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今天下午最后一节课换了一个教室。

除了体育课外,这几天习惯了这批学生基本上都待在这个明亮但略显呆板的教室里,突然更换场所,让很多人居然还有点不太适应,但更多的是期待。

一直盯着一个地方看,很多人早就有点腻了。当然了,主要是那些听不进课的人有这样的感觉。

这节课是音乐课,大部分人对于后世的音乐课十分好奇。历史课后,裴姝他们班的人陆陆续续就开始往另外一栋楼走去。

音乐课教室在离主教学楼不远的地方,它所在的这栋楼只有三层高,专门被学校安排用来进行音乐课教学或者搞其它活动,也不用担心会打扰到其它班级。

音乐教室比平时上课的教室大多了,差不多大了一倍。看到和之前的教室相差不是很大的新教室,很多人失望了。这不就是少了那些课桌椅、比原来的地方大一点吗?也没有什么新意啊!

有些人则是好奇里面那些看起来有点古怪的东西,敏锐一点的已经在猜测是不是乐器了。

还确实是乐器,学校给这门课配了一些比较普遍的乐器,比如电子钢琴、吉他、二胡、古琴等,实际上除了一些特殊的场合,很多时候都用不到。要是音乐老师要求高一点,他们会自带乐器来上课。

看着那些乐器,古代的音乐家们提起了精神,寻找自己熟悉的乐器,最后失望地发现很多都不是他们认识的。

春秋时期,俞伯牙:那是琴吧?不过看起来和我们这个时候的有点不太一样,不知道弹奏效果如何?

三国时期,嵇康:那个黑白条状的乐器是什么?真是闻所未闻。

唐朝,白居易:怎么都没有琵琶?我喜欢听这个。喔,差点忘记了,这是学校,不是教坊司。

在众人的猜测中,音乐教室里已经差不多做好课前准备了。根据老师的要求,文艺委员王伊倩安排大家在教室中央围坐好。

这几天古人们渐渐地了解了后世这种班级构成,发现除了老师外,学生当中也存在着“阶级”划分。

除了班长、副班长、学习委员这些小领导外,各学科还有科代表,然后还有纪律委员、劳动委员、音乐委员这些岗位,总之,挺丰富的。

别看只是一个几十人的班级,可是加上老师,已经可以看作是一个完整的机构了。

其实某些朝代的学堂里也有类似的负责人,但是都没有现代分得那么细致,这让很多人惊叹和好奇后世学校的组织结构。

正式上课,音乐老师做了一个简短的自我介绍:“同学们好,我叫朱音。不出意外的话,以后你们的音乐课都由我来给你们上。大家都不是音乐特长生,所以我们的音乐课主要是以放松和培养大家的音乐素养为主......”

朱老师是一个看起来温和、优雅的年轻女士,外表看起来和她的专业十分匹配。

直播屏前面,大家在思考着音乐特长生是做什么的,是不是专门学习音乐的?而且后世的音乐课原来主要是用来放松的吗?

朱老师继续:“大家应该知道,这些年古风音乐十分盛行,今天我们来学习几首古风歌曲。提到古风歌曲,大家印象里最先想到的是哪首?”

几个同学异口同声:“《青花瓷》。”

不说古人们了,其实现代的学生对于音乐课也是十分兴奋的,一个星期就那么一节放松课,大部分人自然是十分高兴的,所以很多人的状态明显就很高,显得异常活跃。

听到青花瓷的时候,古人们有点懵,这是什么曲子?

唐朝以前的朝代对于这个名字十分陌生,看这个名字听着应该是瓷器,可是这是什么类型的瓷器却不是很清楚。

唐朝及以后的朝代也有点懵:不是上音乐课吗?怎么说到青花瓷了?后世是怎么把青花瓷和音乐联系上的?

朱老师:“你们很聪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青花瓷》这首歌。”

歌曲其实大家都知道,基本上也都会唱,朱老师主要是想通过这首歌加强大家的识谱能力和学会配合的能力,所以选了一首传唱度很高的歌。

音乐教室里有一块很大的教学白板,都不需要另外打印纸质简谱了。

看着朱老师放出来的简谱,观看直播的人看得有点晕,怎么后世的乐谱和他们时期的差别这么大?这完全不是一个体系了吧?

虽然很多人看不懂现代简谱,但是在朱老师的讲解下,懂音律的人还是从中听到了一些熟悉的东西,比如五声音阶。他们试着把阿拉伯数字换成宫、商、角、徵、羽,渐渐地也能听懂大部分内容了。

明朝,朱载郁:后世的乐谱应该是融合了别处的音律,不过这种形式还是挺新奇的。

几分钟后,朱老师的简谱教学工作做完了,她来到电子钢琴前面,打算先给大家完整弹奏一遍钢琴版本的《青花瓷》,这时古代的人才知道这个乐器的名称。

“当~当......”的声音响起,大家被吸引住了。

春秋时期,师旷:音质透骨,颗粒分明,声音悠扬,这也是一个好乐器。这曲子时而如山泉溪流,时而如雨落大地,虽和我这个时代之乐差异甚大,不过却自有一股清新之气。

三国时期,嵇康:这乐器的音色和琴、筝完全不同,饱满、紧实,犹如浑厚的珠子落入冰面,是另外一种韵味。

朱老师一曲完毕,很多人沉浸在现代乐曲之中,有一种这种音乐风格有点怪,但是又挺好听的感觉。

之后朱老师播放了一遍带着歌词的《青花瓷》,这次他们完整地见到了这首歌。

看着那一段段歌词,古代的诗人、词人们又出现了那种看现代诗的感觉。

第一句歌词出来:【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

唐朝,韩愈:这句歌词的逻辑语法不是十分恰当,不过不知道是不是后世的人都这样写的,他们或许已经改变用法了。

第二、三、四句歌词出来:【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

唐朝,白居易:不知道这歌曲写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不觉之间有一股淡淡的哀思,

南宋,李清照:虽然这样的写作手法不符合我们这个时代,但是写这歌曲的人还是有点功底的,短短几句就把一个画面描绘出来了。

第五句歌词出来:【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北宋,苏轼:虽然很优美,但是天青色是指代晴天吧?它为什么要等烟雨?

听到后面,很多还在挑剔字词的人也不挑了,开始静静地欣赏后世的古风流行歌曲,虽然觉得有瑕疵,不过瑕不掩瑜,整首歌给了他们一种全新的体验。

整首歌听完后,有些人已经能够哼哼几句了。

之后就是朱老师教唱的环节,在她的教唱过程中,有人尝试着用不同的乐器试着演奏了一下,他们发现用古琴、古筝、琵琶等乐器弹奏出来的《青花瓷》有了不一样的韵味。

还在上课的裴姝不知道,一首现代流行歌曲自此之后在某些朝代开始流行起来了。

这种简单易学的曲子比古代某些晦涩难懂的听起来容易理解多了,一时之间有些人也开始试着用现代的方式作词曲。

这是很多人无法想到的,当然,这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