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海城守营内,阿巴泰接到了皇太极的圣旨与斥责。他跪在地上,看着圣旨上的字字句句,心中满是愧疚与恐惧。“大汗,臣知错了!”阿巴泰对着盛京的方向叩首,“臣不该一时冲动,诛杀汉军,引发哗变。臣一定尽快平息事态,弥补过错!”
阿巴泰虽然是努尔哈赤的第七子,皇太极的亲弟弟,可是在女真贵族中的地位并不是太高,战功显赫不过是个贝子,就连多尔衮、多铎和阿济格这三个年龄比他小的多的弟弟地位,都比他高。
然而,愧疚与恐惧并不能解决问题。此时的海城周边,汉军已经逃散过半,剩余的汉军虽然没有哗变,但也人心浮动,拒不执行阿巴泰的任何命令。哗变的汉军仍在四处袭扰,建奴的据点接连被破,粮草损耗巨大,兵力较之前锐减三成,防线漏洞百出。
阿巴泰试图调动剩余的汉军前往镇压哗变,却发现这些汉军要么借口推脱,要么消极怠工,根本不听指挥。“一群养不熟的白眼狼!”阿巴泰气得浑身发抖,却又无可奈何。他知道,经过这场屠戮,汉军再也不会信任他,再也不会为大金效力了。
更让阿巴泰忧心的是,明军崇祯一式火炮的威名,已经在汉军中耳熟能详。不少汉军士兵听闻明军拥有射程超三里的利器,更是归降之心日炽。一名留在墩堡内的汉军士兵,私下对同伴说道:“听说明军的火炮可厉害了,能打三里地,建奴的城墙根本抵挡不住。咱们不如趁现在,投靠明军算了,跟着建奴,迟早也是死路一条。”
他的同伴犹豫道:“可是,咱们现在投靠明军,会不会被认为是奸细?而且,阿巴泰将军看得那么严,咱们根本没机会。”
“机会总会有的。”那名士兵眼中闪过一丝希冀,“我听说盖州的崇祯皇帝善待降将,只要咱们真心归顺,肯定会被接纳。等明军打过来,咱们就里应外合,杀了建奴,投靠明军!”
类似的对话,在剩余的汉军之中不断发生。人心向背,已成定局。
皇太极派来的援军,在三日后抵达了海城。两千八旗兵的到来,让阿巴泰稍微松了口气。他当即率领援军,前往山林中镇压哗变汉军。然而,哗变的汉军熟悉地形,又得到了部分百姓的支持,屡屡设下埋伏,让建奴援军损失惨重。
一场激战下来,建奴援军折损了三百余人,却只斩杀了几十名哗变汉军,根本无法彻底镇压。阿巴泰望着山林的方向,心中满是绝望。他知道,海城防线已经形同虚设,明军随时可能进攻海城,而他,已经无力回天。
远在盖州的崇祯帝,很快就得知了海城的乱局与皇太极的安抚措施。他坐在督师府内,看着手中的情报,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吴三桂虽有私心,却无意间打乱了建奴的部署,引发了汉军哗变,此乃天助我大明!”
崇祯当即下令,命人暗中联络哗变汉军余部,许以封赏,邀其归附辽南督师府。“传朕旨意,凡归附的哗变汉军,一律编入新军,享受同等粮饷待遇,既往不咎。若能立下战功,照样论功行赏!”崇祯对传令兵说道,“另外,命曹变蛟在广宁稳住阵脚后,密切关注海城动向,若有机会,可趁机收复海城。”
此时的崇祯还不知道,自己的好大儿,嗯,不对,是好大将吴三桂已经先一步做了这个措施,各路劝降的使者络绎不绝。
“遵旨!”传令兵领命,即刻出发。
一场由吴三桂私谋引发的乱局,正悄然改变着辽东战场的格局。建奴因诛杀汉军而自断臂膀,人心涣散;明军则趁机收拢哗变汉军,扩充兵力,占据了主动。沈阳的皇太极虽然及时采取了措施,但为时已晚,乱局难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