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重返兜率天 > 第3章 觉林菩萨偈:出自《华严经》的偈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章 觉林菩萨偈:出自《华严经》的偈

这天,小白和刘芳萍说到了念地藏经之前还有一个觉林菩萨偈,这让他一直很困惑,为什么要在地藏经之前放上这个呢?

刘芳萍告诉他,觉林菩萨偈,又名破地狱偈,出自《华严经》卷一九“升夜摩天宫品”觉林菩萨偈,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这四句偈:“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关于这四句偈,还有一个故事:

唐朝僧人释僧俊,俗姓王,京师人。他出家后不守戒律,也未曾修善,结果因为患了一点小病就死了,他死后三日又奇迹般的醒来,啼哭忏悔!自己说他将要死的时候,有冥官二人,追他索命来到一个大城门前,他正在焦急间忽然碰到有一个僧人,对他说:“我是地藏菩萨,你在京城曾经模写过我的一个身像,虽然不曾礼供,你投舍大寺后,我却要报答你模写的功德。”就教给他一行文句:“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当如是观,心造诸如来。”(晋译)你如果诵得此偈,就能闭地狱门,开净土道,能通报命!说完这句话就不见了。

释僧俊就进入了城中,面见阎王,阎王问他:“你生时值法,有何功德?”答:“惟受持一行四句偈。”阎王说:“你今诵否?’”曰:‘“忆持!”就完整的背了上面那个偈子,这时凡是他声音所及的地方,受苦之人皆得解脱。阎王赶忙说:“止止!不要说了”,于是放还人间,因此得以苏醒。之后他参验偈文,才知道这是华严经夜摩天宫无量菩萨云集所说的文句,即觉林菩萨偈。自此以后僧人释僧俊向一切僧人都说这件事,凡是听闻者都发心信受华严。

刘芳萍告诉小白,《华严经》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又名《杂华经》《百千经》《法界经》等,是早期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也是中国佛教华严宗所依据的主要理论典籍。

《华严经》大约问世于公元2-3世纪,此时大乘佛教渐兴,佛学思想走向成熟,《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满足大乘佛教发展需要的产物。相传,《大方广佛华严经》由大乘佛教着名论师龙树从海底龙宫带回,龙树所见的有三个版本,流传人间的是体量最小的版本,有十万偈,四十八品。该书最核心部分单独成经,即《十地经》及《入法界品》。《华严经》里的章节曾独立地被译入中国汉地,最早可追溯至东汉末的《兜沙经》。完本现存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共三个版本,分别为东晋佛陀跋陀罗所译六十卷本,武周时实叉难陀所译八十卷本,唐德宗时三藏般若所译四十卷本。

此经内容博大,主要是围绕毗卢遮那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善财童子等人的言行和对话,宣扬了十地菩萨、往生净土、发心为善布施和普贤行愿等大乘佛教思想。此经为印度早期大乘佛教理论、修行方法提供了具体的指导。流入中国后,发展出了更加深密的华严思想,影响了中国大乘佛教思想的发展,推动了净土信仰、菩萨道修行、普贤行的传播,因此受到了中国佛教各派的一致推崇。

佛教历史上曾有三次结集,释迦摩尼佛涅盘后不久,摩诃迦叶主持了第一次结集,由阿难诵经,整理成书。大乘佛教宣称《华严经》与《阿含经》一样,是第一次结集所出,但该经数量大,义理难明,因此文殊菩萨允许龙王将该书藏于龙宫,等待合适的人再传于人世。六百年后的龙树即合适的宣扬大乘经的人,因此《华严经》由他带回。当然,这些都是传说而已,不必太较真,我们学习佛法,只认义理就行。

听到实叉难陀这个名字,小白觉得特别有亲切感,这不就是翻译地藏经的三藏法师吗?听了刘芳萍的话,他才知道,原来实叉难陀在中国佛教历史上最大的贡献是翻译了比较完整的《华严经》。

刘芳萍说,是啊,弘一法师说《地藏经》属于华严的部分,华严是富贵,《地藏经》也是,所以属于华严部分,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地藏经》本来具足华严的大方广的庄严。

