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红楼追梦人 > 第13章 红楼梦: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3章 红楼梦: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红楼梦》第五回之前,其实是故事的背景。

这些人唱戏玩乐,又要新颖有趣,又不能犯忌讳。所以,神仙多,肯定会跟朝堂扯些关系,避开便写内宅。

所以,这个女主必然是侠骨柔情,出生草莽,因为作者曹雪芹写的时候已经家道中落。

追根溯源,他有时把自己带入进去,总得够得着。遇不到的,做梦也不可以?

再说,跟曹公一个圈子的也是这种多,捧场的肯定看到出身草根的会叫好。

他们写了,还串戏,还听不到一声好。所以,必然要投多数人的喜好。

林黛玉就不可能和薛宝钗一样。而薛宝钗这种进宫待选的,拿天子开玩笑?

不能的。

这么推断,必然是假牡丹的黛玉,出身草莽,是和多数人一样的草根阶级。

虽然草根的逆袭,大家都爱看,但也得让人信服。贾宝玉是什么人家的富贵公子?

他的妻子是草根,天子也不会这么赐婚。所以,她是个侠女,为国为民请命。

自姑苏林家,一叶轻舟而来。千里之外。

京都的外祖家,没见过黛玉。

能进得了京都?

贾府派人去接吧。

就像唐朝红拂女,只是个婢女,却嫁给了李靖。自古风尘多侠义,所以自姑苏林家而来的林妹妹其实是个红拂女式的人物。

为什么可以顶着林家大姑娘的名头,因为林如海是巡盐御史,他不能有负皇恩的。

关贾府什么事。

林如海娶了贾府小姐呗,而贾府大小姐还进了宫。

哦。

要做贵妃娘娘了。

作为那时,也算八旗子弟吧,很多规矩他们懂的。

至少能圆过去吧。

所以,就有了我们的林黛玉进贾府,而进贾府之前,她已经进京了。

孤身只影,有两个不得力的下人而已。一路到了富贵迷人眼的贾府贾母跟前,历经多少年的富贵和大风大浪了,才被人瞧出端倪来。

而她才多大呢。

前面四回,就能拍多少集的故事出来啊。

而且,关键那时,手抄吧。浓缩就是精华,抄多了,手酸。

换成我们现在的,四十回,都兜不住。

要出这么一个侠骨柔情为民请命的女孩子,必须要有冲突,所以选了清朝都知道的江南盐案。

也不用多说。

金陵,扬州和巡盐御史,这些字眼,在那时都懂。

据说康熙帝的太子几立几废,一开始,就是栽在这上面。那地界据说集中了当时清朝国库最多的银子来源。

所以,这样而来的黛玉,关键她进贾府后,审理案子的是跟着她而来的贾雨村啊。

还是巡盐御史林如海举荐的。又是贾雨村到应天府的第一个案子,没这么不知趣的吧。

压哪一头。或者说,点他来此的天子是个什么章程。

他为什么认定盐商作恶,或者御史占理。

贾府可不会多一句嘴。是没法子,人到了贾府贾母跟前,他们日后推说不知道?

而元春就要做贵妃娘娘了。皇后娘娘又没了。

人还是他贾府宁国府贾琏接回来的。

都知道。所以,贾政才会带着宝玉进宫。

王夫人才会有些指桑骂槐,当着黛玉,只说自己儿子是个混世魔王。

什么内宅里。

这是骂黛玉吧。至少,翻了她妹妹薛姨妈嫁过去的金陵薛家不算,一来了我贾府内宅。

等她一走,没准贾母要吃人参养荣丸。

也就是我们现在俗称的救心丸。所以,为什么不是两个舅舅来给贾母请安?

这等清贵人家,人老成精的老太太见识了多少风浪,都不喜欢招惹这种事情的。

还是他们自己求来的。她,舍不得最小的女儿。

一病不起。

说是回不来了。

万一贾敏,这是林如海最想做成的事情,就是写了信给贾母。

贾母估计思前想后,也就是女生外向吧。

都病死了。她做母亲的,也让人去接了来。

到如今,还能怎么样。

就是贾府被瞒着的可能性较大,毕竟假小姐,亏他们想得出来啊。

贾府是避不开,索性,做点事情。就是从巡盐御史林如海这里,毕竟是他唯一的女儿,而母亲贾敏又是贾母的小女儿。

贾敏病死了。

所以,贾母可能也忘了,自己还先去了信。

毕竟,儿孙满堂。

就是这个切入点,是最不容易激化所有矛盾的吧。贾府,只是不能不做一点事情,而不是想大包大揽。

贾府的身份地位摆在那,这是闭门谢客就能避开的?

王夫人才会跟黛玉说了那么多话。

她现在不爱说话了。虽然年轻时候,可能和王熙凤差不多吧。

也许,是因为长子贾珠死了,吃斋念佛。

许了愿吧。

而金陵薛家,金陵护官符里最靠前的四大家族,或者,你只看皇商,薛家就是金陵第一了。

贾史王,这三家可都是官。这也是贾府,不想插手,姻亲多了。

天家态度不明。或者,为人臣子的。

套用现在的白话,这是天子操心的事情。

干卿底事。

他们能置身事外,就不想靠前一丁点儿。

已经够高处不胜寒了。看这故事设定,也没法造反啊。

这些人么,肯定有点理想化的,可关键就是她进来了。

进了贾府。

还顶着林大姑娘的名头。回头,可能也姓林了,所以,叫林妹妹,林姑娘的人多,她也应对如常。

写这种小说,或者去比如高门府邸唱曲儿,是不是都要这样先声夺人?

