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假使何大清同意的话,那么他倒是愿意出面去跟鸿宾楼的沈老板谈谈,让何大清重新去鸿宾楼当厨子。

何雨柱也很赞同何雨默的这个想法,因此,他找到何大清,询问何大清的意见。

何大清怎么也没想到,何雨默竟想出这个主意来。

差点儿没当场发飙!

他当初之所以跟着白寡妇私奔,一方面的原因,当然是贪图白寡妇带给他的温柔乡,但另一方面的原因,也是因为他自己不想在鸿宾楼干下去了。

毕竟厨子这个工作实在是太辛苦了,他干够了。

如今,他特地跑回来,可不是为了再去鸿宾楼吃苦头的!

不过,这次他忍住没有发火,因为他很快想到,这肯定是何雨默给出的主意,目的就是想把他给打发走。

但是既然他此前已经付出了那么多,而且他明显已经感觉到,自己的“亲情计划”已经开始奏效,起码对何雨柱还有何雨水是有效的。

这次说不定就是何雨柱想要考验自己呢?

因此,这个节骨眼上,他绝对不能退缩。

不如就先应下来,到时候再跟何雨柱软磨硬泡呗……

于是,他考虑再三,同意了。

…………………………

几天之后,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何雨默接到了一个来自赵先生办公室的电话。

电话那头,赵先生的秘书以恭敬的口吻邀请何雨默前往赵先生的办公室,表示赵先生有重要的事情要与他面谈。

何雨默心中满是疑惑,但也夹杂着几分期待。

他迅速整理好自己的衣着,步履匆匆地前往了赵先生的办公室。

走进那扇庄重的大门,何雨默被引入了一个宽敞明亮的办公室。

赵先生正端坐在办公桌后,他的目光如炬,透露出一种睿智和果断。

“何雨默同志,你来了。”赵先生微笑着招呼道。

何雨默恭敬地走到赵先生面前,微微鞠躬,“赵先生,您好。请问您找我有什么事吗?”

赵先生指了指旁边的沙发,示意何雨默坐下,“不必拘礼,雨默同志。我今天找你来,是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和你商量。”

说着,赵先生按下了一个按钮,不一会儿,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被秘书引领着走了进来。他身穿一件深色的中山装,脸上带着和煦的笑容,目光中透露出一种亲切和睿智。

“雨默同志,这位是侯老爷子。”赵先生介绍道。

何雨默一听到这个名字,心中不禁剧烈震动。侯老爷子,难道就是他在未来的岁月里深深仰慕的那位,发明了“侯氏制碱法”的科学巨匠吗?

这个名字对于他而言并不陌生。

根据他未来的记忆,侯老爷子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和领导者,他的杰出贡献和卓越成就深刻地推动了整个国家科技发展的进程。

何雨默一直将他视为自己的精神偶像和榜样,万万没想到今日竟有幸与他相见。

侯老爷子,华国赫赫有名的科学家及化学家,被尊为国内重化学工业的开拓者。

他曾在阿美莉卡的麻省理工学院深造并荣获博士学位,学成回国后,全情投入化学工业的研究与发展之中。

在高等教育领域,侯老爷子也建树颇丰,曾在多所着名高校执教,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同时在科学研究和技术革新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20世纪20年代,侯老爷子突破了氨碱法制碱技术的难关,为华国纯碱工业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后,他又独创了侯氏制碱法,这一创新不仅打破了国外在该领域的技术封锁和垄断,更让中国在全球制碱行业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为了促进小型化肥工业的发展,侯老爷子再次提出了使用碳化法制取碳酸氢铵的创新思路。

经过不懈的努力,这一想法最终成功实现工业化,成为华国生产纯碱和化肥的关键方法之一,对国家的工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遗憾的是,起步还是稍显迟缓,没能改变历史上的那次粮食危机。

何雨默决心要改变这个历史局面,让化肥产业提前起飞,不再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

他激动地站起身,压抑住要去磕一个的冲动,伸出双手与侯老爷子握手。

说道:“侯老爷子,您好!我是何雨默,能够见到您是我的荣幸!!!”

侯老爷子面露微笑,和蔼可亲地说:“哦~小何吧?战斗英雄!赵先生对你赞誉有加啊……”

何雨默激动地回应道:“侯老爷子,您是我心中的偶像!”

侯老爷子开心地笑了几声,以为何雨默是在客气。

何雨默继续说道:“您发明的制碱法原料利用率高、产品质量上乘,并且在制碱的同时将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转化为氯化铵化肥,实在是太巧妙了!还有您的‘联碱法’制取碳酸氢铵的技术,也是我们华国制造氮肥的关键途径!”

这次轮到侯老爷子感到惊讶了:“小何,没想到你如此年轻,竟然对化工行业也有深入的了解?”

要知道此时侯老爷子看何雨默就像是看一个孩子,他根本无法理解为什么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会了解大学生才有机会接触到的前沿知识,并且还能精准地评价他的制碱法的优点,侯老爷子感到十分震惊!

此时,赵先生笑着插话道:“侯老,我说的没错吧!这位小何同志确实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啊!”

何雨默只能解释道:“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解决我们国家的化肥问题,因此去五道口职业技术学校旁听了一些课程,恰好学到了这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