小白觉得,自己对于佛教的知识还是太少了。他深深的感觉,时间真是不够用啊,虽然跟其他学佛之人相比,他靠着刘芳萍的支持,已经把全身心都投入了修行中,可是要学习的内容太多,有点不知道从哪里入手的感觉。目前来看,还是先一门深入,把看上去简单,实则广大博深的地藏经多多研读吧。

刘芳萍听了小白的话,告诉他,这话你就说对了,念《地藏经》一般会出现三层境界。

第一层境界,认为《地藏经》很简单,每句话都听得懂。不像《金刚经》那样绕口令,感觉很高深。所以许多人,乃至学佛很久的人,他们看了许多大乘佛经,就会轻慢《地藏经》。尤其是一听说,《地藏经》是基础,那更是瞧不起了。

第二层,就是喜欢念《地藏经》,感觉念经能消除业障就用心去念,这个境界,比第一层的人要高。虽然有的是刚学佛的人,但信心很足。念地藏经消业就是超度,这一层,是《地藏经》的意义。应该来说,普遍人念《地藏经》,都会停留在第二层上。

第三层,念《地藏经》时,就好像诸佛菩萨在聚会。你看《地藏经》中,佛在忉利天,有许多菩萨,天龙鬼神都来,后来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虚空藏菩萨,你看有这么多菩萨都来了,来证明《地藏经》和地藏菩萨的功德。这个场面中,没有声闻,缘觉,只有菩萨。而且一出场,就是场面宏大,放光动地的,这个是一场很欢快的聚会。《地藏经》中,佛给鬼王授记,说他未来成佛。所以这里面的法会,是非常殊胜的。如果没有第二层的修持,无法达到第三层。

小白听了,深感愧疚,因为他一直就是第一层的那种人。希望现在通过诵读地藏经,能够让自己进入第二层,争取早日往第三层发展。

刘芳萍告诉小白,关于地藏经之前的觉林菩萨偈,宣化上人有过专门的讲解,她特意去网上找来给小白看,希望能解他的困惑。下面就把此文附录。

经文内容:

尔时觉林菩萨.承佛威力.遍观十方.而说颂言:

譬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虚妄取异相.大种无差别.

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亦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

心中无彩画.彩画中无心.然不离于心.有彩画可得.

彼心恒不住.无量难思议.示现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譬如工画师.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画.诸法性如是.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

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

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宣化上人《华严经浅释》:

大方广佛华严经夜摩天宫偈赞品——觉林菩萨偈浅释。

在夜摩天宫庄严殿中,有十位大菩萨,用偈颂来称扬赞叹释迦牟尼佛的功德。下面是觉林菩萨赞佛偈颂的浅释。

【偈云:尔时觉林菩萨,承佛威力,遍观十方,而说颂言】:

在这个时候,这位觉林大菩萨,仰承着释迦牟尼佛的大威神力,普遍观察十方一切众生的因缘,用偈颂来说明佛的境界。

【偈云:譬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虚妄取异相,大种无差别。】

人的心好像画师一样,想画画的时候,在心中先思量一番,在纸上画些什么?如何来配合青黄赤白黑诸彩色? [分布诸彩色],这是依他起性。依一张白纸和种种彩色,绘出依他起性的画。[虚妄取异相],这是遍计执性。怎样画?画些什么?其实画什么都是虚妄不实的。[大种无差别],这是圆成实性,根本没有什么分别。

这位画师,想画山水,或画人物,或画花卉,或画飞禽走兽、昆虫鱼虾等的异相,可是这张白纸没有什么分别,而是所有的彩色不同,所取的相不同,所以画出来的画也不一样。

这个大种,叫譬如真如,众生的形形色色,颠颠倒倒,没有离开常住真心。也就是没有离开如来藏性,也即是大光明藏。在这里有真空妙有。众生就是颠倒相,不应做而做,应做而不做;不应取而取,应取而不取;不应说而说,应说而不说。好像天降冰雹,粒粒是明体。愚痴人认为是珍珠,见它玲珑可爱,乃捡起很多粒,放在箱中,不久冰雹便化成水。这是不应取而取的过失。后来,这个愚痴人遇到真的珍珠,他又想:[这是冰雹,会溶化成水,不可取之。] 这是应取而不取的道理。众生就是这样的颠倒,是非不分,黑白不分。起惑、造业、受报、轮转不已。

