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大唐:跟着李世民打天下 > 第369章 第一次正式亮相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长安城。

紫宸殿内,李世民手臂半悬着挂在胸前,一条精致绑带从脖子处延伸而出,穿过手臂将其固定。

李世民脸上依旧没有太多的血色,但面容却是异常的坚韧,双眼之中骇人的光芒爆射而出,尽管他受伤之后才没有过多久,身体更是远没有恢复过来,但却依旧在处理朝廷的公务,没有任何的懈怠。

不过就在其是身旁,身为太子的李承乾在做着帮手,给其整理一些必要的奏折,以方便李世民的批阅。

但哪怕就只是这么简单的工作,也还是将太子的额头上弄出了点点汗珠,这并不是一个体力活,而太子之所以会如此,其原因有二。

其一是因为这还是父皇第一次准许人来帮助他处理奏折,哪怕就是之前被父皇那般宠爱的魏王李泰都是没得到过这般待遇,这甚至让的太子有点受宠若惊。

其二便完全是紧张所致了,皇帝李世民并不是在一言不发的批阅这些奏折,而是会时不时的抛出一些问题让太子来回答。

每每这个时候,太子那颗本就异常紧张的心,顿时就会变得更加的七上八下,但不管太子如何回答,或好或坏,李世民都是不加以任何的评价。

这样便更加加剧了太子内心的紧张和不安,毕竟这是他第一次协助自己的父皇,而且他在心中也是心知肚明,既然父皇有了今日的选择,则代表着他在众兄弟间基本上已经是站了出来,领先了一大步。

而且他本身还是太子,皇帝这般的动作,近乎就代表着他已经有偏向于将太子作为下一个继承人来培养了。

这些东西朝廷上下群臣也是看看明明白白,也就是今日,当这个消息传到群臣的耳中后,简直是直接将众人的心灵都给击碎。

原本的朝廷格局之下,尽管也是太子一家独大,但魏晋二王的势力也同样不小,最起码也还是有着一争之力的,可哪知道就去了一趟泰山封禅之后,就全都不一样了,一切都变了、

有了皇帝陛下的表态,原本就势力最为强大的太子,地位更加巩固,大唐储君的形象在今日正式确定,其余不管是何人,恐怕都只能无奈离场。

得知这条消息的魏晋二王心中自是不甘,特别是晋王,遥想一下前段时间刚被皇帝李世民命令监国,心中那般野心刚升腾而起,甚至都还在心中猜测父皇是不是打算大力的培养自己。

刚有这般想法不久的晋王,紧接着就是碰上了眼前的这件事,自己的希望一瞬间全部破碎,这番打击之下,恐怕今后再难以生出任何的争斗之心了。

不过对于魏王的情况,众臣却是不得而知了,得到这则消息后的魏王,直接将整个人都关在了房间内,再没有外出露过一次面。

紫宸殿。

大殿之内,李世民看着眼前的奏折,行笔间却是没有了之前的那般果断,反而是显得有了几分犹豫之感。

他双眼飘了一眼身旁的太子,雄厚的声音响起,“对于御史举报的有关于侯君集私占高昌国国库财产,放纵士兵劫掠其都城百姓这件事,你怎么看?”

