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重回七零,不做弃妇 > 第1237章 多功能小吃车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即便不再打击投机倒把,个体户都被国家认可,普罗大众在短时间里也还是无法接受。

多数人仍认为小生意就是不务正业,做小生意的人都没有正事儿,走的是旁门左道,不会长久。

这一点秦小妹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她重生一回,知道哪怕再过三十年、四十年,即便随社会发展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工作岗位,人们对考公考编、铁饭碗依旧抱有近乎狂热的执念。

好像不端上铁饭碗,吃不上国家饭,都不能叫做有工作,只能叫打工仔,哪怕月薪可观也仍低人一头。

这一点在哪个时代都是一样的,也就是王大娘、方桂华等人没有成为工人的机会,否则哪怕是临时工也比小摊贩要体面些。

老于家祖祖辈辈都是老实巴交的人,种田就为把田种好,现在做豆腐也是尽心尽力。

可这毕竟是大溪沟村,他们能留下做十天半个月、一个月两个月,可之后呢?还是得有个自己的活计干着才安心。

和大溪沟村的社员们一样由队长领着全村奔小康?镐头村估计难以实现。

于老大对自己村里的情况了如指掌,明白那一盘散沙短时间内是聚不起来的,还不如咬咬牙自己干!

挣钱嘛,不寒碜,小摊贩咋了?都是劳动,靠自己的双手吃饭,被看不起也不耽搁挣钱买肉吃。

都是一家人,于老大也不扭捏,他作为代表找上妹子,言明自己一家也想上城里摆摊试试,万一能行,家里多个进项,一大家子也多条活路。

“我们商量过了,做小吃不错,你们卖豆干豆腐,我们就卖擀面条,浇上热卤子,一绝!”于老大竖起大拇指,看得出来他对自己的手艺非常骄傲。

钱大娘面条擀的好,这在村子里是出名的,她的手艺都是从娘家学来的,娘家的哥哥嫂子自然也不差。

虽说面条哪儿都有卖的,可老于家的面条做的实在好,就像大溪沟村的豆腐一样,同样是豆腐,做的好便能成特色,别说没准儿还真能行。

那大街上摆摊的多了去了,没道理自己家的人不能去,钱大娘一听哥哥能抹下脸去支摊子,只有支持的。

锅里咕噜噜噜卤着豆干儿和鸡蛋,兄妹俩就坐在灶门前儿商量摆摊的细节,秦小妹也凑热闹听了一耳朵。

就听于老大正在烦心摆摊的家伙什儿。

他家里是有板车的,可一家人在城里没有落脚地,想想每天都要拉着锅碗瓢盆和一应食材在公社和村子之间来回,就觉得头皮发麻。

虽然钱大娘表示东西尽可以放在庆春的老丈人家里,可于老大还是摇头。

“说的简单,要支摊子需要的东西可繁琐了,光是一辆板车就够呛能塞进院儿里,更别说还有别的,不妥不妥~”潜意识里并不想麻烦人,于老大还想再寻思寻思,最好找个两全的法子出来。

在公社没有落脚点是最大的不便。

老钱家还好,钱大娘是要和亲家母联手摆摊子的,自然一应物什都堆在老陈家院子里,方便取用。

可老陈家的地方也有限,公社房屋密集,他家能有个单独的小院儿不知道招了多少街坊邻居红眼,就那点地方,还没老钱家二分之一大呢。

“这要有个多功能小吃车就好了。”秦小妹是未来人,她听了舅舅的话第一反应就是安排多功能小吃车。

老于家的问题不算什么,一个多功能小吃车就能一站式解决。

正想着手搓小吃车的可能性,秦小妹没意识到自己把心里话给说了出来,钱大娘向来在意闺女的意见和看法,当即问道:“啥是小吃车啊?”

“········”

不知道该怎么和舅舅他们解释,秦小妹硬着头皮尽量描述。

“就是····嗯·····集经营、运输、存储为一体的多功能车,专门做小吃的。

里头设有杂物收纳柜,还有地方可以放锅灶、搁水桶,支摊儿方便,停在哪里摆在哪里,收摊儿更方便,起步就走·····”

秦小妹说不下去了,对面兄妹的眼睛瞪的老大,明显受到了不小的文化冲击。

虽然二人都按住性子没有打断秦小妹说话,可很明显,他们心中的疑惑非常多。

等秦小妹不说话了,于老大几乎紧接着她话茬道:“这这这!外头都发展成这样了!这啥····嗯····多功能小车搁哪儿定做?要多少钱?怕是不便宜吧。”

“真好。”钱大娘也满脸憧憬,“有这样一个小车不仅收摊支摊方便,东西也不杂乱,实在太便利了!”

毕竟是三十年后的产物,科技在进步,社会在发展,能不便利嘛?

别看秦小妹说的头头是道,可她只见过猪跑,实则并没吃过猪肉。

要做····也不是不行,她倒是不怕失败,可就怕做出个四不像来,派不上用场,帮不上忙。

“我····我也是看芬兰信上写过,沪市那边儿摆摊就有这样的小吃车,我们这边儿还没见过呢。”秦小妹扯了个慌,脸都红了。

好在舅舅和母亲信任她,并没有打破砂锅问到底,只是语气中的失落明显。

“那怪不得了,人沪市是啥地方?一等一的大城市!自然就连摆摊的东西也是顶顶好的,咱这小地方比不上,想买也没地儿买去。”于老大摸摸头,面露可惜。

钱大娘和哥哥的关注点却不一样,“在沪市摆摊儿这么挣钱呐?那小吃车听着可不便宜,卖小吃那点儿利润·····”

这时候摆摊跟三十年以后摆摊经营理念完全不同,主打的就是一个物美价廉,薄利多销。

同样一碗面,饭店收五毛,摊儿上顶多卖三毛,还得口味好分量足,否则肯定存活不下来。

如后世那般地摊上买杯饮料比门店里还贵的情况,是绝不可能发生在今时今日的。

一想到同样是摆摊卖小吃,沪市的小摊贩竟然那么挣钱,都整上多功能小车了,兄妹俩很快从无法实现小吃车的失落中缓过来,复又鼓起劲儿,相互鼓励。

“咱差哪儿了?勤劳不差、品质不差,顶多差点儿运气,没投生在沪市这样的大城市。不过没关系!只要努力,等攒够钱在公社租间小房,也不比小吃车差哪儿!”

都是想得开,善于苦中作乐的人,兄妹俩很快又热热闹闹的商量起来,直到钱木匠和老父亲回来吃晚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