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一查就查了一个多月,最先回来的是去香港的那批人,根据原来董思华的信息去调查,查出来的东西和原先差不多。

父母、朋友以及小、初中学,学籍等资料清晰明确。

因为调查花费时间长,消息传给周兴然的时候,周宁璋已经回基地了。

周兴然接到这个消息,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伤心,只能静静等着其他调查队归来。

第二批回来的是调查董思华产业的人,这批人汇报说没有查到可疑之处。

一个外号叫冬子的人却说他查到一些疑点,第二批回来的人包括明察、暗访两个小队,冬子是暗访队伍里的人。

冬子很年轻,还不到三十岁,但学历不一般,是一名研究生,专业学的还是政治。

冬子是他导师的得意门生,导师从本科就看重冬子,本科四年毕业之后舍不得放冬子离开,又鼓励冬子考了他的研究生。

导师是一名少d人士,还是该派别里大佬级别的人物,本科的时候他就邀请冬子加入其中。

奈何冬子本人非常优秀,不止导师喜欢他,上面也很看重他,冬子研究生都没毕业,就被拉去做了卧底。

冬子并不认为自己是个卧底,他更愿意叫自己观察者。

不管是卧底还是间谍都是一个长期而高危的职业,观察者不一样,任务时间短,一次任务短则两三个月,长则一年。

危险性低,将自己包装成一个上流人士,冬子觉得自己不需要伪装,也很符合上流人士的气质,然后通过上级安排进入上流社会,当一个旁观者观察任务对象的所作所为,判断他的言行是否真如他自己说的那样“赤胆忠心”。

虽然冬子才二十多岁,但聪明的大脑和丰富的工作经验使他成为行业里队长级别的人物。

冬子喜欢观察者这份工作,“敌人在明我在暗”的那种掌控感让冬子沉迷,以至于他背叛师门,成了一名党员。

调查董思华的任务并不在冬子的工作范围,他和这些明察、暗访属于一个部门里不同科室的员工,这两个科室接到任务时,冬子已经空窗半年没有出任务了。

冬子闲的快要发霉,他看到这两个科室的人要出国调查,心中跃跃欲试,向上级打了报告一起出了任务。

明察、暗访里的人都是按步骤一点点往下调查,冬子不一样,他弄清楚调查对象的情况后,觉察出上面应该对董思华产生了怀疑,才会出动这个规模的调查队伍。

如果董思华安安分分,没有任何异常举动,上面人怎么会怀疑他呢?

冬子之前的观察对象非富即贵,他太清楚这些富豪心里的小九九了,真老实的没几个,只是上面宽容,不太过分都不会处置。

董思华肯定触到底线了,领导不想忍了。

冬子觉得与其对董思华四十多年的人生经历和所有财产通查,不如逮住一个点深挖。

冬子在美国待了一个多月,只查了董思华最开始发家的餐馆,里里外外查了个通透。

这家餐馆确实没有问题,餐馆并不是董思华一个人开的,而是和别人合伙,董思华只能算餐馆的二股东,而且占的股份很少。

听说是当年餐馆大老板打算开餐馆的时候,想要找一个合伙人降低风险。

找了很多人都不愿意,当大老板决定放弃,自己一个人硬扛所有风险的时候,董思华拿着自己全部积蓄主动掌上大老板,表示自己想要投资。

有很多人劝诫董思华不要冲动,就算想投资可以少投一点,把所有积蓄都投进去,万一打水漂,好几年的劳动都白费了。

董思华表示非常相信大老板,谢绝了所有人的劝解,还是将所有资金投入进去。

餐馆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扩张了两倍朝着酒店的模式发展了。

餐馆没什么问题,董思华得到的分红却有点问题。

餐馆开业以后,意外受人欢迎,自然大赚特赚,大老板和董思华腰包都鼓了起来。

餐馆开业之始规模就不小,大老板投入资金非常多,他一个人的钱完全可以维持餐馆的运转,只是临门一脚,不知为何变得犹豫、担心,董思华虽然将自己来到美国后积攒的积蓄都投了进去,可那些钱跟大老板的投入比起来不值一提。

餐馆赚钱后大老板给董思华的分红却远超董思华应该分得的数目,按照大老板的说法是他很感激董思华对他的信任,多的那些钱是给知己的谢礼。

大老板连续给了董思华两年高额分红,这件事还被知情的人视为佳话。

冬子:“这就是我比较怀疑的地方,商人为了利益不择手段,他怎么会那么大方,为了一个浅薄的、可有可无的信任白白给出一大笔钱,至少我没遇到过这样的冤大头。”

“也不是没有仗义之士,先假定大老板是个仗义人,他给董思华的两笔大额分红,也是董思华商业帝国的基石,董思华就是拿着这笔钱去投资,投资就赚钱,赚钱在投资,钱生钱,一步步造就了他如今的商业帝国。”

“可我算了算董思华自己说的前期投资花销,所有数额加起来已经超过大老板给他的分红了,如果不是有人悄悄给董思华补钱,就是大老板隐瞒了他给董思华分红数目。”

“可大老板为什么要隐瞒这件事呢?他给董思华分了更多的钱,这件事不管怎么说都是对他有利的,是怕被人骂他冤大头吗?”

“我没有找到这家餐馆刚开业时的经营数据,我算的这些数据是根据餐馆八年前的营业额得出来的,那时候餐馆都开业六年了,开业六年赚的钱肯定比刚开业赚得多。”

“按餐馆最开始营业额的数据计算董思华的分红,董思华分到的钱还要再少些,他投资花销产生的空账更大了。”

“另一个奇怪的点也在此,董思华所有产业都是和别人合资的,他名下没有一家产业是由他全权控股的。”

冬子没有说剩下的话,在座的人都明白,这些产业有可能真是董思华的产业,也有可能是个障眼法,董思华签了合同、占个名字,其实手里分币没有。

冬子除了交上来一个计算本,其实没有找到确凿的证据,一切都是他的猜测。

可他的猜测如此合情合理,至少几位听众听完后都沉默了。

一个星期后,调查周宁璋说的苍蝇小馆周围居民的人回来了。

曾经的苍蝇小馆早已不在,变成服装店了。

苍蝇小馆的存在感低,事情又过去这么多年了,居民也换了一波,对曾经老板有印象的人少之又少。

再少,也让调查队员找出几个。

“有三位年纪较大的老年人,对这位董老板还有印象,认出照片上的董思华就是曾经的董老板,还有一位中年人对董老板也有印象,他说自己曾经经常去董老板的饭馆吃饭,他不但认出了董思华还觉得董思华眼熟。”

“因为董思华在美国有一定的知名度,我们怕他将落魄老板和如今的富商联想起来、打草惊蛇,匆匆结束了询问,所以得出更多的线索。”

“已经可以确定董思华就是那位董老板,周宁璋没有认错人,可能是中文名太过拗口,董思华并没有给周围人说过他的名字,只说过他姓董,英文名叫frank。”

第二批调查队员回来的时候,周兴然还没有直接听汇报的资格。

多亏了冬子,让领导对董思华的信任进一步降低,等第三调查队员回来的时候,汇报前领导特意将周兴然叫了过来。

调查队员汇报完,室内静的掉针可闻,周兴然看见领导的手摩挲着把手。

“从frank这个名字入手,重新调查,我倒要看看他是谁派来的妖魔鬼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