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嘉等众人声音静下来,才慢条斯理开口,
“大单于请看,金城、铜城这一片大漠确实很广阔,可是它并不是无边无际,而且地形不能随意乱跑.
如果东连军把南北堵住,我军想突围就很困难。
之前,周山不敢封堵,是因为白兰国、南安朝牵制,他不敢把全部兵力投入。
现在白兰国已经被他占领,南安朝节节败退,成为守势,周山不再顾忌.
一旦我军越过野牛沟深入金城、铜城一带大漠,必将遭到周山的围堵。”
右王冷哼一声,“按照胡军师所言,我们不仅要放弃德米特一万军,瓦格也要放弃铜城?”
胡嘉沉默一会,似乎鼓足勇气,
“是的,卑职的意见不如让瓦格将军暂时放弃铜城,大军撤回贝尔湖,等准备充分再南下徐图之。”
他这个意见可谓是石破天惊。
北胡费尽心机,死亡这么多人,连大单于都御驾亲征,才得到一个铜城,现在要他们放弃,谁能甘心?
到嘴的肥肉吐出来,是需要勇气和大智慧的。
左大将图灵怒骂:
“胡嘉,你什么意思?我军伤亡这么大,已经占领了铜城,为什么要放弃?”
胡嘉没有理他,继续说:
“胡某料定,周山一定在暗中调兵遣将,做合围准备。
趁他兵力还没有全部到位,瓦格将军立即全军撤出,否则可能来不及。”
图灵冷笑一声:“你是帮汉人说话吗?”
这句话刺激到胡嘉了,他声音提高,“图灵将军,卑职对大单于忠心耿耿,你怎么说这样话?”
叶根尼看看这个,看看那个,没有说话。
谋士米哈尔说:“根据斥候报告,东连军现在在金城、铜城一带共有牛着部、王自强部、伍光祖部、马巡部,合计十万零五千人。
再加上孙、白、徐、龚四军,也不过是十六万五千人,去掉战损,最多只有十六万人。
瓦格在铜城部队加上德米特的一万人还有八万兵,我们这边再出兵七万,合计有十五万人。
东连军要想以十六万军队围困十五万人,绝无可能。”
胡嘉着急了,“米军师,即使我军派兵七万支援,总兵力有十五万人,但不是团在一起,而是分成几块。
德米特一万兵是孤军;
如果瓦格从城里派兵接应德米特,这支军队又会成为孤军;
七万援兵,又是一块,瓦格城里的部队又是一块。”
米哈尔怒了,“我军分成几块,难道东连军就是整块吗?他们分散得更厉害。”
胡嘉再次力争,“这次是周山亲自坐阵,此人善于用兵,瓦格不是他的对手!”
这句话说完,胡嘉有点后悔,言重了。
他的本意确实说瓦格不是周山对手。
如果叶根尼在贝尔湖,他这样说没有问题,但叶根尼在布彦城外,他的中军帐是总指挥部。
实际上,这场战役总指挥就是叶根尼。
所以,他这句话给人感觉就是说叶根尼不是周山对手。
胡嘉又不能解释,否则越描越黑,可是话已经说了,收不回来了。
果然,右王、米哈尔等人鼓噪。
叶根尼也眉头一皱,一脸不高兴,淡淡说:“本单于亲自率援兵救瓦格,和周山决一死战。”
图灵大叫,“大单于,胡嘉乱我军心,应当斩首。”
叶根尼没有说话,也就是说没支持也没有反对,右王等人一起支持图灵。
胡嘉是军师,熟读经史子集,兵书兵法,自认为是文人,当然要有文人风骨。
在古代,儒家倡导“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强调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和担当;
孟子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为文人风骨奠定了基本的精神内涵,即坚守道德原则,不屈从于外界压力。
特别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文人风骨充分彰显的时代。
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政治黑暗,但文人却追求个性自由和精神独立。
他们蔑视权贵,放浪形骸,以诗酒、清谈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由的向往。
例如嵇康,他拒绝与司马氏政权合作,最终惨遭杀害,但他临刑前弹奏《广陵散》的从容姿态,成为了文人风骨中坚守自我、不畏强权的千古绝唱。
所以,胡嘉也具备这样的特质。
当年在昌兴国,马震沙对他极其尊敬,几乎言听计从,胡嘉认为遇到了明主,一直追随他。
现在他听图灵如此说,而且叶根尼态度含糊,心中火起。
老脸一红,怒怼,“图将军,胡某与你打赌。
如果派出援兵能打胜,胡某愿意自杀谢罪,如果不能,你自杀谢罪。”
图灵脸红脖子粗,“好,跟你赌了,但这期间,必须把胡嘉关起来,以免他向东连军告密。”
马震沙大惊,他可没有什么文人风骨,心中暗自埋怨胡嘉:
“我们现在北胡军中,等于是寄人篱下,何必较真?”
赶紧上前一步,“启禀大单于,胡军师、图灵将军都是为我军筹划,出发点都是好的,有不同想法很正常,就不必打赌了。”
不料,图灵并不领情,更来劲了,再次大叫:
“马震沙和胡嘉是一伙的,也必须关起来,以防止他为了让胡嘉胜,暗中向东连军报告我军的动向。”
他这话就很过分了,明摆着说马震沙会投敌。
马震沙这个气呀,但又不敢发作,只好看着叶根尼,希望他能说句话。
不料叶根尼看都没有看他,点点头,
“好,就按照图灵所说,暂时关押胡嘉和马震沙,但是,如果我军败了,那就要斩你的首级”
气氛都烘托到这了,图灵自然也不能认怂,连声答应。
胡嘉、马震沙感到奇怪,叶根尼是大单于,是有两把刷子的,不会这么小气。
胡嘉只是说话重一点,就要把他关起来,一定有别的原因,但他们哪敢问?
至此,方案已定,决定派援兵支援瓦格。
叶根尼下令,命右大将为领军主将,坚守营寨,对布彦城围而不攻。
他抽调五万兵,会同已经在野牛沟的两万人,合计七万人。
右王歌舒伦领右军、左大将图灵领左军,叶根尼领中军向野牛沟奔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