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三个走路人的鞋印,与他们两人留下的相比,明显要更早一些,至少早了两天。史海滨弯下腰,仔细端详着那三个行人的足迹,果然如他所料,这些足迹的清晰度远不如那对球鞋和钉有后掌的布鞋所留下的印记。
“你再仔细瞧瞧这里。”马玉林突然开口,并用手指着其中一个行人的足迹说道。史海滨顺着他的指示看去,只见那枚足迹上确实有不少一条条细细的痕迹,宛如蛛丝一般。
“这些痕迹可不是随便出现的,”马玉林解释道,“那是小虫子从上面爬过后留下的。你看,这是红蚂蚁的印,这是屎克螂的印,这是喇喇蛄的印……”他一边说着,一边指着那些痕迹,仿佛在介绍一件稀世珍宝。
史海滨瞪大了眼睛,心中暗自惊叹马玉林观察得如此细致入微。这些细微的痕迹,若非经过专业训练和长期经验积累,恐怕很难被发现。他不禁对马玉林的专业素养和敏锐洞察力表示由衷的钦佩,连连点头称是。
待马玉林介绍完后,史海滨站起身来,满怀期待地问道:“老马,以你的经验来看,能追踪到这三个行人的去向吗?”
马玉林抬起头,他的眼中闪过一丝兴奋和激动的光芒,这是他在追踪前常见的表情。他毫不犹豫地回答道:“能。虽然案子已经发生两三天了,但这里行人稀少,现场和足迹都保存得相当完好,追踪应该不成问题。”
“那就先追,别的事儿等以后再说。”史海滨果断地下达命令,他叫上两名侦察员,然后和自己一起紧紧跟随在马玉林身后,如影随形般地追踪着杀人凶犯。
事情的发展正如马玉林所分析的那样,由于这一带人烟稀少,再加上近几日天气晴朗,没有降雨,地面上的足迹并没有遭到破坏,这为他们的追踪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于是,这四个人便循着那个钉后掌的足迹一路追踪下去。他们穿过茂密的草滩,踏上蜿蜒的小路,又跨过一条清澈的小河,最后终于走上了宽阔的乡道,径直朝着目标追去。
然而,当他们走上乡道后,情况却发生了一些变化。乡道上的行人、车辆渐渐多了起来,这使得原本清晰可辨的足迹变得有些模糊,给追踪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史海滨不禁有些担心起来,但马玉林却显得异常冷静,他只是稍稍减低了一些速度,却并没有停下脚步,依旧坚定不移地向前追去。
就这样,他们继续紧追不舍。可追着追着,马玉林脸上的神情突然发生了变化,他的眉头紧紧皱起,嘴里还自言自语地小声嘟囔着:“不好,要坏事儿!”
史海滨见状,连忙关切地问道:“老马,怎么了?”然而,马玉林似乎有些犹豫,不知是因为时机尚未成熟,还是担心会影响到刑警队长的情绪,他最终还是把到了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
那串带着诡异气息的足迹时而上了铁路,时而又蜿蜒而下,固执地与铁轨保持平行,一路向着南方延伸,仿佛在无声诉说着某个不为人知的秘密。
“呜 ——” 一声凄厉的汽笛撕破了寂静,一列货车喷吐着滚滚浓烟,嘶吼着由南向北疾驰而来。黑色的车头像一头张牙舞爪的巨兽,风驰电掣间带起的强大气流,几乎要将人掀翻在地。
史海滨和马玉林不得不死死攥住身旁的物体,双脚用力抵住地面,才能勉强站稳。呼啸而过的列车卷起阵阵尘土,模糊了他们的视线,也让两人的心跟着猛地一沉。
看着列车远去的背影,史海滨脑海中突然闪过一道光亮,他猛地拍了下大腿,惊觉道:“不好!前面不远就是平庄火车站!” 转头看向身旁的马玉林,只见这位经验丰富的追踪专家眉头紧锁,眼神中满是担忧与焦虑。
马玉林紧抿着嘴唇,双手不自觉地攥成拳头,那副神情仿佛在说:“怕什么来什么。”
当他们匆匆赶到平庄火车站时,马玉林立刻像只嗅觉敏锐的猎犬般,在售票处来回踱步、仔细观察。他的目光扫过每一个角落,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可随着时间推移,他的脸色越来越阴沉。终于,他狠狠踢了一脚旁边的石子,失望又愤怒地骂道:“妈的,这小子坐火车跑啦!” 那声音里满是不甘,仿佛一把重锤,重重砸在史海滨心上。
史海滨望着马玉林满脸的遗憾,心中也是一片沮丧。他抬头看向车站内熙熙攘攘的人群,只觉一股无力感涌上心头。是啊,铁路就像一张巨大的网,方向不过南北,可一旦犯罪分子混入车厢,就如同鱼入大海,再难寻觅踪迹。
更何况,按照马玉林的推断,这起凶杀案至少已过去两天,这两天时间,再加上火车的速度,犯罪分子或许早已逃到天涯海角,这案子仿佛成了一团难以解开的死结。
返回美丽河的火车上,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侦察员们都垂头丧气,鲜少有人开口说话。马玉林靠在椅背上,双眼紧闭,看似在打盹,可微微皱起的眉头和不时轻颤的睫毛,暴露了他内心的不平静。
他的脑海中不断回想着案件的每一个细节,那些足迹、血迹,还有消失的凶手,像走马灯般在眼前闪过。以往追踪也有失败的时候,但这次让一个双手沾满鲜血的杀人犯坐着火车逃之夭夭,对他来说,是从未有过的挫败。他甚至有些赌气地想:“要是这里不通火车该多好!”
追踪虽然失败了,但案件侦破的脚步不能停下。为了弄清尸源,侦察员们如同大海捞针般,仔细拼凑现场发现的照片碎屑。当那张年轻空军战士的半身照复原时,史海滨仿佛抓住了一丝希望。
他们顺着火车票这条线索,在辽宁省朝阳县四处奔波,挨家挨户询问。终于,在一所中学里,尘封的记忆被唤醒,照片上的人曾在此读书,后来参军入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