刚一听到这句话,本就心情极为紧张的太子李承乾整个身体顿时一颤,那颗剧烈跳动的心脏一瞬间仿佛直接停止了一般。

有关于侯君集在高昌国所做的一些事,早已经传回了长安城,而且在众大臣之间也是讨论的极为激烈。

有人认为侯君集不管怎么说都是打了胜仗,哪怕在攻入敌人都城后,行为有一些不检点,但也是可以原谅的,毕竟这再怎么说都是一场灭国的战争。

但也有一些人认为,侯君集治军不严,自身更加的存在问题,正因为私自将国库财产收缴,这才导致手底下的士兵劫掠百姓,他们这些人建议将侯君集下入大牢,以示惩戒。

两方人马在朝堂之上一直争论不休,这般情况已经持续好几天了。

面对这般问题,身为太子的李承乾其实也很难说谁对谁错,前几日还可以对这些都不予理睬,但如今,此时此刻,皇帝陛下将这般问题亲自抛了出来,这就不由得他不回答了。

沉思了半天,始终觉得不妥的太子李承乾脑海中突然想起了王权宁之前说的话,一瞬间犹如幡然醒悟,脑海中的想法变得完整。

“父皇,儿臣觉得侯将军这件事大惩小戒的好,命其将所得之物悉数上交,在将其押入大牢关上几天,随后找个理由将其释放最为妥当。”太子李承乾侃侃而谈道。

“哦,说说为何这样做?”李世民好奇的问道,其实太子刚才的想法与他心中的打算几乎是一致的,正是如此,这才觉得这般的好奇。

“老师曾说过,治国如治军,军队有军规,国家也有自己的法律,正是如此,只有严格遵照法律办事,国家才能够长治久安,哪怕就算是皇帝,也应该尽量的遵守。”太子李承乾一边回答着,一边眼角在自己父皇身上观察。

结果却是徒劳无功的,李世民的脸上,始终都是波澜不惊,没有观察到任何信息。

但此时李世民的内心却极不平静,震惊之中带着几分的欣慰。

经过了这次的刺杀事件后,李世民确实是准备将逐渐的让太子来接自己的班,如今的这般情况也算是在一步步的教导太子如何治国,但实际上在李世民的内心之中,对于这次的提问却是没有抱太大的希望。

毕竟对于如何处决侯君集,就连朝堂上的那些大臣都是说法不一,各执一词,但令他没想到的是,眼前的太子竟然能够与自己想的一般无二,考虑的十分周全。

这就不得不让李世民心中所震惊了,同时也在心中感叹着当初选择自己那个弟弟王权宁来担任太子太傅,是一件多么正确的事情。

不过话又说回来,若是没有王权宁坐这个太子太傅,那太子真的能够压过魏晋二王,坐稳这个储君之位吗?恐怕是很难。

“父皇,儿臣的回答?”太子李承乾问道,这可以算是父皇对于他的第一场重要考试,对于这个第一印象,太子李承乾还是十分渴望想知道的。

皇帝李世民却是沉默着,没有任何的话语表示,只见他嘴角泛起一丝淡淡的微笑,整个人从椅子上缓缓站起,双眼毫无任何波动的看着面前的太子李承乾,唏嘘的声音响起,

“既然你是这样说的,那关于这道奏折,就由你来批吧。”

说着,李世民便将手中那根拥有着无上权力的朱笔递到李承乾面前。

“父皇,这......”太子李承乾被自己父皇的这一动作可谓是弄的晕头转向,不知该接下来该如何是好。

朱批一般是只有皇上才有资格使用的,除此之外,任何人,哪怕就是身为太子,也是没有使用的权力。

“怎么,不敢吗?”李世民目光如炬,“是不敢接这支笔?还是不敢在上面批示?”

“父皇,儿臣......”李承乾刚想继续解释着什么,但注视着自己父皇投射而来的眼神,心中顿时一横,直接伸手接过朱笔,就往那主位的椅子上坐了上去。

李承乾眼神扫过面前的这道奏折,一目十行,随后右手抬起,朱笔划过,其上好像有一只无形巨手存在,轻飘飘之下便可拨弄天下局势,又好似一支悬于天上的绝世神兵,一挥之下也可无数人头落地,血流成河。

仅仅只是用这支笔书写上几个字,太子李承乾便感觉自己已经耗尽了全身的力气,甚至连呼气,都开始微喘了起来。

“父皇,好了。”李承乾说着,便将那象征着皇权的朱笔轻轻放到一旁,起身恭敬的站立。

他原以为父皇李世民会来查看一番自己的批示,可谁知道却又是出乎了他的预料。

只见李世民整个人神色都没往这边瞟上一眼,就更不要说看太子批阅的奏折了,他直接开口,道:“既然批示完了,那就直接分发下去,交给大臣查办吧。”

听到这话的李承乾,心中却又是闪过复杂情绪,他不知道自己此刻是感到欣慰,还是激动,亦或是一些别的什么东西,这些情绪揉杂在一起,甚至连他自己都分不清楚。

“多谢父皇,既然如此,那儿臣就告退了。”

太子说着,便将那些已经批示完的奏折全部搬起,退出了大殿。

......

