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历史:刷视频吐槽历朝历代 > 第23章 【#范仲淹赈灾#】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3章 【#范仲淹赈灾#】

评论区

[野史不一定保真,但野史一定保野。]

[我记得赵子龙那个还有一个说是,他自己把自己笑断气了。]

赵子龙:……还来?

[何止我看过最野的一条,周瑜历史上的死亡实际上是假死,假死以后,他就以黄月英的身份留在诸葛亮身边。]

刚还在笑话别人,现在突然被造谣的周瑜:这个……应该没人会信吧?

[我记得一个是,好像说周瑜死的时候其实没死,他在棺材上面开了一个小口,但结果那个口被诸葛亮堵住了,周瑜活活闷死了。]

[……]

前面的朝代不明白这些野史有什么好笑的,但后面那些经历过三国,尤其是看过三国正史的人,看着这些堪称离谱的野史,真的很难不笑出声来。

而被各种野史造谣的三国人:……野史就没有其他人可以造谣了吗?为什么光逮着他们薅?

……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视频里一个男子拿着一个hRb 400螺纹钢筋,在河边将手上的螺纹钢筋放到已经磨开一条缝的石头上,继续磨着……】

评论区

[虽然咱们老祖宗说过‘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他的老祖宗说的是铁,是铁呀。你拿一个螺旋钢筋,在这里磨什么啊?]

[明朝的洪武四大案我估计是看不着了,但现代的中铁大案我能不能看到,那就看你了。]

[明朝的洪武四大案也就死了十多万人,这个他要是把这个hRb 400钢筋磨细了,那挑动的就是一整个行业,少说千万人。]

[中铁局:兄弟,你有什么难处你就说啊,你就说何必呢,何必这么威胁我?]

[你要是真的能把这hRb 400螺纹钢筋给磨细了,我就把我的毕业证书撕了。]

[这个玩意可是全球90%的建筑行业都在用,地震都这不断,你竟然还试图磨细它。[佩服.jpg]]

[中铁局:我这里面是有你的前女友,还是有你的情敌?兄弟你说,在哥这,没什么事是你放下那根螺旋钢筋后,解决不了的。]

[兄弟快磨,我前男友,前前女友全都是中铁的,我在精神上支持你。]

[前男友、前前女友?这短短一句话,把我cpU都干冒烟了。]

[磨吧,磨完了之后,刑场的枪声从年头响到年尾。]

[到那时候不光是咱们国家的刑场枪声从年头响到年尾,这个钢筋可是全球用的,这些国家有一个算一个,枪声响的跟鞭炮一样。]

[……]

百姓们看着视频里的那个钢筋好像也没什么特殊的,只不过比他们平常用的铁好像更坚固一点,但似乎也不至于让评论区的人那么……说吧。

百姓们看完评论区,大概能理解这个所谓的钢筋,看起来似乎和后世不少人的身家性命联系在一块。

皇帝们看完评论区后则更加关心这个钢筋是怎么制造出来的。

一个地震都震不断的钢筋,皇帝们只是听到,就想到了无数个这个钢筋在他们这个时代要是能够做出来,会起到多大作用。

明——朱元璋

明朝洪武年间前期的臣子们看到前面还在津津有味的分析,但看到死亡数十万人数的洪武四大案后,一下子没了悠闲看视频的心了。

后世那些中铁大案,再怎么着也离咱们很远,但这个死亡数十万人的案件可是与他们息息相关,也不知道是什么案件,竟然能造成这么大范围的死亡人数?

造反吗?

洪武早年间的臣子们百思不得其解。

而洪武晚年已经经历了三大案件的臣子们看到那条评论就更慌了。

按照之前的案件数了数,发现无论哪一个案件都不能和空印案,胡惟庸案,郭恒案并排成四大案的大臣们都慌了,想到之前那三大案件牵连的死亡人数。

一时间洪武朝的许多大臣们都老实了几倍不止,哪怕之前还打算做一些小动作的大臣们都迅速派人阻止了手底下人的动作。

一想到未来还有一个大案件的情况下,谁也不想在这个风口上被当成下一个案件的开刀石。

就在明朝大臣们战战兢兢的时候,光幕上的视频滑到了下一个。

……

【#范仲淹赈灾#】

【如果有个官员在地方闹饥荒时,不仅帮着粮商抬价,还跟着当地富豪大肆挥霍。

如果你们是当时的百姓,你会认为他是一个清官,还是一个贪官呢?

三秒时间回答。】

别的不懂,百姓们可听得懂这句话的,纷纷在弹幕上留言。

“贪官,这一定是个贪官。”

“在闹饥荒的时候还高抬粮价,这不是让百姓们去死吗?”

就连读书人,有不少人认为这就是一个贪官,国之蛀虫。

但一些已经步入官场官场的老油子,还有一些敏锐的皇帝却察觉到了这里的不对。

如果只这么说,那肯定光看前面条件,那肯定是个贪官,但这个视频后面加了一句,当时的百姓认为。

那就证明后面有反转。

【贪官是吧?如果我是当时的百姓,我也会这么认为,但他接下来的操作才真的让人感叹,这位的确配得上史书上给他的赞誉。

他在发现官府的粮食不够赈灾,但却足够支撑一段时间,这时候他趁这个机会高抬粮价,把原本只需要一百二十文钱就能卖一斗的粮食,以一百五十文一斗的价格在那些粮商手里买下来。

这一举动吸引了不少粮商,让不少打算大赚一笔的粮商纷纷带着粮食赶往当时的灾区——杭州。

但咱们现在都知道一个地方能消耗的粮食是有限的,当一个地方的物品高出当地所需后,价格自然会下调,粮食也是同样的道理。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古代可不像现在有这么多保鲜技术,这些粮食大部分都是走水路运过来的,在运输的过程中难免有些损耗,如果再运回去还会再有损耗,说不准还会亏本。

在这种情况下,范仲淹给了他们两个解决方案,一是你把粮食原路运回去,第二是在当地销售,但价格不能太贵,你不会亏,还能小赚一笔。

能赚钱,谁会想亏钱?所以大多粮商都选择了在当地销售。

在这种情况下,粮价瞬间降了下来。】

百姓们没想到还能这么做,瞬间一改之前对范仲淹的评价。

而一些脑子转的快的聪明人,却有一种果然如此的感觉。

【但这才是他的第一步。

灾后的百姓们手已经没有多少钱了,没有钱就就算粮价再便宜,百姓们也买不起,所以他开始自己的第二步大兴土木。

他自己下令让百姓们修建寺庙,修缮吏舍。

不仅范仲淹自己这么做,还让当地的富豪大商们一起。

哎,这时候是不是有点明白过来了。

大兴土木,那就需要人,人从哪里来那当然是当地的灾民啊。

请了人就要给钱,有了钱百姓们就能够买来粮食,这样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经济也就动了起来。

但还不够,他打出的第三步,就是举办龙舟赛。

让当地灾民或小贩去龙舟在附近贩卖吃食,能有条件来参加龙舟赛的那大多数都是有钱人,以他们的能力,一个人出行可以养活十几个灾民。

如果只是让捐钱,富商们肯定不愿意,但如果是出去游玩时消费的,那就没问题了,就这样,当地的经济在范仲淹一步一步的带动下,活跃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