【偈云: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亦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

在纸的里边本来是没有彩色。或者用多一种彩色,或者用少一种彩色,所画出来的画,就有彩色了。这就是依真起妄的道理。在真如自性中,本来什么也没有,是空白的。可是依真生出妄来。本来在真里没有妄,所谓[真不起妄],所以才说[色中无大种。这个妄不能生真。越画这个彩色越不同,把本来的白纸盖住了。好像从真如中生时无明。无明生出烦恼,贪瞋痴都现出来了。画这画,虽然说[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可是这个色也没有离开这个大种,也就是说离开真也没有妄。若是离开大种,离开真如自性,一切的一切烦恼无明都没有了。这是我们真心现出的一种妄想,可是妄想中不会现出真心。妄想也没有离开真心。这好像烦恼即是菩提,生死即涅盘一样的道理。兹举出譬如来说明真如的道理,所以才说[亦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不是离开真如自性而有烦恼及妄想。妄想是依真起妄。可是妄不现真,因为有了妄,真也不现。

【偈云:心中无彩画,彩画中无心,然不离于心,有彩画可得。】

在心中本来没有什么彩画,了不可得。虽然在心中找不出彩画,可是在彩画中也找不出心来。心画还不能离开,如果离开心,就画不出画;离开画,也就没有画画的心。所以不能离开心,另外有个彩画。画彩画是用心来画的,虽然用心画的,但是在画上并没有心。

【偈云:彼心恒不住,无量难思议。示现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画画的心,常无所住,画了无量无边那样多的画,想不起来究竟画了多少画?在大种中示现一切彩色,每张画与每张画,互不相知、互不相识。

【偈云:譬如工画师,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画,诸法性如是。】

好象善于画画的画师,当他在画画的时候,只知道一个轮廓,究竟画什么?也不详知,不过随缘应画而已。由心想画而画。一切诸法性,也象画画的心一样。

【偈云: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人的心,好像工画师,能画出一切世间的境界—山河大地、森罗万象,都能画出来。色受想行识五蕴,也都从心所生,如同画画。先生出五蕴的色法,以后种种法都生出,所以说无法而不造。

【偈云: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

所谓[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这首偈颂是说众生的心是重重无尽,佛才说重重无尽的法。好象心和佛是这样,好像佛和众生也是这样。应该知道佛和自己的生灭心,体性都是无穷无尽的。

【偈云: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

假设有人知道心和思想是这样,能普遍造出一切世间的境界。若能在俗谛中找到真谛,在妄上找到真,返本还原,这个人就能见到佛,而明了佛的真实体性。

【偈云: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所谓[常住真心,性净明体。]也就是真如,也就是如来藏性。这个心,不在身内,不在身外,也不在中间,所以才说[心不住于身]。身是有形相,心是无形相,遍一切处。也就是[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道理。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也可以说[心中无彩画]。冰不是水,水不是冰。可是由水能变成冰,由冰能变成水。所以说[真中有妄,妄不现真。]在真心中有妄心,在妄心中不会现出真心。所以才说[身亦不住心。]可是身和心互相依持,而能做出种种佛事。这是事理无碍,圆融周遍的法,自在未曾有的境界。

【偈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假设有人想要明了知道十方三世一切佛,应该观察法界性,法界就是真如实观。一切的一切的境界,都是唯心所造出来的。

小白看完了刘芳萍发给他的文章,突然想起来,这觉林菩萨偈里面的“心中无彩画.彩画中无心.然不离于心.有彩画可得.”以及“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不是跟《楞严经》里面的阿难七处证心,不谋而合吗?

他才明白,原来,佛陀讲法,虽然看似讲了十万八千法门,实则门门相通,只不过对应不同根基而已。看起来,他这次决定一门深入诵读地藏经的决定,还是非常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