前面三四回,没意思,就不请了。

所以,这个故事信息量太大了,古人要这么说话。

谁能够听得懂啊。

至少我是不能。

我看都看了好几回,才看得半懂不懂的。

回到原文,葫芦僧乱判葫芦案,虽然戏谑,但其实就是我分析的这样。

革职的贾雨村恢复了官身,进京跑官,不假。但应天府这种,已经要天子过目了。

说白了,就是这个事情已经真的闹到了御前。

而不是先前,虚虚实实的。我估计吧,也不是真的想让天子知道的。

说不上来,就是这么一个感觉,就像天子上面已经没有了想象的空间吧。

不知道的事情也不说了,免得贻笑大方,但孤身千里投亲的林妹妹,成功将要带到的信息都带到了。

当然,不可能是她。

就是唱戏的时候,之前贾雨村见过她念书的时候,有两个伴读的小丫鬟,走掉一个。

估计看戏的,都知道啥意思了。

非得到御前唱一段苦情戏么……但巡盐御史林如海家的,想都知道,盐商要倒霉了。

总之,《红楼梦》里天子不出,就是要留给我们足够的想象空间吧。

这些八旗子弟么,谁家祖上没显赫过?所以,到了顶都会挑剔,不对,不对。

我家还留着个什么,改天拿给你们看看,还真就不是这样。

或者说,显摆吧。

那戏就没法唱了。

回到原文,我们现在知道不管是写小说,还是唱戏,要想得到满堂彩,一定要迎合更多的人的认同。

曹公戏听多了,很擅长抖包袱,就是这么设定林妹妹的出身,草根逆袭。

而从姑苏林家的扬州,千里进京告御状。

那些想挑剔的,就会化身薛蟠所代表的盐商,都安静了。

或者,也很出乎了巡盐御史林如海他们的意料吧。

贾雨村去了应天府,审理此案。而贾雨村假托鬼神之名,只说薛蟠今已得了无名之病,被冯渊魂追索已死。

冯家得了许多烧埋银子,也就无甚话说了。然后,贾雨村写信给贾政和王子腾等。

这些官场套话且不管。只说,这里盐商赔钱是肯定,要命的是销户吧。

人死了。金陵薛家,没有了薛蟠这个人?

薛蟠就在京都贾府住下了。

看看薛蟠,原文提及薛蟠因幼年丧父,寡母又纵容溺爱,五岁上就性情奢侈,言语傲慢。

幼年丧父。参照清宫皇子,薛蟠是继承家业的大爷。

不能养在内宅妇人之手,死了爹啊。而其余兄弟和薛姨妈,又有男女之防。

五岁上就性情奢侈,他薛家大爷就得告诉外面我家缺什么就不缺钱。言语傲慢,天家最骄傲,贵族血统,而且五岁就知道说这种贵族才能理解的话。

我现在看都费劲。

也就是,薛蟠五岁就像了薛家种,可以跟着出去见世面了。

完全不用担心,爹死久了,兄弟有想法。五岁就可以学着管家了。

这是薛家大爷薛蟠。

虽也上过学,不过略识几字,终日惟有斗鸡走马,游山玩水而已。

可以理解为时间分配合理,别人认真学习,辛苦工作。他一早做完了,多的时间没处打发,还能斗鸡走马,赢了钱去游山玩水。

五岁就成才,也能理解咯,天才,而且一直就比别人聪明。

继续看原文。

虽是皇商,一应经济世事,全然不知,不过赖祖父之旧情分,户部挂虚名,支领钱粮,其余事体,自有伙计老家人等措办。(第四回)

到他手上,薛家作为皇商,原本的经济事物,他都掌控,还有闲暇重修祖父紫薇舍人已经断了的关系网,走到天子近臣跟前。

像当时特许经营且属于天子家族的垄断行业,比如皇家矿产,皇家园林等。

这属于内务,内帑,天子家的私产。而朝廷户部属于外,国库,内外薛蟠都搭上了线,支领钱粮。具体事物,自有手下伙计老家人去办。

薛蟠接手,薛家生意蒸蒸日上,他广开财源,处事老道,有钱大家赚,薛家伙计和老家族人都信服他。

人比人啊。

其实写薛蟠,和写贾宝玉的文字差不多,都说不爱读书,一点用没有……云云。

真的吗。

说不出,为了配戏?一个人唱戏,多没意思。

所以,八旗子弟,有的会认领一个角色。可视作到了宝玉,他就来串戏。

薛蟠也是其一。而且比宝玉强,他一早当家做主。

这里已经发现,《红楼梦》喜欢正话反说。宝玉好看,通过林妹妹的眼睛写的,她就不是唱他们的戏的。

所以,看宝玉,好看。

要像写薛蟠这样啊,五岁死了爹,所以早当家了。

薛姨妈也管不了他。少年得志,直到在盐案这里栽跟头?

香菱,冯渊且不说这个葫芦案。

看这些,好费劲。完全不是现在的白话,而且这些以前都是禁书,看多了,出不来。

又不能考科举。所以,肯定言辞华美,费思量,就是要么烧脑,要么就跟现在的游戏。

好玩又好看。

年轻人容易把持不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