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藏漆器近1.8万件,尤以元明清三代作品为胜。
元代藏品虽只有17件,但汇聚名家力作,如:“张成造”剔犀云纹盘、剔红栀子花圆盘;元杨茂造剔红花卉纹尊、剔红观瀑图八方盘;张敏德造剔红赏花图圆盒是张敏德唯一存世作品。
明代早晚期精品皆有,明代林檎双鹂纹剔彩大捧盒、朱地描漆双凤长方盒等。
清品种类齐全,精品逾万。剔红海兽纹圆盒技艺精妙,波浪式海水纹细若发丝;剔彩百子睟盘雕百子嬉戏,繁而不乱,仅有两件,皆藏故宫;剔彩春寿圆盒盒盖精致,外壁还有四组人物山水图纹饰,雕刻细腻流畅 。
故宫馆藏的竹木牙角器共1万件,汇聚精美材质与名家精品,如明朱三松款竹雕白菜笔筒、清吴之璠款竹雕御题刘海戏蟾图笔筒、元黄杨木雕李铁拐、明尤通款犀角雕仙人槎杯。最靡费的象牙制品当属象牙席,用象牙劈丝编织而成,纳凉极佳,技艺已失传两百年,清宫制作过五张,现仅存三张,其中两张收藏在故宫。犀角雕莲蓬荷叶形杯于故宫博物院藏。
故宫博物院藏金属胎珐琅器6155件(不含瓷胎、玻璃胎、宜兴胎和宫廷原状陈列品),几乎贯穿珐琅工艺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元明时期和大型金属珐琅器独具优势,如元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兽耳三环尊,明代的掐丝珐琅七狮戏球图长方盘等。清代最着名的掐丝珐琅极品为乾隆朝宝相花纹金佛喇嘛塔,图案复杂,气势宏伟,一批六座,完整保存在梵华楼。
故宫博物院是清代金银器的主要集中地,有清代金器2200件,银质工艺品800多件,银质生活用具6000多件。故宫金银器馆设在景阳宫。
金发塔是乾隆为供奉母亲发丝敕造,耗金3440两,是现存金塔中最高、最重、做工最精细的一件。定窑白釉印花海水鱼纹银锭式枕是金代孤品。
清金累丝嵌松石坛城重克,以金累丝工艺将火焰墙、金刚墙、经阁、本尊等依照藏传佛教规定表现出来,繁而不乱,是清代金累丝、錾花工艺的代表。
金瓯永固杯是清代皇帝举行元旦开笔仪式的专用酒器,象征疆土永固。以宝石和黄金为材料,三足为象首形状,极其罕见。
金嵌珍珠天球仪又称浑天仪,是流传至今唯一一件以黄金制成的天球仪模型。
朱碧山造银槎杯是元代名家朱碧山的代表作,兼有传统绘画与雕塑的特点,各部分间的接焊处混然无迹,代表元代铸银技艺的最高水平。
螭纹提梁壶的造型小巧玲珑,壶盖设计别具匠心,是雍正朝银器的成功之作,也是现存清代官造银器中最古老的一件。
故宫收藏各类古代文具多达8万余件,罕见的带有制作年款的明代毛笔;青玉雕龙管珐琅斗提笔、青花云纹矾红龙纹提笔等清代御用笔精品;程君房、方于鲁和徽墨四大家的墨品;白鹿纸、梅花玉版笺等名贵纸品;歙砚、端砚,存世仅一方的御题驼矶石长方砚,顾二娘、刘源的砚品。
成套文具的代表藏品是清乾隆旅行文具箱,箱内含两个多宝格,可盛放文具、烛台、绘图仪器、双陆棋、鼻烟壶、微型书画手卷等64件,是清宫遗存的唯一一件旅行用文具箱。
故宫博物院藏有战国至清末玻璃器4010件,尤以清三代时期官造作品为傲,在中外博物馆中首屈一指。存世康熙款玻璃器仅四件,故宫珍藏的透明玻璃刻面纹水丞就是其一。雍正朝珍品有21件,件件精纯。乾隆朝品种繁多,如三羊开泰山子和天鸡式水丞是金星玻璃存世孤品。
匏器即葫芦器,把初生嫩匏套入模范中,使其长成器形,由于葫芦生长自有规律,所以成品率极低,精品非常难得。故宫藏匏器590件,以康熙、乾隆朝最多最精,如清康熙匏制蒜头瓶:纹饰清晰、宛若天成,更可贵的是每瓣器身间的图案衔接自然、天衣无缝,阴阳图案无任何错乱,代表了康熙朝匏器的最高水平。
