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开局签到刑警队 > 形意拳半步崩拳中半步的奥秘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形意拳半步崩拳中半步的奥秘

形意拳五行拳中,崩拳的打法其实很多,按步子有拗步崩、顺步崩、退步崩、崩等,根据手法又摞手崩拳、甩手崩拳。

至于崩拳速度力量怎么来的,可以看我下面这文章,这里不做多谈。

不过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崩拳有那么多变化,为何唯独把半步崩拳提出来在五行拳中练呢?

仅仅是因为当年郭云深前辈靠这“半步崩拳打天下”的美名么?

据传闻当年郭云深前辈悟出这半步之法,是因为在监狱中脚上有脚镣,我搜了一下清代的脚镣大概是像下面那样的。

对这种戴着脚镣有个直观印象了,我们先不管前辈怎么练的,先回到问题上来。

半步崩拳的半步是什么意思?纯粹从外形上看,我们平时走路,一左一右互换着走,这一左一右互换下来其实是走了两步。

如果纯粹的前上一步,后跟一步,左右不互换,这种顺拐走法算一步。

所以半步即为:前足上前一步,后脚跟进一半距离,这种步子算半步。

不过要注意,半步和一步之间的关系不是距离远近关系,而是行走方式的区别。

脚上爆发力好的,半步出去也能比两步出去远。

传说当年郭云深前辈狱中因为戴着那种脚镣,练功开步不便,所以只能开一步,跟上半步,结果悟出了半步崩拳的打法,才有了半步崩拳打天下的美名。

不过估计郭云深前辈想不到,他这半步坑惨了一些后世的后学。

很多人练形意就奔着那半步崩拳去了,一天到晚练崩拳,开一步跟半步,呆头呆脑的一拳一拳往前顶,怎么瞅也不像能打天下的样子。

练了几年反而要速度没速度,要力量没力量,越练越呆,要说心里不怀疑,我是不相信的。

不过到底是没搞明白其中关窍,只能找怀疑自己是不是练功没有前辈刻苦?

是不是其中有内功?是不是有秘传?

安慰自己半天,又鼓起耐心日复一日,呆头呆脑的练着,希望日后能有武侠小说中一朝顿悟,打遍天下无敌手的能耐。

要么就寄托于日后能有高人提点等等。

总之这么不明所以的练,再练上三十年,这崩拳也只能是王八拳也不如的。为什么呢?

各位别着急,知道半步是怎么个半步法。

我们回过头来看,崩拳的威力来的?

或者说形意拳怎么打才有威力。

这里简要的说一下,崩拳或者说整个形意拳的威力,来源于扑身纵向冲撞的惯性力量。

为了能使这种惯性力量更好的用在击打上,才有了拳架上工整、沉坠的要求,表现在步伐上是后脚蹬,前脚趟。

一代宗师尚云祥之女尚芝蓉半步崩拳

所谓手打三分足打七,形意拳力量的主力军来自脚下的蹬踩带动身体形成的惯性,这种力量占七分。

手上三分力顶多就是肩胯的拧动。要想手上打出重击,腰腿上的力量能才是关键。

形意拳也不例外,崩拳更是如此。

既然要形成惯性力量,腿上的爆发力很关键,爆发力强了,才蹬得远。

才有把身体这百来斤分量快速推送出去的能力,这样形成的惯性叫冲撞。

否则没有腿部爆发,那种身体整体前纵扑出的力量就是一个推力,又慢又没多少杀伤力。

过去形容一些前辈功夫好,都是都是一窜十来米远(并非一步,而是组合步法),一跃一人多高,都从侧面证明了前辈们身体素质的强健。

既然知道崩拳的威力来自于什么,那么问题就来了。

郭云深前辈没有悟出半步崩之前,那也是一个高手,身体素质支持个拳打三丈的距离不过份吧?

现在给这样一个大高手戴上脚镣,限制了移动。

过去步子一开,一身子一扑浑身的分量就压在拳头上了。

现在脚上戴着脚镣,步子蹬不远,身子扑出不出。怎么办?

只能是适应了,适应短距离的扑纵,在短距离的移动中把长距离移动扑纵的分量给打出来。

打个比方,就像汽车一样,原先一辆车跑到一百码的速度,那得开出去一百多米。

后来这车改装了一下后,车子一起步就能达到一百码。半步崩就是这个意思,自己限制自己的步子,最后短距离打出极远距离的冲撞爆发效果。

形意拳谱中有个说法很有意思,猛虎出笼。

关在笼子里的老虎,任它扑跳吼叫,围观的人还能笑嘻嘻的拍个照,合个影,没什么威力可言。

但是一旦猛虎出笼,围观的人估计跑得时候都恨爹妈少生两条腿。

所以半步练法是形意拳水平达到一定层次后,限制自己的再追求突破的高难度练法。

所谓不钻不翻,一寸争先,拳打三丈不为远,近取就在一寸间。

打个重击还要远距离的蓄力,就已经露形了。形意拳是贴身短打拳,贴身不能打出重击,还不如练贴身摔法好使。

刀口抵在对方心口上和七八米外拿着刀冲上去,那种威胁更大不言而喻。

没那功力支撑,单独模仿个外形,就想达到前人高度。

这种想法实现的难度,不亚于只会练个直、摆、勾的空击就想当拳王,天天找个练沙坑练三级跳的技术动作就想去参加奥运会拿冠军。

所以半步崩的半步练法,是限制自己,逼迫自己,难为自己之后求得突破的练法。

就像一些游戏的高玩玩家,通关之后求无伤通关,求快速通关一样。

寻常人连正常通关的技术水平都没有,就追求这些,注定一无所获。

能把三级跳的成绩,用定步跳的技术动作跳出来,这才是半步练法的目的。

拳要会练,更要会养!

