系能够紧紧抓住土壤,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同时,它具备出色的耐寒和耐旱能力,即便在恶劣环境下依然能够顽强生长,但有一个小小的弱点——害怕水涝。

不得不说,这仿佛就是专门为戈壁滩这样特殊地理环境,所量身打造的植物呀!

在那广阔的里海地区,水资源十分充裕。即使这片土地紧邻着沙漠和戈壁滩,人们也无需担忧会遭遇洪水淹没的困境,什么样的洪水,都会被沙漠吸干。

而紫花苜蓿草可不单单只能用来喂养战马哦,将其制成干饲料后,还可以储存起来当作牛羊的食物。

如此一来,便完美地满足了当地对于各类物资的需求。更为关键的是,紫花苜蓿草只需种植一次,就能连续生长达五到六年之久。并且,每年都能够收割多达五六次之多呢!

这一特点对于那些头脑相对简单、不太善于精细劳作的游牧民族来说,实在是再合适不过啦,也可以减少人力消耗。

然而,紫花苜蓿草存在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那便是其种子不易发芽。好在大秦的农家们经过长期实践与研究,成功掌握了让这些种子顺利发芽的独门绝技。

尽管紫花苜蓿草最初是由波斯传入的,但如今唯有秦人才真正精通,如何驾驭并利用好这种神奇的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