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田园医农 > 第124章 人比人天壤之别,顺利合作大手笔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24章 人比人天壤之别,顺利合作大手笔

“这样的话司机往右边那条路开!”

“好!”

这边的路更难走一些,但吴冰反而更有兴趣,路越难走,也就意味着无论粮食还是鱼销路更窄,村子里的人更迫切卖出去。

两个多小时,车在村口停下让吴冰看着有些疑惑,一大群人都站在村口。

“你们这是?”

“领导,接到电话有些激动,村干部都在,能出来的年轻人也都来了,咱们先去田里还是村里?”

“呵呵,我也就是领路的,具体的还是问他俩。”

“你们好,我是村支书!”

“你好,好年轻!大学生村官?”

“我姓吴,我叫吴赋钊!”

“叫我天聋吧,他是你本家吴冰!”

“你好!欢迎二位。”

“那咱们直接去田里看一圈,稍后再细聊!”

“没问题!”

田边一行人站立,村民很自然的跟随,整整一大圈吴冰都在左看右看,偶尔停下,摘上一两穗稻米挫一下看看品质。

水田的面积虽然很小,但这一走就是一个半小时,村支书有些皱眉,因为这两个人只是走却一言不发,水里的鱼根本没多看,心里有些担心,但还是忍下没有问。

“吴书记,那片果园是村里的么?我看品种不少。”

“是!不知道啥时修路,怕现种来不及,都是些相对贫瘠的山地,水田不合适,即使卖不出去,至少比荒着强,暂时自产自销。”难得有说话的机会,村支书立即转移了一下话题,“稻田里的鱼绝对没有饲料,您可以先品尝,甚至我们可以在价格上略低一些,至于捞鱼不用你们的人工,我们负责送到你们装车的地方,你们的人只负责称重和挑选个头就行!”

对方的举动完全让吴冰吃了一惊,一转瞬也明白对方所想。

“一会儿咱们再详聊吧!”

“没问题,朋友可以放心,有什么需求,我们这边尽可能提供!”

“领导,我这不买是不是说不过去?”天聋打趣道,“可我们资金有些紧张啊!”

“少扯,这点鱼你又花不了多少。”

“我可是说真的,等一会儿您就明白一切了。”

“还打哑谜?……”

村长则是接过话茬道:“反正领导也在,我们可以先让你们装走一部分,回款后咱们再进行第二次交易,风险我们承担!”

“看见了么?老村长这条件换个地方可没有,怎么样?”

吴冰听见身后两人在劝说天聋,一笑道:“这事真得坐下聊,涉及到好多,鱼会收,这你们放心,但……”

“有什么条件尽管提!我们村干部都在!”

“现场办公?”

“没问题,村民也在那边等着,一切公开,当场可以表决!”

吴冰接口道:“既然如此,咱们就在村民那边聊,天聋哥问下财务那边能动用多少?”

“你看自己手机,先前已经发送过去了,你一直没看。估计在来的路上,地哑估计很快也会到,两三天内还是能让资金回笼一部分的!”

“那就好,天福酒店的王哥那里应该能借一些。”

周围的人都是一团雾水,都可以先拉鱼后结算了,这二人还要借钱,靠不靠谱啊,但并未有所表现。

几人席地而坐,并没有什么架子,周围的一大群人都期待着看向一众人等,吴冰看了一下。

“大家都在等,那就由我来说吧!你们想把东西卖出去,我也想盈利,不过和大家想的有些出入。”

一句话就让人紧张起来,生怕这二人不要鱼了,或者是强势压价。

“大家不用担心,鱼肯定会收,我能问一下一年下来谁家的地收入最多么?”

“我家吧!地多些!”

“如果是单亩呢?”

“交通不便,一年五千左右!庄稼人收入不多!”

村支书接过话茬道:“他说的是两季,果树没算,种三季的话有些难度!其它收入靠外出打工。”

“不对呀?一年鱼的收入就应该不止吧?”

“还是交通问题!实不相瞒,大部分鱼都是自家吃,所以我们可以将价格压下一些。”

“吴书记想多了,准确的说我想包地,两种方案。一是你们种,我来收,价格比现在市场稍高一点。”

“预售还是签合同?”

“合同!约束力更强一些,另一种方式我租种地,至少十年合同,村民可以打工,收入比第一种更高些,但种什么我们说了算。”

“至于第三种方式稍后聊!不知你们如何考虑。”

“依然公开化,想租的举手!”

“那个,我能问租地的价格么?”

“五百一亩,你们一旦不想租的话,第二年你们可以收回,不租的话也签合同,我可以预付,但不允许卖给别人!相互制约!”

结果一番议论之后半半之数,吴冰知道有些人不知道如何选择,一直观望。

“两种方式,我想第一种风险低能保收,第二种风险你们担,收入并不少,你们图什么?土地不允许买卖的。”

“这样说吧,我们不会买土地,我们担风险,种什么我们说了算,包括田里养什么也是我们说了算,我可以承诺不改变当前水田模式!”

“第三种呢?我们能否听一下!”

“可以!在第二种方式的基础上我想建立酒厂,至于利益吗?我拿八成,村里拿两成,如何分配你们自己决定。”

“好像两成太少了,我们要出地的吧?”

“地,你们出,用工至少六成是村里人,风险我们担。”

“那两成也少,我们四六是不是更舍适?勿怪,人口多,一成公共建设,一成会均分入户,到个人身上拿不到多少的。”

“我想你们的村民也想不通这一切,包括领导也疑惑吧?”

“我倒好些,这几天你做事风格不拘小节,我想你还有计划吧,一口气说完,别吊胃口。”

“好吧,吴书记听我说完,目前来说两成是我能给的最大让利,你们是出地方了,但配方和设备呢?五五分成都可以,那我想知道村里能投入多少?我要建的不是作坊,抛开酒方不说,设备至少百万以上,后期还有广告投入。六成员工会用村里人,不是我小气,而是你们村子有多少人?够不够我用?当然前期培训成本算我们的,人员挑选也由我们定,你们无权干涉。”

“没想到你们手笔这么大,但我还想争取一下,村里拿三成!我们稻子的品质高也是你选酒厂的原因之一吧?再加上我们还能提供一些帮助,三成很合理。”

“的确舍理,但我再说一件事,如果吴书记还坚持,我可以考虑。”

“请讲!”

“那就是路,我来修,村里到田间地头到镇上的路我来修,不是简单的水泥硬化。”

吴冰的大手笔让一众干部吃惊,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投入又是多少,无底洞,难以计量。

“酒厂的事,村里只拿一成,修路的人工我们自己承担!”

“老支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