故宫博物院收藏中外钟表1500多件,体现了18世纪至20世纪初世界钟表制造业的最高水平。其中的彩漆描金自开门群仙祝寿楼阁式钟清宫造办处制造,报时过程复杂。每逢三、六、九、十二时有三个机械小人走出楼阁模型自动敲钟碗报时,随后钟面两侧观景箱子出现海屋添寿、群仙祝寿的场景。铜镀金写字人钟:英国制造,上弦后一机械小人能在面前白纸上写下“八方向化,九土来王”八个汉字,字迹工整有神。
馆藏珠宝盆景共1400余件,用料奢华,一盆一景就价值连城。孔雀石嵌珠宝蓬莱仙境盆景共用珍珠1136颗、红宝石679块、蓝宝石183块、碧玺332颗、珊瑚6枝,尽显荣华富丽。金铁树延年益寿盆景以银制花盆,以金塑铁树,树枝上以金丝弹簧连接五只金蝙蝠,摇颤欲飞。青玉菊瓣式盆水仙盆景以青玉花盆的四角雕成菊花形状,以红宝石为菊花瓣、以绿料为芯,盆中用青金石制成湖石,水仙则以象牙为根,染牙为叶,白玉为花瓣,黄玉为花蕊。虽材料昂贵,但风格清雅。陈列于珍宝馆。
故宫博物院现存明清家具5300余件,是国内外收藏中国古典家具最多、质量等级最高的博物馆。以高档硬木家具为主,云集紫檀、黄花梨、鸡翅木等名贵材质,明清式样皆有大量精品。
故宫博物院藏有极为丰富的宫廷特色文物,从代表皇权的典制文物到皇家日常生活用品文物,无所不藏。明清帝后玺印、卤簿仪仗、武备器具彰显皇威;地毯、帷幔、药具、典制文物是宫廷生活的真实反映。帝后冠服也最为齐全。反映清代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天文地理仪器亦为故宫特藏。清代皇帝鉴赏所用印章,也大多藏在故宫。清代皇家信仰以萨满教、道教、藏传佛教为主,故宫藏有大量宗教法器、祭器、造像、唐卡等,还完整保存了藏传佛教和道教殿堂。
故宫博物院将800万件明清档案拨交第一历史档案馆,后者明清档案占存世总量的一半。故宫另将包括天禄琳琅善本在内的14万册宫廷藏书拨交国家图书馆等机构。
故宫博物院现藏60余万件古籍、古建类藏品,包括约40万件善本古籍和20多万块书版。故宫的特藏类别有:内府修书各馆在编纂过程中产生的稿本,呈请皇帝御览、待刻之书的定本,从未发刻的清代满、蒙、汉文典籍,为便于皇帝阅览或携带而重抄的各式书册,以及为宫内外殿堂陈设而特制的各种赏玩性书册。此外还有翰林学士、词臣自撰的未刊行书籍,各地藏书家进呈之书;一大批宫中戏本和档案;帝后服饰和器物小样、样式雷建筑图样、舆图、清宫照片等;另有20余万块精美的武英殿殿本原刻书版。故宫古建部保存了大量古建筑文物。
藏文大藏经之《甘珠尔》是内府泥金藏文写本,乾隆皇帝为庆祝生母寿辰所制,收佛典1000余部,共计108函,以泥金字撰写经文,饰以黄金和一万多颗珍珠、珊瑚珠、松石等珠宝,极其富丽堂皇。现分藏两岸故宫,北京有96函,台北有12函。
满文大藏经,全名《清文翻译全藏经》,收佛教典籍699部,包含大量精美的版画插图,代表了清内府书籍雕版印刷及装潢的最高水平。原印12套,另一套分藏两岸故宫,北京76函,台北32函。清内府原刻4万余块字版和160余块佛像图版完好收藏于北京。
《皇舆全览图》,又名《皇舆遍览全图》,木刻墨印设色,不注比例,板框210厘米x226厘米,清康熙五十六年内府刻本,是康熙朝绘制全国舆图中刊刻年代较早而又罕见的善本舆地图。
样式雷建筑图档是清代雷氏家族在负责皇家建筑工程的200年间留下图样2000余件,成为清代皇宫建筑设计与营建活动的真实记录。
金砖是太和殿等重要建筑所用铺地材料,因敲击有金石之声,故名金砖。由苏州御窑专门烧造,工序繁琐,质控严格,每块方砖的生产周期都耗时近两年,据说成本高达一两黄金。故宫博物院仍藏有自明永乐至晚清生产的金砖600余块。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位于紫禁城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明永乐十八年建成,称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改今名。