“长孙大人,长孙大人。”大厅外,一名有着浓密胡子的大臣急忙跑来,大声的叫喊着。

“朱大人,何时如此慌张?”尚书省中,坐在首位长孙无忌面色间带着微微的不喜,显然是对于来人这般动作的回应。

若是平常,恐怕任何人面对如今身居高位的长孙无忌的这般神情,心中都要无比忐忑一段时间,生怕因为这一点小事被长孙大人给记恨上了,但此次的这位朱大人,却好似没有看见般。

“长孙大人,属下有重要情况禀报。”朱大人眼神间满是严肃。

“哦,到底是何事?说说看。”此刻的长孙无忌也是将自己心中的点点愤怒压下,看看眼前这朱大人究竟能说出个什么事来,之后再另做打算。

“这是今天收到的、陛下所批阅的其中一封奏折。”朱大人说着,伸手将一封稀疏平常的奏折拿出,“长孙大人能看出来这其中有何不同吗?”

见到这位朱大人竟然还在跟自己打哑谜,长孙无忌心中的怒火顿时就升腾了起来,他作为宰相之一,每天需要处理的事情数不胜数,对于眼前这位朱大人早就不耐烦了起来。

但多年的修身养性还是让他忍住了自己的脾气,伸手将奏折接过,拿起打开查看了起来。

奏折里面的内容就是前段时间朝廷上争议十分巨大的,关于如何处理侯君集的,对于长孙无忌来说这封奏折并没有引起他内心任何的波动,因为这封奏折就是经过他的手递上去的。

只不过此时的这封奏折上是有皇帝朱批的,仅此不同而已。

看到这,长孙无忌内心怒气再也忍受不住,刚想发火怒斥,突然,他看向奏折间的眼神一凝,像是发现了什么,整个人脸色都变得无比沉重起来。

长孙无忌将手中奏折放在桌上,而后迅速起身,再另外一旁的桌上寻找着什么。

片刻时间,长孙无忌快步走来,而此时在他的手上,还拿着另外一封奏折。

他将新找来的奏折打开,平整的放置在先前那封奏折旁,双眼不断左右划过,好似在对比着什么。

而一旁,朱大人也同样如此,瞳孔间左右快速移动,一言不发。

片刻,长孙无忌视线终是缓缓移开,眉头紧锁,他手指着桌上的两封奏折,眼神间满是不解,“朱大人,这是怎么回事?”

眼前那宽大的楠木桌上,右边的奏折是朱大人所带来的,而左边的奏折是长孙无忌刚才所找来的,这两封奏折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是昨天从皇宫中送出,陛下同一时间批阅的奏折。

但这两封奏折也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点,一个稍有差池就足以砍掉无数人头颅的不同点,这两封奏折上的鲜红朱批字迹,完全不同。

一个字迹是如刀锋般、笔走龙蛇,刚猛有力,一个则是有点龙飞凤舞,显得圆滑许多。

这般区别,顿时让长孙无忌心中闪过无数种想法,此刻哪怕是身为宰相的长孙无忌,都有点不知该如何是好了。

“长孙大人,莫慌、莫慌,属下再给您看样东西。”一旁朱大人说着,从自己胸口间掏出了一封纸张,“大人看过这件东西后,一切应该就都明白了。”

长孙无忌接过递来的纸张,连忙打开。

纸张上面所记载的是在泰山封禅大典之前,朝廷寄往泰山周边官府的一些注意事项,对于这上面的内容,长孙无忌基本也还记着一二,他双眼快速扫过,直到最后,定格了起来。

这种纸张上最后一般都会记载发布命令之人的名字,而此刻,映入长孙无忌双眼的名字是,皇太子,李承乾。

而纸张上的字迹,与正摆在桌上,朱大人所拿来奏折上的朱批字迹,一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