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大唐:跟着李世民打天下 > 第342章 慕容顺光的虔诚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军队逐渐走近,朱雀大街上站着的文武百官也是当即上前迎接,尽管他们心中存有担忧之色,甚至有些人还与王权宁有些矛盾,但在这般时候,无论如何,他们都是脸上挂着灿烂笑容的迎接着。

作为一支得胜归来的军队,而且还是大胜,是灭国的胜利,将士们值得他们这般对待,值得这份荣耀,这不仅将士们看在眼里,周围那无数的百姓同样是看在眼里。

文武百官们皆是微微弯身,对着王权宁行礼,这是应该的,王权宁身为王爷,受的起他们这一礼。

不过尽管如此,王权宁也还是没有托大,迅速下马回了众人一礼,显得极为低调,并没有因为大胜归来就得意忘形。

“王爷,陛下已在麟德殿设宴,请随我来。”长孙无忌开口说道,脸上布满笑意,连忙招呼着王权宁以及他身后紧跟着的几名将领。

这些人基本上也都是一些王公贵族,自身的爵位皆是不低,甚至有的也属于国公之列,只不过他们就是很少像王权宁那般还在朝中任职,也就唯有等到战时,这些人的作用才能显露出来。

这同样也是如今文臣和武将的最大区别,不过王权宁已被排除在之外了。

如今,这些人大胜归来,想来这次的封赏定是少不了,其自身的爵位也能往上提上一提,一批新的势力眼看就要冉冉升起,这同样也是长孙无忌如此客气的原因之一了。

见状,王权宁伸手示意,便同长孙无忌一起往皇城内走去了,不过长孙无忌也是把握的恰到好处,并不是与王权宁同行,而是故意稍微落后与王权宁半步行进。

在其二人身后,文武百官、以及得胜归来的那些高级将领紧紧跟随,就好像两股势力泾渭分明,却又相互交织,或融合、或对抗。

与此同时,在吐谷浑伏俟城内,一场政变正在悄然发生。

原因十分离谱,本身慕容顺光的可汗地位已经渐渐坐稳,尽管在王权宁率领唐军撤走后,因为其还是留下来了一队唐军震慑,慕容顺光的地位依旧在一天天的逐渐稳固。

对此,慕容顺光自然知道自己这一切都是唐朝给的,对于唐朝也是愈发的恭敬起来,无时无刻不将唐朝的好挂在嘴边,甚至还写了一道奏折请求唐朝皇帝给自己的儿子改个名字。

没错,是改名字,并不是取名字。

以此来更加展现出自己效忠唐朝之意。

尽管此举在吐谷浑境内引起了一些人们极大的不满,但再怎么说这也是慕容顺光自己的儿子,别人也不好真的说什么,而接下来的一件事,就真的是将吐谷浑的那些文武百官给惹怒了,并决定痛下杀手。

事情其实很简单。

慕容顺光在一次朝会上,竟亲自在那最上方属于可汗的宝座更上面,重新修筑了一个高台。

而后在文武百官的众目睽睽之下,慕容顺光从怀中拿出大唐皇帝的那道圣旨,双手高举,极为虔诚的将其放在那高台之上。

这般举动,可谓是直接将下方众大臣心中那原本的怒气给直接点爆,尽管他们吐谷浑是忠了唐朝为君,但如此明面上的“效忠”,还是让他们内心接受不了。

不管怎么说,他们也只是投降唐朝月余时间,身份的转换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这般迅速的,而此时慕容顺光的这般举动就犹如将他们心中都不愿提及的伤疤给直接揭开。

自然,这就引起了吐谷浑境内的极大反感。

在某个夜晚,这名只做了数月时间的可汗慕容顺光被杀,死因不明,所有人都三缄其口,就好似被杀的只是一个寻常百姓小透明般。

当然,吐谷浑高层众人也是害怕唐军的报复,当即就拥立了慕容顺光的儿子慕容诺曷钵为新的可汗,并且也请旨了唐朝,皇帝李世民当即回复,册封慕容诺曷钵为河源郡王,继续统领吐谷浑。