自建成后屡遭焚毁,又多次重建,现存建筑为清代康熙三十四年重建后的形制。太和殿面阔11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2377.00平方米,高26.92米,连同台基通高35.05米,为紫禁城内规模最大的殿宇。殿内金砖铺地,明间设宝座。宝座前两侧有四对陈设:宝象、甪端、仙鹤和香亭。宝座上方天花正中安置形若伞盖向上隆起的藻井。藻井正中雕有蟠卧的巨龙,龙头下探,口衔宝珠。太和殿前有宽阔的平台,称为丹陛,俗称月台。月台上陈设日晷、嘉量各一,铜龟、铜鹤各一对,铜鼎18座。殿下为高8.13米的三层汉白玉石雕基座,周围环以栏杆。栏杆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龙头,每逢雨季,可呈现千龙吐水的奇观。
中和殿,故宫外朝三大殿之一,位于太和殿、保和殿之间。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明初称华盖殿,嘉靖时遭遇火灾,重修后改称中极殿,现天花内构件上仍遗留有明代“中极殿”墨迹。清顺治二年改中极殿为中和殿。平面呈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为3间,四面出廊,金砖铺地,建筑面积580平方米。屋顶为单檐四角攒尖,屋面覆黄色琉璃瓦,中为铜胎鎏金宝顶。殿四面开门,正面三交六椀槅扇门12扇,东、北、西三面槅扇门各4扇,门前石阶东西各一出,南北各三出,中间为浮雕云龙纹御路,踏跺、垂带浅刻卷草纹。门两边为青砖槛墙,上置琐窗。殿内外檐均饰金龙和玺彩画,天花为沥粉贴金正面龙。殿内设地屏宝座。
保和殿,故宫外朝三大殿之一。位于中和殿后,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初名谨身殿,嘉靖时遭火灾,重修后改称建极殿。清顺治二年改为保和殿。面阔9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1240.00平方米,高29.50米。屋顶为重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上下檐角均安放9个小兽。上檐为单翘重昂七踩斗栱,下檐为重昂五踩斗栱。内外檐均为金龙和玺彩画,天花为沥粉贴金正面龙。殿内金砖铺地,坐北向南设雕镂金漆宝座。保和殿于明清两代用途不同,明代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清代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赐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宴,赐额驸之父、有官职家属宴及每科殿试等均于保和殿举行。顺治三年至十三年,顺治帝福临曾居住保和殿,时称“位育宫”,大婚亦在此举行。康熙自即位至八年亦居保和殿,时称“清宁宫”。二帝居保和殿时,皆以暂居而改称殿名。清代殿试自乾隆年始在此举行。
外朝东路之一的文华殿始建于明初,位于外朝协和门以东,与武英殿东西遥对。文华殿初为皇帝常御之便殿,明天顺、成化两朝,太子践祚之前,先摄事于文华殿。嘉靖十五年仍改为皇帝便殿,后为明经筵之所。清康熙二十二年始重建。主殿为工字形平面。前殿即文华殿,南向,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明间开6扇三交六椀菱花槅扇门,次间、梢间均为槛窗,各开4扇三交六椀菱花槅扇窗。东西山墙各开一方窗。殿前出月台,有甬路直通文华门。后殿曰主敬殿,规制与文华殿略似而进深稍浅。前后殿间以穿廊相连。东西配殿分别是本仁殿、集义殿。明清两朝,每岁春秋仲月,都要在文华殿举行经筵之礼。明清两朝殿试阅卷也在文华殿进行。
