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害”,是形意拳入门必须要去除的三种弊端,这三种弊端不除,别说拳术不会提高,就连健康也会受到损害。
其实不仅仅局限于形意拳,练习其他拳术要想保有健康,也必须去除三害。
三害指的是哪三种错误?(一)就是努气;(二)是拙力;(三)挺胸提腹;
努气也就是指气息没能自然沉于丹田,属于内功修养未入其门。
此时的气息是积蓄于胸腔的,如果想要发力的话,只能用心力,无疑会震动心肺两个器官,轻者产生疼痛,重者可以震裂毛细血管,产生咳血;
或是心脏受损,贻害无穷。这样的先例客观存在。
拙力,属于丹田空虚,发力没有基础,只能靠心中勉强而致使肌肉僵紧,发出的笨拙之力。
这仍然是内功修养没找到门径,也属于急于求成,哗众取宠的行为。
发拙力的人肌肉必然僵紧,从而导致周身气血循环受到拘束;
人体健康的保证就在于气血通畅,所以拙力的害处是不言自喻的。
挺胸提腹仍然是不懂内功,不懂练拳规则所致。
这两个身体状态是相辅相成的,只要是挺胸那么腹部必然会提起(腹腔塌瘪)。
此时气息与“努气”一样,只能拘束在胸腔,难以下行至丹田,造成上身僵紧,下盘轻浮,害处于前两者相同。
“三害”,虽然是三种行为状态,但三者是相互关连的,触犯一种,必然会导致另外两种发作。
所以练习形意拳术,首先要明白什么是“三害”,并在练习当中努力去除这些弊端。
这是练拳的首要问题,因为健康没保证,练拳就失去了根本上的意义。
练习形意拳首先树立中正的形体,但是要明白中正不是僵直,所以必须做到虚领顶劲;
含胸拔背;松胯塌腰;挺膝扣足等细节。
看一个人形意拳是否得到了正传,首先就是看他是否去除了“三害”。
如果三体式架子一摆,产生了胸部挺起;腹部发瘪;怒目横眉;咬牙切齿等行为,那无疑就是“三害”未除。
这样的人别说是真传,就连最基本的拳理都不可能懂,至于功夫就更不用讨论了。
我们可以看一下练习拳击散打的人员,即使那是外家的东西,但真正有功夫的没有一个挺着个胸脯;瘪着个腹腔;咬着槽牙;瞪着眼睛来练习的。
市面上的形意拳演练,大多流于形式。
不论你打着明劲的幌子,还是打着暗劲的招牌,实则很多人根本就不了解形意拳的实质。
形意拳练习,最关键的是基础,这个基础并不是三体式,而是如何把肩胯打开。
我这里用了两个字“打开”,而没有用“松开”这两个字,原因在于打开指的是筋健和韧带被抻拉开了。
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做到放松,否则嘴上和心里的放松,是无济于事的,就如同让一个脑血栓患者站稳了一样,等于白费气力。
做到以上细节接下来就是塑形,方法就是站三体式,三体式是在中正中求放松。
这个放松指的是架子放开之后,整个身体沉下来,沉到什么程度,肩胯腰,乃至膝盖都不能有一丝向上支撑的力,全身的重量都要放到脚下,乃至地下。
什么叫松沉?这就是名副其实的松沉!
以上两点看着很容易掌握,但是现代人有百分之九十肯定做不到,或者根本就不知道有这么些细节!
所以说很多人练形意拳都是在走形式罢了!很多人练形意拳,以为形式熟了,就可以发力了,各式各样的发力方式,乃至发声喊叫的,不过是哗众取宠,无病呻吟罢了。
形意拳的力,是自然劲,即气不运自充,力不加无穷。
这个力怎么发出来?三个字“地翻天”,就如歌诀中说的“练拳容易得劲难,灵劲上身天地翻”,就是这个意思。
地翻天,指的就是力自丹田发出,传导到足下,经过大地得反弹,传导到手,这就是整体力,合“天地人”之力。三体式叫三才桩,什么是三才?
“天地人”而已,不能松到脚跟底下,上不能接天,下不能接地,哪来的三才?
