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大唐:跟着李世民打天下 > 第344章 李世民的用意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陛下,这......”王权宁满脸为难,脸上的表情简直都要纠结成麻花状。

“没事,你就放心说,今天这里的话只有你知我知,不管说什么,朕也特许你无罪。”李世民保证道。

尽管如此,说是无罪,但难保不在之后找麻烦,这般话听听也就行了,若是当真了,那只能说当官当到这个份上,还不够合格。

王权宁在心中思索、分析着刚才李世民说这句话的意图。

要说朝堂局势不好其实并不尽然,如今的朝堂局势其实还是不错的,皇帝李世民也是做到了对局势的彻底掌控,如今所使用的这些人基本上也能将李世民所要执行的政策完美的实行下去。

可是皇帝说朝堂局势不好,那不管如何,就只能说不好。

王权宁沉思着,窗外暖风吹来,衣袖晃动,突然间他眼前一亮,脑海中像是抓住了什么。

如今的朝堂,若要真说局势不好,那也就唯有一点了,如今的玄武门功臣派势力实在是太过于庞大了,庞大到几乎将朝廷中各个重要的位置都占据了。

其实如今的玄武门功臣派称之为关陇贵族派,或是关陇集团更为合适。

整个关陇集团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已经成长为了一个庞然大物,牢牢抓住了整个大唐的全部权力。

当然,这一切还是要归功于皇帝李世民,正因为有整个关陇集团的全力支持,李世民这才能在玄武门之变中胜出,这才能顺利的坐上那座高宝座。

也正是有皇帝李世民的支持,整个关陇集团才能在这么短时间内从一株小幼苗成长为苍天大树,可以说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可是若按照皇帝李世民刚才所说的朝堂局势不稳的说法,莫非他是想对关陇集团下手。

不过这般想法才刚刚出现,就直接被王权宁给否决了,从后世的种种来看,这些人在李世民一朝,他们的结局普遍还是很好的。

既然不是对其下手,那想来就只剩才打压或是将其分化了,而且这个力度还要把握的极为恰当才行,毕竟如今的李世民,也还要靠着这班人来治理这个国家。

“陛下,这次的科举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臣弟想更倾向于那些没有背景、普通出身的人。”王权宁试探性的说道:“如今唐朝的内忧外患皆以除,百姓的日子尽管是越来越好,但我们也应该多给他们一些盼头,说不定这些普通百姓家中就真出了一个宰相,这也算是一段佳话了。”

王权宁的这段话前面都无所谓,最后面的一句才是重点,是意在提醒李世民通过科举可以让那些普通百姓入朝为官,进而影响朝廷上如今的格局。

而听到这般话的李世民,当即眼中精光直冒。

他这次将王权宁放到主持科举的位置上,其实主要还是为了制衡长孙无忌,不让其继续做大,进而起到制衡整个关陇集团的作用。

尽管长孙无忌是他的小舅子,但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这份防备还是需要的,可没想到王权宁此刻竟然送给了自己这么大一份礼物。

“这是好事啊,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李世民目光炯炯,“王爱卿,这件事朕就交给你了。”

李世民说完,随即便低头拿起一旁的奏折继续看了起来.

“陛下,那臣弟告退!”王权宁恭敬的行礼,随后缓步退出了大殿。

这几日,中山王和长孙大人一同主持科举的消息就随着清风般,迅速往长安城那些高门子弟家中飘去,一时间,这两个名字在整个长安城内可谓是风头无两,不管大街小巷的时不时都能从人们口中听起。

而科举也是在如火如荼的举行着,尽管王权宁和长孙无忌被奉命主持科举,但这也仅仅只是在最后的省试,至于省试之前的考生,则基本上由下面的州县决定。

其实唐朝的科举制度与人们印象中的科举制度并不太一样,没有那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等等这些。

唐朝的科举通常分为两种,常举和制举。

这里的常举,就是指一般的科举考试,每次考试的时间固定,考试的种类基本上也是固定的,都是统一时间。

而制举确实大不一样,制举通常都是皇帝为了选拔某一方面的特殊人才而特意所开的考试,时间不定,老师的种类也不定,基本上都是根据皇帝、或是朝廷的要求确定。

就比如若是唐朝各地突发大水,这就需要大量治水的人才,这种时候或许就会专门为招揽这种治水的人才。

而由于这种制举算是特殊考试,基本上都是根据皇帝的要求所举行,因此通过制举选拔上的官员一般都被称之为天子门生,而不是如后世人们通常所了解的那般,通过殿试的人。

常举,也就是寻常的科举考试,一般又被分为了六科,即秀才科、进士科、明经科、明法科、明字科和明算科,这些科目所考试的内容皆不相同,自然难易也不相同。

其中最难的要数秀才科,这里的秀才和后世人们常说的秀才相别相当之大,地位更是天差地别。

秀才科所考的内容都是国家大事,或是国家施政的大致方针,这个你若是一旦考中,那定然是会受到重用,立刻就能光宗耀祖。

不过由于要一个常年沉浸在书山诗海突然来给国家的某项政策支招,确实是太过于艰难,甚至很多时候一整场科举考试下来,就连一个通过秀才科的都没有,这也就导致了报名的人数越来越少,直至最后,皇帝将秀才科给废除了。