之二的文渊阁为清宫藏书楼,乾隆四十一年建成。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下诏兴建藏书楼,命于文华殿后规度适宜方位,创建文渊阁,用于专贮《四库全书》。文渊阁座北面南,阁制仿浙江宁波范氏天一阁构置。外观为上下两层,腰檐之处设有暗层,面阔6间,西尽间设楼梯连通上下。两山墙青砖砌筑直至屋顶,简洁素雅。黑色琉璃瓦顶,绿色琉璃瓦剪边。阁的前廊设回纹栏杆,檐下倒挂楣子,加之绿色檐柱。阁前凿一方池,引金水河水流入。文渊阁自乾隆四十一年建成后,皇帝每年在此举行经筵活动。
外朝西路之一的武英殿始建于明初,位于外朝熙和门以西。正殿武英殿南向,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须弥座围以汉白玉石栏,前出月台,有甬路直通武英门。后殿敬思殿与武英殿形制略似,前后殿间以穿廊相连。东西配殿分别是凝道殿、焕章殿,左右共有廊房63间。院落东北有恒寿斋,西北为浴德堂。
内廷中路之一的乾清宫是内廷后三宫之一。始建于明代永乐十八年,明清两代曾因数次被焚毁而重建,现有建筑为清代嘉庆三年所建。乾清宫为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座落在单层汉白玉石台基之上,连廊面阔9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自台面至正脊高20余米,檐角置脊兽9个,檐下上层单翘双昂七踩斗栱,下层单翘单昂五踩斗栱,饰金龙和玺彩画,三交六椀菱花隔扇门窗。殿内明间、东西次间相通,明间前檐减去金柱,梁架结构为减柱造形式,以扩大室内空间。后檐两金柱间设屏,屏前设宝座,宝座上方悬“正大光明”匾。东西两梢间为暖阁,后檐设仙楼,两尽间为穿堂,可通交泰殿、坤宁宫。殿内铺墁金砖。殿前宽敞的月台上,左右分别有铜龟、铜鹤,日晷、嘉量,前设鎏金香炉4座,正中出丹陛,接高台甬路与乾清门相连。
之二的交泰殿为内廷后三宫之一,位于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约为明嘉靖年间建,顺治十二年、康熙八年重修,嘉庆二年乾清宫失火,殃及此殿,是年重建。交泰殿平面为方形,深、广各3间,单檐四角攒尖顶,铜镀金宝顶,黄琉璃瓦,双昂五踩斗栱,梁枋饰龙凤和玺彩画。四面明间开门,三交六椀菱花,龙凤裙板隔扇门各4扇,南面次间为槛窗,其余三面次间均为墙。殿内顶部为盘龙衔珠藻井,地面铺墁金砖。明间设宝座,上悬康熙帝御书“无为”匾,宝座后有板屏一面,上书乾隆帝御制《交泰殿铭》。东次间设铜壶滴漏,乾隆年后不再使用。西次间设大自鸣钟,宫内时间以此为准。
之三的坤宁宫是内廷后三宫之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清沿明制于顺治二年重修,十二年仿盛京清宁宫再次重修。坤宁宫座北面南,面阔连廊9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明代是皇后的寝宫。清顺治十二年改建后,为萨满教祭神的主要场所。改原明间开门为东次间开门,原槅扇门改为双扇板门,其余各间的棂花槅扇窗均改为直棂吊搭式窗。室内东侧两间隔出为暖阁,作为居住的寝室,门的西侧四间设南、北、西三面炕,作为祭神的场所。康熙四年玄烨大婚时,太皇太后指定大婚在坤宁宫行合卺礼。同治皇帝、光绪皇帝大婚,溥仪结婚也都是在坤宁宫举行。雍正以后,皇帝移住养心殿,皇后也不再住坤宁宫,坤宁宫实际上已作为专供萨满教祭神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