如此,一场权力的交替就这么轻易、儿戏般的完成了。

麟德殿内,众人饮酒作乐,下方歌舞升平,一副好不欢乐的景象,而皇帝李世民也是当场就赏赐了大量的财物给众将士,惹得他们连连叩拜,心中更是高兴不已。

宴会就在这一片欢笑声中结束。

回到府中,看见那早已在府门口静静等待的李翠儿,王权宁也是连忙上前,不顾周围人的目光直接将她拥入怀中,惹得身旁李翠儿手中的小孩连连呲牙,满脸的不屑,但若是仔细观察,便能发现在小孩眼底深处,似乎还掩藏着点点的羡慕。

就在这时,还不待这人小鬼大的王疆和继续遐想,便只感觉到身上一股巨力传来,眼前开始晕头转向。

王权宁用手提着那只有刚到自己大腿间的王疆和,一把也同样将其给抱了起来,夹在了他与李翠儿的中间,久久不放开。

身体两侧传来的压迫让王疆和感觉十分受用,没有出现一丝不舒服的感觉,父母亲的气息环绕在他全身,让的他忍不住贪婪的吮吸着。

这一刻的王疆和心中早已对王权宁这名父亲的“偏见”忘的一干二净了,父亲浓郁而又深厚的爱,让他感受到无比的安心。

对于王权宁来说,家庭的温馨远超官场上权力的诱惑,一连三天,王权宁都没有离开过王府,也只见了关系极好的几个人,剩下的时间基本上都在家人身旁,就这样静静的陪着他们。

三日后,朝廷旨意传来,交代王权宁第二天早朝时一定要到场,对此,王权宁心中也是了然,想来应该是这次立功将士的奖励下来了。

不过王权宁心中也有一点思考,那便是自己的奖励会是什么,如今的他已是中山王,头上还有太子太师的头衔挂着,再加上还是御史大夫的官职,掌管着整个御史台。

这细细想来,不知不觉间王权宁竟已快赶上当今皇帝陛下李世民还是秦王时所拥有的权势了,或许唯一的差别也就只是那“天策上将”的封号,但这也是因为李世民是皇子,这才会获得这般特殊封号的。

而王权宁,却是绝不可能拥有。

除此以外,如今的王权宁竟然也有点达到了这般封无可封的境地,而他又是这次征讨吐谷浑的主帅,是不可能什么都不赏赐的,王权宁想着,嘴角露出一抹无奈之色,不知道朝廷这次会给自己赏赐一些什么。

但同时,他心中也闪过无尽的担忧,前朝玄武门之变就在眼前,如今的他这般势力,想来不得不让那些大臣甚至是皇帝李世民心中警惕。

而且对此,王权宁自己也是没有很好的办法解决,唯有低调行事而已。

翌日。

太极殿上,文武百官汇聚,相比如每日一次的早朝更加庄严的大朝会在此举办。

皇帝李世民身着天子袍,其上金龙盘旋,龙嘴张开,双眼瞪圆,展露出无尽威严,龙身上五爪弯曲,粗壮有力,围绕着李世民覆盖在其身体的各个位置,象征着无穷的力量。

下方,众大臣整齐的站立着,在这般庄严时刻,不管是谁皆是神情肃然,不敢有丝毫交头接耳的现象。

众臣之中,他们所站立的位置也是极为讲究的,甚至都是经过提前数天时间就已经排列完毕的,这般时候也更是没有任何人敢随意的站位。

在这般站位中,那自然是站的越前面代表着自己的地位权势就越重,最前面的那些紫色身影自然就成了众人羡慕、竞相结交的对象了。

今天的王权宁身着一身紫色官袍,与周围这些紫色身影不同,王权宁身上的这道官袍上,并不是如其余人那样只有着一些简单的图案,而是看上去显得极为繁琐。

宽大的身躯、强健的利爪,以及威严的眼神,这些无一不在述说着这身官袍的尊贵,更代表着穿上这道官袍的王权宁的权势。

从远处观察,众官员只感觉中山王王权宁身上的这道官袍图案,竟好似与那最上方皇帝陛下身上的天子袍图案极为类似,甚至就可以说是其的简化版,唯一不同的好像就是王权宁身上的官袍图案更加粗糙而已。

