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至于医疗,杨枫的目的自然是降低死亡率,以曲线救国的方式增加人口数量。

古代的寿命之所以很短,男人三十五岁自称老夫,女人四十岁自称老身,就是因为医疗水平低下,感冒发烧都有可能死人。

究其原因,有三个。

第一,古代的中医,学成的时间会很长。

小成,须得十年,可以治小病。

中成,须得二十年。

大成,须得三十年之功,才能治一些大病。

第二,学医的门槛虽然很低,但中医太复杂,不认字可不行。

而寻常百姓家的孩子,有几个识文断字的,学徒自然就不好找。

第三,大夫少,诊所自然也比较少,又不存在后世那样的内卷,以至于诊费和药费比较贵,不是寻常百姓家能担负得起的。

杨枫在燕州开办了一个燕医堂。

燕医堂的作用有三个。

第一,研究中医外科,也就是手术。

如果这方面能够有所突破的话,很多人就不会死亡,如阑尾炎啊,胆囊炎啊等等。

第二,传道授业。

中医的传承很重要,只有学中医的人足够多,才能保证学出来的人也多。

到时候,杨枫会对燕医堂的所有学生进行考核。

通过考核之后,会被授发燕医堂的行医资格证,就可以在燕州各地开设医馆,治病救人了。

第三,治病救人。

燕医堂的那些大夫,在研究医术和教授学生之余,也会轮流坐诊,为蓟城的百姓,以及附近的百姓治病。

没过几天,司徒倩眼疾被杨枫治愈的消息就传到了雒阳。

第一个知道消息的,自然是司徒家,是司徒倩派人快马将消息送达的。

司徒南当然是大喜之极,恨不能立即飞到燕州,亲自看一看眼疾痊愈的宝贝孙女儿。

“殿下真是我司徒一门的福人啊。”司徒南微微一叹,心中不无感慨。

司徒倩的眼疾,司徒影的肥症,是困扰司徒一门多年的两大难题。

这两大难题,不知道难倒了多少神医,全都束手无策。

谁想到,竟然全都被杨枫给解决掉了。

关键是,杨枫还是他司徒南的孙女婿。

司徒南想起,赐婚之后,杨枫曾经来到他的府上,要人要钱,当时他们司徒一门都看不起杨枫,觉得这个赐婚算是毁掉司徒倩的一生了。

可谁想到,结果大大出乎了司徒南的意料,出乎了司徒一门的意料。

司徒南老怀宽慰,于是便立即给司徒倩回了一封书信。

书信的内容,有三点。

第一,让司徒倩继续低调做人做事,帮助杨枫管理好燕王府,让杨枫不会有后顾之忧。

第二,让司徒倩多多留意萧月琴,切记不可立即将所有的权力都收归到自己的手中,以免引起萧月琴的反弹。

第三,就是问司徒倩,燕州的发展,还需要什么支援,他一定会全力资助燕州的。

杨枫治好了司徒影的肥症,治好了司徒倩的眼疾,这两份天大的恩情摆在这里,司徒家全力支持燕州,就算是太子杨钦也无法阻止。

大楚国,因为是江北,民风虽然不如北境各国彪悍,但也是有仇必报,有恩必报的民族。

太子杨钦若是阻止司徒家报恩,对他的名声自然就会有很大的影响,甚至于会动摇杨氏在大楚国的皇权地位。

写了这封书信之后,司徒南立即派出府中的信使,飞马前往燕州,将书信交到司徒倩的手中。

这么一来,司徒南的劲头就更大了啊。

两个嫡孙女,都已经恢复了正常人,

这一场夺嫡之争,不管是东宫胜出,还是燕州胜出,司徒家都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啊。

几乎是当天,高雏凤送达的消息就到了皇宫。

虽说杨显一心沉浸于寻仙问道,但他对燕州的情况还是十分关心的,因为燕州的稳定与否会影响到平吴大计。

司徒倩的眼疾痊愈了?

杨显对此并没有多大的意外,因为杨枫能将杨柏从鬼门关外拉回来,能治好司徒影的肥症,自然也是有可能治好司徒倩的眼疾。

只不过,帝王的心思,跟普通人是不一样的。

杨显刚刚下旨,让太子杨钦监国,杨枫这边就治愈了司徒倩的眼疾。

巧合?

还是杨枫故意?

杨显直接就选择了后者,认为杨枫是故意的,是对他这道圣旨的不满。

虽说杨显寻仙问道,但他对杨枫这个孙子还是很偏爱的。

因为要长生不老嘛,什么太子啊,什么皇太孙啊,都已经不重要了。

可是,燕州的地理位置还是一样重要,燕州的稳定也是一样重要,不然就会影响杨显的平吴大计。

一番思考之后,杨显下了一道圣旨,册封杨枫为皇太孙,镇守燕州。

按说,不管是太子,还是皇太孙,都是需要在雒阳公干的。

但是,燕州实在太重要了,杨显不敢冒险,将杨枫从燕州弄回来,再换一个人镇守燕州。

毕竟,杨枫在燕州的威望太盛,换人就是对燕州的釜底抽薪。

一旦大荒国和铁勒趁机联手出兵,维部又持观望态度,燕州就危险了。

一切不利于平吴大计的事情,杨显都会规避,不敢去冒险。

因为杨显的心里还有那么一丝的担心,就是长生不老丹是否能够被真正炼制出来。

再者说,就算杨显真的能长生不老,他也不会冒险,让燕州出事,造成大量的伤亡,因为那不是明君所为。

所以,杨枫这个皇太孙就比较特殊了。

准确说,杨枫是皇太孙级别的亲王,行使的还是燕王的权力,但却也有参与朝政的权力。

这道圣旨,让任德江暗暗松了一口气,这是帝王之道的平衡术啊。

而且,杨显此举,也是向所有人证明,他的长生不老之心。

圣旨下达,正在送往燕州的路上,就已经传遍了整个雒阳。

几家欢喜几家愁。

雒阳杨铮、左仆射高炯、户部尚书司徒南、礼部尚书萧广元,左卫大将军石万钧,自然都是感到高兴。

而东宫,而博陵崔氏,包括杨松在内,自然都是很不高兴的。

太子杨钦又摔了一个砚台。

因为东宫书房的砚台频频更换,使得东宫的一些下人也是私下议论不已,这个消息早就传出了东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