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三更天,四爷才从前殿回来,知道肯定是前朝有突发事件,妍清也没多说,只亲手伺候他更衣梳洗后歇下。
因为心中有事,四爷躺下后也睡不着,妍清听着他躺在旁边,呼吸时轻时重,似是想要叹气,却又忍了回去。
“怎么了,事情还没解决吗?”妍清没有睁开眼睛,只轻声的询问。
四爷闻声看向妍清,觉得扰了她休息,还是应该在前殿歇息,可心中又惦记妍清,不由自主的就回来了。
“嗯……”叹了口气,四爷看着模糊的帐顶,“南方水患,黄河有溃堤之势。”
黄河下游人口密集,黄河决堤引起水患,百姓流连失所,大灾之后易发大疫,就算朝廷治理赈灾及时,灾后也需要几年才能恢复。
“今年是朕登基的第一年,就发生此等天灾,是朕这个人君失德,朕理应自省颁下罪己诏……”
“啊?”妍清闻言,表情有些懵的睁开眼睛看行四爷,罪己诏这东西,她只听说过,还从未见过呢。
在她看来,黄河涨水是自然灾害,罪己诏完全没有必要,反思自省还不如多考虑考虑解决的方案。
“天降大雨,黄河涨水,是自然灾害,皇上就算是天子,也无法左右天气……”
妍清想说罪己诏不过是无稽之谈,一点实际作用没有,转念又想到,四爷是皇帝,和她这个心理依旧是小老百姓的人不一样。
罪己诏就算没有不能改善灾情,也能起到安抚民心的作用,就和新闻发言稿一个道理。
“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是自古以来的难题,和改朝换代没有关系,最重要的还是要想办法治理。”
“是啊,可治水也非易事。”四爷叹气,皇考执政时,便十分重视黄河的治理,每次南巡都要巡视河工,但依旧很难改变。
官员能力不济、尸位素餐是一方面,最重要的还是治水不易。
黄河作为华夏大地的母亲河,不是说说的,只是这条母亲河有点过于暴躁,毕竟黄河在咆哮可不是比喻,而是写实。
妍清穿越前旅游见识过,但几百年后,随着科技进步,通过更科学合理的治理,黄河决堤的事情已经基本杜绝。
让她说黄河决堤的原因,她还能泛泛的说些,水土流失,黄河水含沙量大等人尽皆知的原因。
但是要说治理,妍清是真的帮不上忙,她只知道些植林种草,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这种办法,可具体在哪里植林种草,怎么涵养水源,她压根就说不出来。
而且防止水土流失是一个长期的工作,短时间很难见到成效,除了这些方法外,更重要的还是分流、泄洪等办法,她更是两眼一抹黑。
让她想,她可能只能想出将堤坝建的更坚固些这种办法,可怎么建也是个问题,这个年代可没有混凝土。
长城够坚固吧,使用糯米浆与石灰为粘合材料,强度堪比现代混凝土,但造价比混凝土贵很多。
长城能够屹立千年不倒,与长城所处的地方降水相对较少,雨水侵蚀不重也有一定的关系。
且历朝历代都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对长城进行修缮和维护,不是说长城建好放在那里就可以的。
如果把长城移到黄河的岸边,说不定几年就冲垮了,和长城相比,黄河的河堤简直就是易耗品,若是能用混凝土代替米浆和石灰这种古法有机水泥的话,成本应该能降低不少。
可水泥是科技进步的产物,不是她想就能弄出来的,水泥的主要原料是各种矿石经过高温煅烧后磨细制成的,高温煅烧还可以想想办法,磨细这个问题比较困难。
现代的工业水泥,颗粒细度要求是微米级的,没有大型的工业化机器,就算人工操作达到标准,只怕成本也会相应的提高很多。
“主子想什么呢?”白芍给妍清换了一杯茶,见主子一直看着窗外出神,疑惑的问了一句。
妍清回神看了白芍一眼,端起茶盏摇了摇头,“没什么。”她在想水泥的问题,虽然知道工艺方面有些困难,可她想着,行不行的还是试试比较好。
心中做出决定,妍清起身走到书案后,将水泥的制作方法写在纸上。
水泥的房子其实并不难,看过穿越小说的人,应该都知道,石灰石与黏土以三比一的比例混合,加入少量的铁矿石,碾碎后高温煅烧。
温度需要达到将近一千五百度,需要烧煤炭,木炭的温度很难达到。
煅烧后冷却研磨成细粉,被称为熟料,熟料加入百分之四的石膏,过滤掉大颗粒就是成品水泥,水泥还需要脱水,运输保存的过程中也需要保持干燥。
水泥根据原料不同,也可以为不同的种类,妍清想到四哥管着窑厂,窑厂要烧煤,烧煤产生的煤灰肥料也可以适当添加,作为水泥的原料之一。
混凝土是由水泥、石子、沙和水按比例混合后的产物,妍清想着水泥粉的细度达不到现代水泥的标准,使用时减少石子和沙的比例,不知道行不行。
光靠想是想不出结果的,行不行的试过才能知道,待墨迹干后,妍清将方子叠起来装进信封中,叫来满吉:“你拿着牌子出宫一趟,将这封信送到我四哥手中。”
“是。”满吉躬身双手接过信封后,立即领命出宫,去西林觉罗府问过后,在城外的窑厂找到鄂尔安。
“鄂四爷,小的满吉,是贵妃娘娘身边伺候的,特奉贵妃娘娘的前来送信。”满吉见到鄂尔安后,从怀中取出信封。
“有劳满吉公公了。”鄂尔安接过信封,看过水泥方子和妍清交代的话,差不多就明白了,“麻烦公公转告贵妃娘娘,娘娘吩咐的事情,我会尽快着手办的。”
“那奴才这就回宫复命。”
得到回复,满吉便立刻告辞,唯恐担心耽误了主子的事情,鄂尔安让随从亲自送满吉离开窑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