不过在王权宁周围的人所看到的就不一样,他们要观察到的更加清晰,只见王权宁身上所穿官袍图案上,那头生物尽管身躯也是威武雄壮,但却少了几分峥嵘和威严。

特别是在头部位置显得更加圆润,没有天子袍上龙图案头部的那般霸道。

这是蟒袍,唯有那立下赫赫战功的王爷才有机会穿上,其所代表的除了权势外,还有那无上的荣耀。

整个大唐朝也就唯有王权宁一人能够身穿这般蟒袍,而对于如何才能穿上这件衣服,自始至终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这也是在如今王权宁实在没有什么可封的了,朝廷这才想出了这个办法。

甚至或许在今后的大唐朝中,都不会再有人能够获得这般赏赐了。

王权宁周围的那些人,同样也都是身穿紫袍,但眼神还是会时不时的瞟向王权宁所在方向,眼底深处是掩饰不住的羡慕之色。

尽管这些人无论走到哪都是被人们众星捧月般的围在最中间,这大人、那大人的不断称呼着,甚至还挂上了一个宰相的名号,但对于那身着蟒袍的王权宁,众人也不得不羡慕,不得不带着微微的仰望。

悠扬、古朴的礼乐之声响起,仿佛是从天上传来般,众人连忙收敛心神,面色皆是严肃认真起来。

礼乐之声越发的复杂、庄严,其中所掺杂的乐器也是越来越多,声音一浪高过一浪,随后骤然下降消失,顷刻间变得无影无踪,就像是重回了天上。

“大朝会正式开始!”

属于太监那特有的尖锐嗓音响起,穿透力十足,仅凭借着自己一个人的叫喊就能让在场所有官员听到其具体说的是什么,就好似自带有一个超级扩音器。

“跪!”

声音响起,全场众人皆是纷纷跪地行着大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声音直上九天,又似深入地狱,就好似真的要将阎王爷手中那生死簿上皇帝李世民的名字后面加上一个活到万岁般。

其实唐朝平常面对皇帝的礼仪并不会这么复杂和庄重,甚至大多数时候连跪拜都不需要,只不过如今此时此刻,在这极为隆重的大朝会时,还是不可避免的会如此。

随着众大臣的跪拜结束,这场大朝会也算是正式开始了。

其实这场大朝会主要就是因为唐军又打了大胜仗,而且还是直接将吐谷浑给全部攻打下来了,这才会出现这次的大朝会。

如若不然,只是随便打一个胜仗就如此,那恐怕在长安的这些文武百官不是在开大朝会,就是在来的路上了,实在是唐朝从建立至今,所打的胜仗太多了,直到如今,也就唯有灭一国,才能被称之为大胜仗。

既是为了战争的胜利而开的这次大朝会,那自然主要就是与这场西征吐谷浑的战事有关了。

太极殿广场上,先前的那道尖锐之声再度响起,清晰的传入全场所有人的耳中。

“吐谷浑前可汗慕容伏允不守信用,随意羞辱天朝上国,此次唐军西征,共歼灭敌军......”

下分的众臣一字一句的仔细听着,尽管他们已经从各个方面打听到了很多大军获胜的消息,但待这一个个惊人的数字被说出时,众大臣还是止不住的惊呼。

特别是此刻站在稍靠后方的那些大臣,他们很多人都只是知道此次西征的唐军胜利了,但他们这些朝廷的小人物消息来源有限,具体情况更是知之甚少,在听到这般情况后,这些人心中就更加震惊了。

他们目光不由得看向此刻广场上,站在最前方的那道身披紫色蟒袍身影,眼中露出羡慕、以及狂热之色。

时间流逝,广场之上,那道尖锐之声渐渐也开始消散,对于唐军此次出征所获得的战绩也是简单的汇报完毕,接下来,便是到了众人最为看重的赏赐环节。