形意拳入门了就是把身体松到接通天地,也可以说身体融于天地之间了。
这时候把你放在铺满了黄豆的地板上练拳,你也不可能立足不稳,前倾后仰,乃至摔跟头。
最不济也就是向前滑出寸许,功力深点,你可以把黄豆踩碎了,这才是迈步如行犁。
这是形意拳基本的东西,并不是高深的功夫。可见形意拳入门有多难。
形意拳力发丹田气出抖劲
形意拳在实战中克敌制胜的重要手段是爆发力。
徒手相搏要发力至手,持械格斗要力达器械尖头。
身动如疾风,出手似刀箭,身起如龙腾,体落似虎伏。
这些都是以劲力相支持。“力发丹田”、“化气为劲”是修练内功的主要课目。
(一)丹田发力的过程
力自丹田发出,其概略过程是:丹田聚积的内气,在意念的引领下,按拳法套路的招式贯于周身,抖发爆出。
这个发力的过程是在瞬间完成的。“意领内气”在实战中则是在“无念”中实现的。
这个“意领”是“有意无念”之领。实战中若“意执发力”,有“念”出现,则难以发出爆发之力,这一点必须认真注意。
这是因为丹田发力的过程是内功的自然形化过程,是上乘内功的真实表现。
(二)丹田发力的修练
形意拳修练丹田发力的方法是内外双修。
就外修而言,主要是修练身法。身法的基本要求是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此为外三合。
身体要呈四象,即鸡腿(取独立之功)、龙身(取束骨之法和三曲之才)、熊膀(取膀力内蓄和竖项之力)、虎抱头(取欲扑之形)。
在四象之中,把起、落、进、退、反、侧、收、纵八种要法融贯其中。
八种要法在“起望高,束身而起;落望低,展身而落”中尽展施怡。
形意拳的身法朴实无华,但内涵极深,唯认真习练才能掌握。
身法不展,丹田力则难以修成。
就内修而言,主要是修练“内气”。其要点已在前面《气沉丹田》、《调息培元》等文中有所介绍。
修练内气的核心是调气息,培元气,畅经络,通八脉。
做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形成“一发动全身”、“一动无不动”的上乘功夫。
形意拳内外双修以内为主侧、为基础、为核心、为精髓。
身形灵,内功精,才能做到变化奇正,五行相合,三才一体,四梢整齐,力发丹田,一气呵成。
这就是神形合一的基本要旨。
抖劲是形意拳中十大劲节之一,有“绝劲”之称,是形意拳中重要的劲节技法。
(一)抖劲的主要特点
抖劲运行距离极短,故又有“寸劲”之称。抖劲的速度极快,来去若风,出在瞬间,势如闪电。
抖劲“震抖”之力极强,故又有“颤劲”之称。抖劲有劲力余波,抖劲一发,颤力相随,犹如余震。
抖劲冲击力量极大,劲力急刚,其爆发力极猛,力能催山,击伤率高,不易防守。
抖劲以柔用刚极足,冷脆之劲在柔之中,以柔用急,刚在柔间,外柔内刚。
(二)抖劲的发力基础
抖劲不是蛮力所出,而是由气所发。
抖劲之力源于丹田气聚,丹田气聚出抖劲之刚;
抖劲之速则来自龟尾剧转,龟尾剧转现抖劲之疾。
因此抖劲是丹田气聚与龟尾剧转相合而发。
而抖劲之余波,又与周身三节合一、四梢齐起、五行俱闭、六合为一有密切的关系。
(三)抖劲的发力方法
抖劲源于气,但在实战中并不是边战边聚气发力。
名师高手的抖劲是在日常的艰苦练功中积累起来的真功夫。
实战中只是瞬间意引而发,没有日常的苦修实练,在实战中决不会发出抖绝之劲。
因此抖劲的发力方法就是苦练形意拳的基本功。
丹田聚气的能力由调息培元、气沉丹田、贯通八脉形成的功力而来。
龟尾剧转是在身法、步法的习练中,提肛翻尾,在意念指领下形成的内转功夫。
而三节合一、四梢齐起、五行俱闭、六合为一则主要来于三体桩法形成的能力。
抖劲是形意拳内外双修功夫的综合体现,没有捷径可循。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