这里要说一下,在整个唐朝二百多年的时间里,一共也就只有二十九名秀才,而且大多数都还是集中在李世民这一朝。

但不管怎么说这也是之后的历史,如今的秀才科,由于一旦考过便能一步登天,所以报名的人还是相当不少的。

而是便是进士科,进士科的难度是仅次于秀才科的,特别是在之后秀才科被废除后,进士科就越发的尊贵了起来。

进士科不单单只考一种,而是大致分为三部分,帖经、杂文和策问。

帖经,大致就是在规定的书中摘选一段默写,与那些填空题类似。

杂文,考诗词歌赋的写作水平。

策问,同样也是考一些政策的实施,或是对其的了解,近乎跟秀才科的类似,只不过相比如秀才科要简单很多。

明经科,简单来说就是考四书五经的内容,因为有迹可循,那些士子大多数也基本上对这些比较熟悉,因此这个科目一般录取的人数还是最多的。

不过明经科与其它的科目却不一样,他跟闯关极为类似,每次考试都有规定的题目,考生只有答对了第一道题,才能继续作答第二道题,只能依次进行。

至于明法科、明字科、明算科则十分的好分辩,单单从字面意思上就能看出来这几个科目与法律、书法、数学有关,所招的基本上也都是一些专业性非常高的人才。

与人们熟知的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这些相比,此时的唐朝只有发解试以及省试。

发解试,就是下面州县的考试,通过考试的人由州县的长官出具证明,而后便是具备了参加省试的资格。

这些考试尽管是在下面的州县进行,但当地州县必须将通过考试考生的试卷递交到长安,由朝廷审核以及备案。

这样也可以最大程度的避免下面人进行一些不为人知的交易。

通过下面州县考试的人,便需要在十一月之前赶到长安,而后将自己州县所出具的证明递交给朝廷审核,除此之外,还有将自己的“家庭信息”一一说明。

其中就有自己的姓名、年龄这些等基本信息,以及家中父母的信息,是否在朝中做官,有是何官职等等都要说明,可谓是极为的繁琐。

而审查这些信息的人那就更加的繁琐了,他们先要将这些考生的信息按照州县不同给分类,而后还要将这些信息发往他们所在的州县,以便确认信息是否属实。

总之行程十分的繁琐和缓慢。

待这一切都确定完了之后还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公示,在公示期间,如果被人举报或是发现有隐瞒的情况,那就是直接取消该考生的资格。

可以说处罚的力度非常之大。

这样待前期的准备工作全部结束,通常也已经到了来年的二三月份,这时省试才算是正式开始了。

而从十一月到来年的二三月,就已经是小半年过去了,这还只是单纯的在长安逗留的时间,如是在加上路上赶路的时间,基本上都是半年左右,甚至那些离的远的位置,就这样一来一回,参加个省试花掉一年时间也是有可能的。

这同样也是天下士子中,那些穷苦人家很少的一个原因,实在是所花费的时间太多了,而相比之下,一个成年男子利用这段时间不管是做农活、亦或是干其它一些别的事情,都可以给这个家庭创造一笔可观的收入。

甚至在有些时候,这份收入就能成为很多家庭的救命稻草。

这般情况不断的循环往复,也就导致了穷人一直穷,祖祖辈辈都难以摆脱这种困境。

中山王府。

最中央处书房内,王权宁正坐在一张檀木椅上,目光发散,一阵出神,很明显这就是在想些什么。

在王权宁面前的书桌上,一本外形异常精美的册子摆放,其上三个大字闪闪发光,璀璨夺目,这正是朝廷最新颁布的氏族志。

氏族志所记载的基本上都是关于各个氏族的来源、历史,也竞相的给各个氏族都排了一个序。

氏族志的制作其政治意义更加深远,算是皇权与那些传统氏族的一次激烈交锋。

要说这氏族志的制作其中还出现过一件非常有意思事。

起初,皇帝李世民是将这氏族志的制作,交给了当时任吏部尚书的高士廉主要负责。

而当时的高士廉已经年纪颇大,头发胡子也全都花白了,不过他对于李唐王朝还是十分的忠心,也正是如此,李世民这才将这件事交由他负责。

一连经过了数年时间,在高士廉几人的不懈努力下,氏族志也终于是修撰完成,不过待其将修撰完成的氏族志呈到李世民面前时,李世民只看了一眼,便大怒起来,甚至直接将那精美的氏族志完本直接扔到高士廉脚下,让其脸面大损。

尽管如此,但高士廉却依旧搞不清楚皇帝陛下为何生气,心中甚至还在思索着明明自己这已经检查了很多遍了,绝不会存在任何的纰漏。可眼前这种情况,陛下这是怎么了?

高士廉心中不明所以,不过也幸好,此刻的高士廉身旁,恰好房玄龄也来向李世民禀报工作。

看着自己身旁那满头白发、面容苍老的高士廉,房玄龄也是于心不忍,当即便上前几步将高士廉脚下的那本氏族志给捡了起来。

眼神只扫过一眼,房玄龄当即便发现了问题的所在。

只见在那氏族志上,排列第一的赫然是清河崔氏,紧随其后的是范阳卢氏、荥阳郑氏......

这些家族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他们皆位列五姓七望,至于唐朝的皇家李氏,则被排在了这七个氏族之后,位列第八。

房玄龄眼神示意了一下高士廉,并且还特意的用手点了点这氏族志上面的排序,饱含深意的同时,心中也在微微的惊叹。

要知道如今的高士廉已经是出任吏部尚书,权势极大,几乎是那几位宰相之外最有权势之人,可哪怕就是这样,他在面对那些高门士族时,还是不免主动的放低身段。

显然,这并不是由权势大小决定的,而是思想。

在这些老一辈的读书人心中,那些高门士族、特别是最上层的五姓七望永远都是他们这些人读书人需要仰视的,是他们读书人心中的圣地。

在面对这些大家族时,不由得会将对方高看几分,将自己放低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