功夫要上身,非苦练不行,这个道理人人都懂。

不过话说回来,一味苦练未必就能成就,我觉得,练拳得时不时地玩着练,耍着练,还要似练非练。

没地方就在脑子来练,拳打卧牛之地吗。

这个在脑子来练,其实就是玩拳。

这个玩,不是吊儿郎当、嬉皮笑脸,是玩索,琢磨,再白话一点儿,就是找劲,找感觉。

孔子学易,韦编三绝,极下工夫,不过最后却说要了解易的精神,非玩索之不可,为什么?

我以为是掌握了基本东西后,以一种非常放松超脱的心态去参究,和小孩子做游戏一样,很认真,很投入,但确实又在玩。

所以孔子有个了不起的总结,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

拿练拳说,学就是下工夫,思就是玩索,练得时候不能一味蛮练,得琢磨着这个劲对不对,这个动作有什么用。

这样才算真会练,脑子才会化,功夫才上身。

玩得境界其实很高,因为心态好,没有功利心,不是整天想着出功夫,把自己弄得紧张西西。

内家拳要的就是这个心态,心态正,心意才能和,才能往虚灵上走。一紧张,什么都没了。

练拳时就要在那来走来走去、晃来晃去,找感觉,这就是行意啊。悟后起修,先修再悟。

内家拳就是个悟和修的关系,不过是一层修一层悟,不修不悟,即修即悟。

下了苦工,再一琢磨,一比画,说不定立马气象一新,找到了顿悟的感觉,看花开悟;

此生不负宝剑磨砺,铁杵磨成针哟!

什么是养拳?如何养拳?

养拳,即保养拳术,是维持和延长拳术运动生命的手段。

练拳的人大都知道练拳、赏拳、玩拳、用拳,但不少人却疏忽了养拳。

拳术不仅具有具体的形式,也有抽象的内容,从这点来说拳术的生命是永存的。

不过,具体到个人来谈,拳术可能像他的健康状况一样有兴有衰。

有的人其拳术生命好象昙花一现;

有的人却能永久不衰,甚至可与年龄同步长进,这就涉及到如何养拳的问题。

不断进取以养拳

俗话说:艺无止境。可有些人在训练稍有所成,便感满足,不肯进一步由粗到精、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去发掘领会提高,不能大受,中途自辍;

另一些人自以为是,固步自封,不与同道交流、切磋、探究,没有相规相成,久之定形变味。

不进则退是事物发展的规律,自满的产生便是拳术生命走向衰弱的开始,即所谓满招损。

钻研理论以养拳

任何拳术都有自己的一套思想理论,且比形式更富神奇奥妙。

某些人虽能依样画葫芦,有模有样。

但由于对内在的东西缺乏深入钻研,不知其所以然,无法感化思悟,品尝不到拳中妙境,感到乏昧后他会自愿停弃,深化不了。

这是造成拳术生命短暂的第二大原因。

结合生活以养拳

首先,要尽量使自己的生活习惯不悖于拳术的运动规律。

比如太极拳要求松柔、入静,生活中自己就要设法避免无谓的用力和不必要的紧张。

其次,尽可能将拳理落实到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中,要因时、因地制宜,随时随地养拳。

气、神、意的练习对拳术保养有良性影响,可随时随地进行。说没一点时间练拳那是借口,排队、等车、看报、聊天都有练拳的机会。

如果常规训练一停,就忘了自己是练拳之人,那他练拳的时间也就那么一些;

而有些人却善于见缝插针,平时也能做到“人在拳中”,行、走、坐、卧不离拳。

显然后者的拳术生命将会更长久、旺盛。

修心养身以养拳

身心是拳术的载体,任何对身心健康不利的对拳术也不利。

六淫侵扰、饮食不调、起居无常、过劳过逸,以及七情偏激、骄横、忌妒、贪欲、狂妄等内外因素,都会降低生理和心理对拳术的适应性和运载能力。

影响身心对拳术的专注力和投入力,缩短或摧残拳术的生命。

总之,正像创业容易守业难一样,练拳容易养拳难。

只有对拳术热恋痴情的人,才会将拳术看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认真细致地加以爱护和保养,使拳术的生命之树长青。

“练拳似休息”是讲:练拳练功要求心神安静专一,全身内外周身协调。

练拳的过程就是静养休息的过程,全身内外不得紧张,处处筋肉放松,做到心静安神。

太极拳具有消除疲劳、恢复体力、愉悦心情、松弛神经的功能,是一种调养身心的养生运动。

而不是疲劳身心的体力劳动,应当是越练越舒服。

“练拳似休息”的思想方法既符合万物顺序自然的法则又符合养生之道,也是一种脱规矩而合规矩的练法。

练拳时,全身内外、上下、左右、四肢全体、大脑思想全部放松松开。

松则气通无阻力,心不外想,神不外游,目不外视(也可两眼微闭),耳不外听,忘却鼻息,随意漫行,无拘无束,只在意不在形。

所以练拳练功是一种养精、气、神的过程,通过练功达到神经细胞的休养,从而保持全身的活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